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双单口喜剧演员的眼睛,看看他们如何看待这不算轻松的的生活。 从职场生涯到原生家庭,从人际交往到理解自我,本书选取45个现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相关疑问:同事太卷领导事儿太多?和父母说不到一起鸡同鸭讲?一个人待着老被催婚催谈恋爱? 刘旸教主借给读者一双单口喜剧演员的眼睛,演示如何用喜剧的视角去理解和拆解不算轻松的生活,并在其中穿插介绍了众多优秀的单口喜剧演员、单口喜剧创作技巧和单口喜剧发展历史,愿每个读者经由本书入门单口喜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同时,也能和喜剧演员一样善于运用喜剧的生活态拆解生活里的苦辣酸甜,将生活里的负面情绪化作段子,一笑了之,获得生的乐趣和向上的力量。
在陌生化的洪流中看见他人,看见自己,在看见的过程中察觉意义。 《你好,陌生人》是人类学家项飙领衔的一部剖析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作品。本书以三联人文城市发起和策划的系列对话为缘起,以 你好,陌生人 为话题切入点,通过项飙与多位跨领域学者的深度对话,探讨了现代人们如何在日益陌生化的社会中重新发现他人,重建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连接。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与高度透明化的背景下,我们逐渐陷入 陌生化 的困境,对身边的人与事逐渐变得无感。本书反思了这种 陌生化 带来的孤独与疏离,尝试通过鲜活的对话与实践唤起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人和物的关注,引导人们重新找回对身边人的感知与理解,构建一种 安生式 的思考方式,进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行动点。
古希腊文明给西方人民带来理性的思想,进而给人类带来哲学,同时又让我们更精准地直面世界的本质,更清晰地了解并解决生活为我们抛出的各种问题。 西方思想的思辨性也将强化我们理性的思维方式,矫正感性的思考过程,反思自我以及他人的情感活动。而这也是诸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得以普遍传播的原因。 本书作者用 不正经 的通俗语言,将西方思想起源到现代文明这一段重要时期的史诗性成果精炼成章,用平易幽默的文风,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西哲逻辑推导的过程,让原本遥远艰涩的哲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人类最高级的是思想,而创造思想的人类就是熠熠闪耀的星辰。
美国式消费社会的逻辑自二战以后稳步扩大,如今已经覆盖全世界。无需他人的介入或是麻烦的社交,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非常简便地获得满足。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社会正朝着科耶夫所说的 动物化 的道路迈进。 日本自20世纪50至70年代经历了经济高度发展期,以及美国亚文化的 国产化 ,从中诞生的 御宅族系文化 如今获得了超越国界的支持。御宅族系文化的特征呼应着197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潮流,也包含着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所引发的人性扭曲,大叙事凋零后人们如何想象世界、如何进行文化生产与消费等诸多与当下密切相关的议题。 日本新一代思想家、争议性奇才东浩纪的成名之作《动物化的后现代》,初版于2001年,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经典,书中原创性地运用 数据库消费 萌要素 动物的时代 等概念,精辟地分析了御宅族系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社
作为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后世对尼采的评论毁誉不一。出于对自己成就的认可,这位目空一切的天才和疯子写了自己的传记,让后人得以理解他的学术轨迹和人生历程。在这本书里,尼采以自己的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因而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
财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 财神原本也是人。 西方是神造人,中国是人造神!那么,谁才是你财富之神? 如何找到你的财富之神?找到了又能如何?财神如何才能喜欢你?信赖你? 与财神心神感应、亲密互动,你会吗? 财分两类你知道吗?一类叫做,神财;另一类叫做,魔财。你知道,什么叫做神财?什么又叫做魔财? 金钱为什么困扰着你?你是否搞清楚:金钱究竟是干什么的? 你是否想过 一夜暴富 ?可是,你准备好了吗?心能承受吗? 没钱如何过活?有钱怎么打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现象:没钱的受罪,有钱的心累?这是为什么?能改变吗? 如何做到,有钱没钱都能自在的生活? 一切答案尽在本书中。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 1951)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一方面,他提出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为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带来了困难。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以独有的学术领悟,将一个具有两种不同体系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解读,为普通读者甚至是研究者呈献出一本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的读本。
本书是知名学者金观涛在科学哲学领域,从70年代至今思考进路的总结性著作。其以系统论方法贯穿多个科学领域,涉及唯物论、辩证法、逻辑悖论、认知科学等等,进而对生命的的起源、生长和老化机制,进化论等进行论述。力图在科技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存在造成冲击的当下,建构起现代社会的哲学基础。 第一篇 人的哲学 ,证明科学以人为中心,观察对象的客观性存在需要条件,这并不意味着客观和理性的消失,而意味着更高层次的理性的出现。第二篇 发展的哲学 ,用不确定性概念来取代矛盾阐释世界万物是发展的这一科学原理。第三篇 整体的哲学 ,研究整体和部分互相依存以及它怎样演化的方法论。第四篇 意识是什么",从哲学层面洞察生命的本质,帮助现代人从哲学层面,重新理解存在、生命、意识、自由意志等基本哲学命题。有读者评价本书堪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在写作《*后的儒家 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后,为印证事实,于1980年8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的访谈记录。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 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书中内容丰富,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对读者修身处世亦不乏启迪。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美学论文,较之《纯粹理论批判》等三大批判易读好懂,对于广大康德著作爱好者,甚或研究者,都是一本通向康德哲学深奥殿堂的入门书。康德认为美有两种: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令人愉悦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可以是渺小的;崇高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预先设定为男女二元对立的世界中,针对何为男人、何为女人的教条常常束缚着我们,使得我们原本应该轻盈的步伐变得没有必要的沉重。那些针对性别出现的歧视总是带着天生的、自然的面具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好像是不可动摇的。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层,多向前迈进一步,也许男女的界限本来就不明显,或许根本就不存在。 只有突破框架,才可能拓宽生活的领域,才能更为自由、自我地拥有人生,感受人生,享受人生。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你是不是女性主义者,你都应该知道并且清楚社会横加在你身上的性别文化。 每个人都可以换个视角看世界,每个人也都可以换个方式来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更接近你的内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各派哲学、观念的起源、观念的联络、关于理解作用的一些怀疑、关于这些怀疑的一种怀疑主义的解决法、可然性、 必然联系 的观念、自由和必然、动物的理性、神迹、特殊的大意和來世的状况、怀疑哲学等。
