本书收录了张自忠、蔡炳炎、左权、戴安澜、谢晋元等先辈的30余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书中既有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家书,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普通民众的家书,鲜活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史。
三八线,原是地理名词,是指北纬三十八度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的北纬三十八度线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1948年,北纬三十八度线成为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的临时分界线。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根据协定所划定的南北军事分界线,就在北纬三十八线附近,但不完全等同于北纬三十八度线。不过,习惯上称其为三八线,三八线成为政治和军事名词。 关于三八线的由来、战后美苏对朝政策的源起、冷战初期美苏在朝鲜半岛的博弈等问题,历来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题目。理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分析朝鲜半岛分裂的真正历史根源,同时,将朝鲜作为一个反映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荣维木所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史话》为《中国史话》系列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史话》包括人民军队的诞生、十年风雨中的工农红军、抗日烽火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部分,使读者较为清晰的了解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
杨肇林编著的《后的水师提督》内容介绍:如何看待李准?*1954年在届国防委员会上的一段讲话说: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我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代是清朝末年搞的新军,这个新军和孙中山建立的革命党,在人民拥护的基础上,完成了推翻清朝的任务,但后来腐化了。第二代是黄埔军。它曾经是一个革命军队。黄埔军也曾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北伐时势如破竹,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脱离人民。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第三代。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红军。这三代,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军队的三个阶段。中国要搞一部军事史,把这三个时代的进步写一下就好。*强调说:割断历史是不行的,好像什么都是我们白手起家是不对的。*的话对于研究、判断李准极具启迪意义。一起来翻阅《后的水师提督》吧!
战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所关注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在陆、海、空、天的广大战争舞台上,无数军事统帅导演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史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古今中外战争大观》一书是专门为广大青少年读者编写的通俗读物。为了通过不长的篇幅,较好地反映古今中外的战争概貌,作者从浩如烟海的战争史料中,精选了65个有代表性的战例,并加以客观、准确的描述。这些战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战争艺术的演进,战略战术的运用,军事技术的发展,作战方式的更新,战争的残酷性及其惨痛教训。作者旨在通过该书。在广大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和平时期,牢记历史经验教训,保持高度警惕,居安思危,爱军习武,努力献身国防事业。
《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作者张晓军)从周朝以前的驿站建设说起,按照中国古代驿站兴起和衰落的顺序,有条理地对历朝驿站建设进行了认真梳理与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驿站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文化发展中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层次分明,语言叙述简洁优美,关于驿站轶事、著名驿站介绍以及大量图片的使用更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
《中国血:抗战十四年》,虽然不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纯学术性著作,但却是一部比较客观、全面和生动地阐述和描写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带有文学性质的纪实性作品。该书具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后的六年局部抗战和八年全面抗战进行连续记述,把国名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的抗战融合起来并忠实于其关联性进行叙写,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军民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综合了前人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记载,打破了各种分域的条条框框,比较全面、真实和生动地反映了正面战场波澜壮阔的大会战以及敌后战场艰苦卓绝和卓有成效的对敌斗争,充分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二是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
曾瑞龙所著的《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是《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一书的姊妹篇,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把宋夏战争作为整合军事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古代案例,详细考察了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战争的进程,《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从对外扩张的内在驱动力、对外战争中战役法与大战略的互动、拓边战争的政治意蕴几个角度系统讨论了北宋中后期在西北的拓边活动,从而得出了迥异于传统史学叙述的结论,饶富新意和启示性意义。
《古代军事工程纪实丛书·烽火狼烟:中国长城新考》以我国的万里长城为纲,富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历史。全书以长城的修建与发展为线索,从春秋战国一直讲述到近代的清朝,全面揭示厂长城与中国历史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长城与民族、宗教、战争、民生、社会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清晰地理解围绕眨城铺展开来的历史脉络与走向。
重金购买美式武器,频繁调整军事部署,大肆刺探大陆军情,蓄意挑衅两岸和平。台湾军队意欲何为?台湾当局究竟想把台湾引向何方? 本书将近一年来在《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青年参考》、《南方周末》、《海峡都市报》、《世界知识》杂志、《半月谈》杂志、《华夏经纬网》、《中国网》等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台海形势、台湾军情等文章归类、整理、修改,集中呈现给关心台海形势的广大读者。考虑到系统性与完整性,本书还撷取其他作者关于台海形势与台湾军事部署的精品文章,一并献给读者。
一位威严睿智的将军,一位慧眼别具的智者 以独特的笔记体讲述千年战争史记 经典战役金戈铁马精彩呈现 王朝更迭兴衰存亡深度评说 以史为鉴,忘战必危之警示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研究和系统整理中国军衔制度的基础上编著而成,以夹序夹议和集中论述相结合的形式阐述了中国军衔百年演变历史。 本书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作者占有资料丰富,对军衔有关问题的考证和研究论据充分,分析透彻,文字表述流畅、生动。本书所阐述的内容,不仅是从事专业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而且可成为广大军内外普通读者了解“军衔”这个“神秘”领域不可多得的好书。 《军衔》一书出版于20年前。那时笔者包括国内有关人员对军衔制度的研究都处在初始阶段,回答的只是军衔制度外在形式上“是什么”的问题。对于军衔制度内在功能上“为什么”的问题,当时尚不具备从理论上做出回答的条件。 随着我国及军队等级制度的发展,笔者在对衔级制度的研究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军衔的内在功能,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