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 轴心时代 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 轴心时代 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 人 的角度认识四哲 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限制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缔造者? 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 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
如果选择权在你,那么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需要自己决定如何去做的时候,何必迟疑?如果你能看清自己的路,高高兴兴地走下去,不要转向;如果你看不明前方的路,可以先停下来,听听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考。《每日斯多葛》选辑斯多葛哲学的经典段落,配合浅显易懂的文字,让心灵恢复安静、沉着、稳定。每天一篇短文,每月一个主题,可按日期每天阅读一篇,也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主题阅读。 你会发现: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
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我们对于何为真实的判断暧昧晦暗。现代社会庞大的信息数据网络,除了如同迷魂阵令人难辨真假,也如同牢笼将我们封锁其中。回顾来路,20世纪的变革既漫长又短暂,一方面,科学的迅速发展建立起现代人膨胀的自信,另一方面,科学和人文的相互隔绝,使人意识到用科学来寻找主体及意义世界仿佛缘木求鱼。于是,当元宇宙作为热词常挂在头版头条,当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并被应用于商业领域,在娱乐的热潮过后,我们猛然堕入由无知和茫然带来的无限焦虑甚至恐惧之中。当我们认为科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命运,却不明真假,难分好坏。现代性的危机横亘于前,仿佛来历不明的飓风横扫一切。 真实性哲学的探索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反思。真实性的丧失难以避免,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坍塌。在前著《消失的真实》中,作者从历史的
《自身觉知与他异性》是享誉英美和欧洲的现象学家扎哈维的 少作 ,是扎哈维最富洞见、最有思想灵感的作品之一,初版于1999年,2020年出版了最新修订版,中译本由扎哈维的学生赵猛依据最新版译出。 《自身觉知与他异性》作为一本严谨和原创性的哲学著作,作者有力地论证了,现象学能够为关于自身意识的讨论做出关键的贡献。通过与分析哲学(安斯科姆、约翰 佩里、舒梅克、卡斯塔涅达、罗森塔尔)和当代德国哲学(亨里希、弗兰克、图根哈特)的辩论,扎哈维系统地讨论了与自身觉知问题相关的现象学洞见,包括对自身的时间性、意向性、自反性、身体性和社会性的分析,全面重构了胡塞尔的前反思自身觉知理论,进而论证了现象学传统在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最新版对这本深获学界嘉奖著作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此外,还增加
【图书简介】 让 波德里亚是一位危险而引人入胜的思想冒险家,更是一位出奇制胜、剑走偏锋的理论刺客。这本《致命的策略》成书于1983年,是晚期波德里亚的核心著作,也是该时期他唯一的一次理论化尝试。 致命的策略 是波德里亚站在客体立场上提出的批判理论。我们可以结合波德里亚思想的整体语境和学术脉络来加以理解。在主体主义哲学的语境下,主体的意识就是世界的边界,这一认知往往令人类妄自尊大,推崇主体而贬抑客体,从而导致以现代性危机为代表的种种负面效应。为摆脱唯我论的迷思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笛卡尔以降的哲学家曾采取多种立场进行分析和批判,但波德里亚认为它们都无从根治主体主义的痼疾,同时他也发现,在所有立场当中,唯有客体的立场尚未被采用过。因而在本书中,波德里亚义无反顾地采取了客体的立场,遵循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共六卷,为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所著。收录了书答、杂述、读史等文章及诗作,体现了李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该书中,李贽对儒家经典和假道学家进行了猛烈批评,表现出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斗争精神。其中也有一些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写出的谈佛论道之文,表现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该书出版后,历遭封建统治者的查禁焚毁。但禁者自禁,传者自传,《焚书》仍有多种版本传世。此次出版的《焚书》是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的一种,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普及版本。注释精准,译文简明。
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哲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持续影响超过一个世纪。与其他哲学学派不同,实用主义不仅限于哲学领域,还深入到宗教、政治、科学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在这篇简洁且富有吸引力的概述中,约翰 R.舒克描述了实用主义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其持续的全球相关性和吸引力。舒克重点介绍了实用主义的开创者 查尔斯 桑德斯 皮尔士、威廉 詹姆斯、约翰 杜威和乔治 赫伯特 米德 以及当代实用主义者,并解释了实用主义如何看待现实、知识和心智活动。此外,由于实用主义对多个领域的深远影响,舒克还展示了它如何协调现实、真理、知识与认知、能动性、社会性、人性和人格等方面的观点。 丛书简介: 交界译丛: 交界,谓边际相连,有共同疆界,寓意抵达前沿、跨越分歧、建立共识之可能。该丛书围绕当下公众或思想界聚焦的主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作为欧洲人根本生活危机表现的科学危机;澄清近代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之间对立的起源等。
