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 1858年,中年马克思一头扎进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下了厚厚的政治经济学笔记。这几组笔记几十年后才出版,被编者加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标题,从此便以《大纲》闻名于世。《大纲》是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首次阐发了他的价值理论,并明确了 剩余价值理论 的雏形,《资本论》的宏伟构想正是从此处启航。 由于手稿 自说自话 式的艰涩风格,如何定位和解读《大纲》一直都是学界的难点。在本书中,大卫 哈维带着城市与空间研究的路径开启了和马克思的对话,就货币流通"资本生产与生成 周转时间 利润率 等主题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贴切的解释。内容上,他以尽可能清晰和简明的语言,去其繁,取其精,将引起混乱的表述厘清辨明。他传达了马
该书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分十个专题简明扼要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书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用简洁的话语讲清深刻的道理,是党员干部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好教材。
本书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统编教材,分十七讲展开课程内容,突出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回应了学生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力图呈现教师们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个性化应用。在编写中,本书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了体现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每一讲都设计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教学总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推荐阅读书目等教学环节。本书集合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期望能够帮助讲授者们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素书》是一本国学经典著作,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全书共六章,分别解释了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含义。语言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在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文字部分由原文、注解、译文三部分组成,每则文字后配有古典版画,古韵十足。《素书》可谓为人处世之范本,中华智谋之瑰宝。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本卷属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书信卷,摘取马克思和恩格斯1860年1月至1864年9月之间的通信,共计355封。附录里摘取了燕妮致马克思、恩格斯等的信件,共计31封。本卷的整体线索如下:1. 在1860年始,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第二分册。期间,和恩格斯一起,密切关注美国和俄国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机。后,在1860年1月底至2月初,福格特诽谤性的小册子出版,并被《国民报》进行宣传。为此,马克思开始翻阅他于1848年至1849年的报纸,并同时请求一些革命流亡者的代表,把有关揭露福格特的材料寄给他。2.至1860年11月,马克思写完抨击文献《福格特先生》,并于同年12月出版。3.1861-1862年对于马克思来说,学术上,他主要关注其经济学巨著的计划,并预定在这部著作中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问题。时事上,他主要关注美国爆发的内战,并撰写了一些文章。4.1863-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 内在性 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原则高度提升并丰富存在论,开掘存在论链接社会现实的新境域,为人类克服现代性弊病铸就切实可行的精神向导和文化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包括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世界的存在方法、世界的辩证图景、人对世界的认识、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等八章内容。这部教材的编写,借鉴了国内同行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并移植了我们所在的教研室的同志及我们自己过去编写的教材的一些相关内容。主要有:第二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光武教授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五、六、七章则主要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借鉴了刘曙光博士的专著《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和丰子义教授一些学术论文
本书根据《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修订后的最新版本(1998年第三版)译出。新版增添了第2版出版后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的最新发展情况及香港参考资料,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评价。它涉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本书涉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是研究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著作。
本书以关于性别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女性主义思潮为主题收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加以评述。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即马克思恩格斯论性别、资本主义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与正义,着力展现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别不平等、性别剥削等问题的考察与批判,力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性别平等、女性压迫、阶级关系等议题的强大生命力与阐释力。
本书写于1907年11月,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25周年而做,1908年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是普列汉诺夫著作中传播最广的名著之一。本书同作者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等著作相比,更鲜明更精确更成熟地表述和论证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原理,例如:地理环境对社会人的影响是一种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可变的量;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五项主要因素,它们之间有一种起源关系,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等等。本书最重要的理论成就是:以完整的形式提出了有名的五项式论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本书是 帝国三部曲 的最后一部,主要论述从 财产共和国 (republic of property)走向 大同世界 的历史趋势。作者将当今的全球体系称为 帝国 ,指出帝国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和新的社会现象,现代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财产和资本施行统治的共和国,因此必然会滑向寡头统治,并与 自由、平等、博爱 的现代理念渐行渐远。全球化并非只是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的最新阶段,而是某种崭新之物。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世界最终越来越趋向于 大同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