“生死问题是哲学大的问题,而我又恰好处于这样的生命历程中。按照医生的判断,我随时都可能走人,所以时间很紧迫,也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感,让我觉得我应该跟大家分享我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我以轻松的方式,谈大家一般不愿意谈,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算是我后走之前对社会的关怀,还有我的爱。”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 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30余年的思考。 从大学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 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 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 从青少年到成年人 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书。
哲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 著名学者邓晓芒先生新作《哲学起步》,用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来描述哲学的根本问题,并将自己多年的哲学研究融会其中,中西互镜,史哲相彰,抽丝剥茧,穷幽极微。它始于人类起源的新解,止于方法论的探讨,是邓晓芒先生构建个性化哲学体系的尝试,也是一种古典而现代、朴素又深入的智慧思考。有助于初入哲学门径者领略思想魅力,一窥哲学堂奥,亦可使读者感到,哲学之于今天的我们并不遥远,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前言 本书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认识上关注的主要焦点仍是主观性,即感觉。这个焦点是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起先是对此前的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必要回应。事实上,它宣称 人不是机器 。他们不只是其全部心理的总和。他们还有希望、梦想和感情。任何两个人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每个人观察世界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方法。而且,人类忽视这种主观方面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一种扭曲。 但是,尽管有这种价值,对感觉的这种关注也走得太远了。它像许多其他运动一样,开始作为对一种*观点的反应,后来其本身变成了一种*的观点。这种*主义是忽视思考的结果。本书的意图即是为了弥补这一疏忽。*版的导论对其理论基础的解释如下: 对主观性的强调是为了纠正危险的过度简单化。但正是这种回应不能长期地避免造成一种更糟糕的情形 对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包含《苏格拉底的申辩》、《力同篇》、《游叙弗伦》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392年撰写的记述老师哲学思想的著作。我们阅读这三篇著作的书,不由会想起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 唯有理智*为可贵。
1991年,布鲁诺 拉图尔说服米歇尔 塞尔进行了五场访谈,主题分别为 成长 方法 证明 批评的终结 智慧 ,讲述塞尔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思考。塞尔以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著称,他的思想总是穿梭于不同时空、学科,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让许多读者在得到启发之余不免感到困惑。此书的一大目的即理清这些困惑,让读者更便捷地了解塞尔的思想。 作为塞尔的入门读物,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战争对他(以及二战后法国思想界)的影响、原子弹如何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他结合科学和人文学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以及他对卢克莱修、莱布尼茨、薇依、巴什拉等人的看法。 拉图尔的读者则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其思想的众多师承线索,例如 拟客体 等重要概念的来源、塞尔对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影响等等。
在《身心修炼:儒家传统的功夫论》中,彭国翔教授对于中国儒家哲学在过去两千五百年中倡导的通过身心修炼以成就理想人格的各种修身方法,进行了全面、细致和饶富启发的分析。有鉴于古希腊和罗马哲学家将哲学作为一种旨在自我转化的精神修炼,彭教授不仅提供了对儒家传统全新而透彻的解释,更以启人深思的方式突显了儒学和西方古代哲学之间的重要差异。该书极大增进了我们对儒学及其与早期西方思想核心主题之间关系的理解。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编著者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维、新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训诂和现代诠释等方法,以文献史料为主,兼顾考古发掘史料,尽力摆脱和打破以往哲学史简单分类、教条化及西方模式,凸显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围绕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来展开有重点性的梳理、阐发、探讨、分析,力求准确地诠释和通俗地表达传统哲学思想的意蕴,并充分注意传统哲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全面展示其哲学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侧面,从而建构和撰写出一部耳目一新的中国哲学史教材。《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冯达文、郭齐勇两教授主编。全书约70万字,时间跨度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
瑜伽哲学经典丛书 提起瑜伽,大家都不陌生。然而,具有5000年历史的瑜伽和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瑜伽相差甚远。体势、呼吸与冥想 这些仅仅是瑜伽作为 运动之术 的表皮。它的本质在于修心,而非仅仅是修身。瑜伽哲学与瑜伽运动是体与用的关系,瑜伽习练者需要瑜伽哲学及其阐释作为指导,方能由表而及里,由习练而入修行,从而摆脱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束缚,获得恒久的自由、平静、喜乐。 从学术角度来说,在我国瑜伽哲学这一分支学科还没有真正开启,对瑜伽哲学重大问题的研究有待展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翻译、诠释和阅读三个层面切入,回归瑜伽经典文本。基于此, 瑜伽哲学经典丛书 将以 经典 回应 经典之问 。丛书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志成教授策划并组织译介,涵盖印度古典瑜伽各流派中为经典的十几部作品,深入到哲学阐释和人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