和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生命体也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是什么让某些物质粒子的集合从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感觉和体验的特权?在《意识的解释》中,作者丹尼尔 丹尼特提出了意识产生的 多重草稿 理论,向传统的 笛卡儿剧场 理论发起了挑战。 引用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和理论,结合精巧的思想实验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作者认为意识并不是 撰写好 的单一剧本在大脑某个部位的 剧场 里有序上演的产物,大脑中也不存在观看这种 剧目 并加以诠释的观众( 笛卡儿剧场 理论)。相反,作者认为意识是从并行撰写中的众多版本的 草稿 里脱颖而出的,是一场 群魔混战 的产物,各种片段交替执行高级功能,意识便在其间浮沉。 本书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书单,位
现象学和分析哲学是否水火不容? 认知科学要完全拒斥现象学吗? 现象学能否对认知科学有所贡献,以及从中获得灵感? 人能否被还原为 缸中之脑 ? 面对AI、大数据、算法,我们如何为 人的存在 辩护? 我们的性别、身体、民族等观念是如何被塑造的? 自然化的现象学,在何种意义上不可能,在何种意义上可能? 一门结合现象学、分析哲学、认知科学的心灵哲学是否可能? 当代哲学家 扎哈维 和 加拉格尔 联手合作,借助并结合 经典现象学 和 认知科学 一百多年来的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本书英文版自2007以来,已经出版3版,被翻译为9种文字出版。 英文第一、二版豆瓣评分8和8.6分。 本书第一版曾获201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 Choice 》年度优秀学术著作。
十七世纪,西欧哲学界在认识论上爆发一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大争论,先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弗 培根奠定了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继而笛卡尔创导唯理论,宣扬天赋观念说,遭到霍布斯、伽森狄等的反驳;到十七世纪末,洛克以其《人类理智论》详尽地批驳了天赋观念说,并系统地论证了经验论的原则;紧接着,莱布尼茨又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维护天赋观念说的立场,从 单子论 和 前定和谐 的观点出发,写成《人类理智新论(套装全两册)(汉译名著本)》,以对话体的形式,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逐章逐节逐段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和多方面的讨论。 《人类理智新论(套装全两册)(汉译名著本)》对了解欧洲近代哲学史上这场斗争以及当时的科学和哲学都有重要意义。
迪特 亨利希是名震学林的德国哲学家,战后德国观念论复兴运动的开创者。本书是其关于德国观念论哲学传统的里程碑式的阐释之一。与克洛纳不同,亨利希不同意把德国观念论的这段历史命名为 从康德到黑格尔 ,而是换成了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这意味着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不存在一个线性的发展线索。亨利希这样命名的意图在于重构德国观念论发展中的诸多交叉对话以及思想体系的内在发展逻辑。本书从康德体系的结构与张力开始,接着解释了费希特《知识学》背后的动机、荷尔德林的原初哲学以及浪漫派诺瓦利斯与施莱格尔的思想,后以对黑格尔体系的解释结束。
本书是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于耄耋之年编写的《老子》普及读本。全书除前言和《老子》导读之外,依《老子》篇章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包括导读、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五个部分,简明扼要、明白晓畅地对中华文化重要典籍《老子》进行注译和解读。陈鼓应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老子》,本书汇聚了作者六十余年研究心得,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新出土的简帛文献材料和世界前沿研究动态,考订精审,博约得当,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文字优美,是一部既适合大众阅读,又可作为研究者参考指南的古代典籍优秀普及读物。
《论原罪与恩典:驳佩拉纠派》主要收录了奥古斯丁反对佩拉纠派的书信,与此紧密相关的是 原罪论 和 预定论 ,并涉及 自由 等重要范畴。在本文集中可以看到这些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奥古斯丁与佩拉纠派的论证影响既深且远,在后世,已本性与恩典以及理性与其实为题的问题一再重新被提起,引发争论。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伊拉斯谟的论站比较*,双方都引用奥古斯丁,但是观点却大相径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正统主义者巴特和自由主义神学家布伦纳亦爆发了关于启示与理性,恩典与本的论战。只要既坚持有一个全能全善的上帝,又坚持伦理行为出自人本身的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便是一个永远令人着迷,充满张力的问题。
本书为科学知识的宗教基础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它显示了16、17世纪研究自然的新方法如何受到了关于人的堕落以及心灵和感官所受破坏的神学讨论的直接影响。本书认为,科学方法*初被设计出来乃是为了减轻人的原罪所造成的认知损害。现代科学在诞生之初被理解成一种重新获得亚当曾经拥有的自然知识的方式。神学上的考虑对于新科学方法的构建至关重要。
本书是中文版《尼采著作全集》的第14卷,包含 尼采生平编年史 ,以及 编者序言 和 总索引 ,摘选自《尼采著作全集》德文考订研究版(Kritische Studienausgabe,简称KSA)的第14卷和第15卷。KSA总共15卷,前13卷是尼采的著作、手稿和笔记,第14和15卷分别是编者对前13卷的注释(14卷),以及尼采生平介绍和索引(15卷)。 尼采生平编年史 介绍了对尼采的哲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其时间跨度从尼采在巴塞尔的学术活动开始,到尼采在都灵的精神崩溃为止。 总索引 长达上百页,涵盖了全集中有关哲学术语、作品名称、地点方位等索引信息。
