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乌克兰与波兰,置身于苏德战争的两大超级强权之间,是一种何其微妙的状态。生存与抗争,牺牲与妥协。站在今人的视角,作者对各方势力的种种判断与抉择做出了客观的分析与中允的评价。曼施坦因在基辅战役,莫德尔在华沙战役,德军两大元帅,面临同样危机之际,又是如何应对 在本册中,作者就以上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以大量生动、真实的细节展现了开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感人场面,讲述了人民解放军进入北京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定都北京,选定国旗、国歌等诸多内情,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还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恢弘历史场景。
该书着眼以军队现代化的未来目标,经过对我军发展历程地深入研究,提出了“第三次现代化”的立论。作者着力把握军队信息化发展趋势,对中国军队第三次现代化的目标定位、道路选择、保障条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部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基点,集中破解了未来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作者在深入研究中,突出重点,大胆创新。全书没有拘泥于已有的军队现代化研究成果,在深刻分析和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原创性的思想观点,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
《“二战”》是一套为青少年及历史爱好者讲述“二战”历史的百科类图书。作者彼得?达尔曼作为英国最著名作家和战争史专家之一,于2012年撰写了这套战争史丛书。本系列图书(6本)讲述了这次大战的发源、经过、一些重大战役的细节以及在这次战争中,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情况。作者通过详尽清晰的史料,性的文本记录与照片,对发起“二战”的日本、德国等进行了严厉谴责,弘扬了二战中反法西斯各国为取得正义的胜利而做出的贡献。 日军偷袭珍珠港、闪击东南亚……《偷袭珍珠港》作为系列图书第二个分册,着重描述了日本在亚洲地区发动侵略战争的前因以及在战争初期入侵中国、偷袭珍珠港、抢占东南亚的一系列战争细节。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日本在“二战”中的残酷行径有一个深刻而直观的认识。 海报:
创作视点信息化战争时代,毛泽东军事思想依然会大放光彩。人民战争思想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永远要牢记它!加强它!创新它!居安思危是一个民族的长青树,我们必须准确判断谁在威胁谁,受谁的威胁。创新学说首先要遵循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教诲。我们要更多地像孙子那样思维,同时也要有克劳塞维茨式的思考。
随着统一步伐的加快,幕府政权采取了废除军备的政策,不制枪炮的数量,而且禁止对枪炮的研究和改良,当然不可能有海军的存在。17世纪以后,幕府开始“闭关锁国”,直至1853年,美国海军上校佩里率领舰队撬开了日本的国门。 开国后怎么办?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儿?对于这些日本人全然不知,但是此时的日本统一的国家意识非常强烈,海对面的邻国——中国的遭遇使他们知道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恐怖,而英萨战争、马关战争也让他们领教了列强的可怕和蛮横。因此,他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日本。日本四面环海,列强只能通过海路还侵犯,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变得刻不容缓。 在这一册中,详细叙述了贫穷落后的日本是如何造军舰、如何培养操纵军舰的人员、如何组建管理这些人员的组织,从而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建成
普洛耶什蒂是罗马尼亚重要的石油城市,也是二战中重要战略要地之一,为了获得军工所需要的石油,德国通过外交和军事压力,提前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要想阻断德国石油来源,盟军必须打击掉普洛耶什蒂。1943年8月1日,美国陆航针对普洛耶什蒂发动了低空轰炸行动,代号“浪潮”,这也是二战中 惨烈的一次低空轰炸行动。本书基于详实的史料,从纯军事的角度,具体生动而客观地讲述和刻画了“浪潮”行动的全过程,具有史料意义的同时也兼有趣味性。
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叙述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主要内容是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经营、旗军拨屯比例、军余顶种、军屯地土、军屯分地、屯田子粒、军屯作用等等。下编叙述军屯上的生产关系及军屯的破坏。主要内容有承当军差的军户,执行军差屯军和军余,屯军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屯军怠耕、典卖屯地、投献屯地、逃亡、反抗等形式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摧毁明代军屯的主力,而屯地的占夺等等加速了军屯破坏的趋势,所以也一并提及。 以军屯演变的必然归宿——“民田”化——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