本书选编的译文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聚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生动记录了这些文献遗产的收藏、整理、编辑、出版、传播情况;二是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进行了深入发掘;三是分地区、分学科、分领域、分阶段梳理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经典议题,以文献导读的形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或地区本土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这些译文是跟踪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文本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罕见文献,是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基本情况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的重要参考,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本书分为 寻访与体悟 甄别与辨析 忆往与留痕 祛魅与澄明 四个专题,内容既包括对2018德国 马克思年 特里尔各个大型展览情况的介绍、作者聂锦芳到欧洲各地寻访马克思恩格斯生命历程中重要 驿站 见闻的记述以及期间所生发出的感受,更有对诸多重要原始文本及其思想细节的甄别、研究方法的反思以及长期流行的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的考辨。此外,本书还追溯了作者聂锦芳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检视了他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和师承关系,最后部分是对马克思思想当代理解中出现的复杂状况的剖析和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纷纭现象的沉思。本书具有文献详实、考辨细致、分析深入和观点新颖等特点,且力求避免专业论著那般刻板、涩滞、程式化和缺乏生动性的文风,这使本书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关
本书共收录16篇重要域外文献,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法哲学的思想关系。上编是 问题意识的总体背景 ,涉及自然法与实定法、古代罗马法的现代运用、法的普遍主义与民族主义、自由观念的德国式发展、历史法学派的兴起及其同柏林知识界的关联、德国政治哲学和法国社会思潮的会通、批判的概念和方法、启蒙计划等主题。下编是 思想关系的具体展开 ,涉及马克思在学术生涯之初和生命中最后几年的法律思想动向及其中的历史法学因素、马克思与康德式伦理学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论在马克思笔下的演变等主题。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包括:《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章开头部分》、《 资本论 第二册按主题挑选的引文摘录》和《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Ⅳ稿)》。该卷收载的与第三册有关的手稿一共有7篇,分别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第一章开头部分的四篇草稿、《利润率的规律》、《级差地租。采自摘录笔记本的摘录》。在该卷收载的手稿中,有三篇同时涉及第二册和第三册,它们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利润率规律、成本价格和资本
本书在充分掌握黑格尔研究、马克思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1836-1844年期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深入分析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思想中继承与批判的关系。作者指出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对黑格尔思想的很多方面(譬如政治哲学)进行了错误的诠释,但马克思依然从黑格尔那里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继承了他的方法论工具。黑格尔所使用的许多解释性范畴,如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等,都被马克思所接受并用于阐释资本主义的运作。
本书综合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法系进行重新认识,认为中华法系是一套涵盖古代中国法律之制度、思想和文化的知识体系,历经夏、商、西周的 礼?刑 时代,春秋战国、秦的 法?律 时代,汉到清朝的 礼法 时代,至清末 西学东渐 方始解体;曾经对日本、朝鲜、安南等国的法制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体系以 仁 为文化基因,将仁所统率的诸如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的人伦道德,以及 仁民爱物 民胞物与 的自然道德,有机融入法律的各种因子之中,形成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的运行机制,引领法制建设始终朝着天理、国法、人情相统一的理想目标且歌且行。挖掘中华法系的经验智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举措,必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充分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俞吾金全集》共20卷,将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为生前出版的著作,生前发表的中文文章、外文文章和遗作三个部分,汇聚了俞吾金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是其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全集不仅收录了俞吾金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和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专著,还包含了俞吾金教授生前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400余篇,充分展现了俞吾金教授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洞见。《俞吾金全集》的出版,不仅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国哲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支撑。希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们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资源,厘清未来哲学探索的方向,也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持续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认为,19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诚合作,恩格斯的思想稍稍领先。1859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所写的短评中 发明 了辩证法,也由此开始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建构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不但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而且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认可。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在晚年勾勒出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来说,也就是后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恩格斯才是 第一小提琴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