本书是海德格尔于1924年夏季学期举办的马堡讲座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 的讲课稿,主要根据当年聆听过海德格尔讲座的多位学生的课堂笔记编辑而成,同时编入海德格尔的讲座手稿。 从内容来看,本书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五所列三十个基本概念出发,进而逐字逐句深入阐述涉及这些基本概念的亚里士多德希腊文本。 这部讲稿既是海德格尔早年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希腊文本的成果,又是他撰写《存在与时间》这部平生最重要著作的准备。由此来看,本书之于海德格尔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自不待言。
这是一部关于传授治心方法的读物,专门为致力于化导民众健康幸福生活而撰写。作者从当代科学背景与修身养性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角度,围绕中华心法学说及其修持方法,展开全面生动的通俗性梳理,并重新阐述心法思想及其修持途径在健康幸福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全书共分九章,首次全面系统总结自先秦孔子至清初颜元为止的中华心法思想发展脉络,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学派所形成的主要心法体系,展现中华心法体系所蕴涵的辉煌成就。本书可为中国传统文化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开展有关心法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作为指导民众开展修身养性活动的实用教材。
在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历史的阐释与批判中,黑格尔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成为他思想道路上的关键路标。本书把海德格尔思想把握为一条向无蔽回行的道路,由此将他对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主题化为他和黑格尔的 争辩 与 对话 。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阐释仍停留在前主题化阶段,作为一种 反衬 ,尚未形成真正的争辩与对话。随着对真理的生存论分析转向对真理之本质的追问,与黑格尔的争辩从 精神现象学讲座 到《否定性》手稿层层展开。穿过存在之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十字路口,回到否定性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历史性对话才能挑明开端性思想的支配性并敞开思想重新开端的可能性。
《什么是洞见》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系列辑。本书辑选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汇聚国内外一流学者,以对话争鸣的方式生动呈现哲学与认知科学这一交叉领域的前沿动态,旨在探幽人类认知和心智的本质,并在人文层面对认知科学的前沿发展加以反思。全书以六场圆桌对话为主体,主题分别为 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 理解 什么是洞见 无知与偏见 主体性建构 记忆 。此外还附有三个主题报告,分别为 不可预测的心灵 视觉和艺术中光的哲学原理 艺术为什么看起来像艺术 。
《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的最具吸引力、被后人注释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著作之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灵魂的定义及其官能的著作,对整个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灵魂 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不仅指人的各种心灵活动的原则,而且指能把生命体与无生命的物体区分开来的生命原则,因此,它涵盖着一切的生命形式,从植物、动物到人。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雏形就蕴含在这部著作中,因为质料形式论、潜能与现实、灵魂与躯体、感觉与想象、情感与理性、欲求与运动等这些最核心的概念都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阐发。
《眼与心》原为梅洛 庞蒂生前发表过的一篇长文,终以单行本形式闻名于世。它典型地代表了他在《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时期关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在《眼与心》中,梅洛 庞蒂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他认为前者是一种超然的姿态,而后者是一种 介入 的姿态。 《世界的散文》是梅洛 庞蒂中期的一部著作,尤其探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中的一般语言问题、表达问题、交流与对话问题,形式化问题,集中代表了他对于绘画、文学、科学的评论与思考。作为现象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代表作,《世界的散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可以为探讨现象学向结构后结构主义转折的契机以及梅洛 庞蒂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重要文本。
本书系统讲授分析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从古典实用主义哲学开始,以理想语言学派为主,兼及日常语言学派,涵盖早、中期分析哲学*为重要的十余位哲学家,着重展示分析哲学的工作方式和深层动机。与通常专注于哲学家的历史综述式导论不同,本书着力于学理脉络的挖掘,力图让读者直接面对分析哲学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经验,为进入分析哲学当前讨论打下基础。本书在2009 年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写和优化,是一本适合哲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适于有一定欧洲近代哲学史基础的普通或专业读者了解分析哲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