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代表作,也是21世纪中国思想领域的扛鼎之作,出版二十年来在国内国际人文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迄今已有英文、韩文(全译本),及日文、意大利文等多语种译本。 作者以 现代中国的形成 为核心关切,以 知识考古 为方法,从观念史与社会史互动的双重视野中,追索现代中国认同的思想脉络与形成机制。全书两卷四部,每部分别以 理与物 、 帝国与国家 、 公理与反公理 和 科学话语共同体 等为论题,试图追问:宋明时代儒学的天理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历史动力是什么?清代帝国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晚清思想对于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能够提供给我们哪些思想的资源?现代中国的知识体制是如何构筑起来的?现代公理世界观与天理世界观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的是关于什么是 中国 ,什么是 中国
金岳霖是中国哲学知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知识论(全两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围绕 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 这一主旨,自觉地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弥补了中国知识论不发达的缺陷,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文本的写作模式。 金岳霖未像康德那样把知识论看作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反而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 假设 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 正觉 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
本书追溯了“乐”之理论在古代中国1500多年中(主要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不断演进,通过梳理早期中国思想家对于道德本原的探讨和人生意义的寻求,追溯过去的智者(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庄子、扬雄、陶渊明等)对于人生的问答,阐明何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本书是作者积二十年之功所作,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中国早期思想家与“乐”相关的理念,对其内涵、意义和情境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将其与西方古典及近代理论相区分,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比较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分为4部分,部分绪论,澄清此书所要讨论的 意识 概念和问题域。第二、三部分是本书的主要部分,分别从意识结构和意识发生的角度,借助现象学、心理学等精神科学的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讨论意识。第四部分是一个总结,从方法和运用角度总结意识研究, 如作者所说,这本书里提供的是对意识现象学的一个系统研究的尝试:整个阐述是从感知分析开始,到性格分析结束。现象学的意识分析在这里以三种表述形态逐步完成自身勾画:其一,从静态的意识结构研究到动态的意识发生研究;其二、从横向的意识行为分析到纵向的意识权能分析;其三、从彰显的意识理论到潜隐的无意识理论。概而言之, 系统 在这里是指意识的静态横截面和发生纵剖面的两个向度的展开脉络。 从结构现象学的横截面角度进行的权能研究会首先将意识权能分为三大类型来进行研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于2007年应几方敦请举行三次演讲之记录,内容包括: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国学与中国文化、漫谈中国文化与金融问题。本书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等中国古代典籍的财货观切入,分析讲述近一个世纪的金融、企业及管理体制的演进,化古为今,视野广阔。
梁启超著述集大成之作,再现民国初版原貌的经典版本 《饮冰室合集》编于1929年梁氏逝世后,是梁启超授权的著述集成,堪称梁氏思想文化探索与贡献的集大成之本。虽然在此前后出现过众多梁著版本,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合集》的典范意义。该本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充分体现了梁启超与中华书局的密切联系和长久友谊。是书一仍原貌分为《饮冰室文集》16册,《饮冰室专集》24册,合计40册。本书可见作者思想之发展及三十年来政局及学术界转变之迹。 2013年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中华书局特推出《饮冰室合集》典藏版。典藏版恢复初版原貌,分装40册,在对经典版本的纪念中增加使用的便利;放大开本与版心,重选底本,限量精印,制作更加考究。
本书从晚清之际受到西方影响而发生巨大转变的中国思想着笔,从对万国公法的了解和运用、强权与公理、变法与革命、义利之争、新旧之辨、科学与宗教观念等角度,对清末民初之际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变化开展了分析。其间穿插介绍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在不同层次和角度上的观点,兼顾个体的思想变迁,呈现出纷杂而不凌乱、冲突但不混沌的时代思想画卷。本书认为,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转变核心就是对 富强 或者说 自强 的追求,这一核心之下凝聚了持有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和行动者。
在近代中国, 自然 和 人 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概念,它们既是社会变迁、西方科学思潮东渐的产物,又对中国社会变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核心含义也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保留着中国古典思想传统的含义,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时代变迁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本书全面地梳理了这两个概念在中国近代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那里的不同意义,从严复、章太炎、胡适直至张岱年、辜鸿铭、殷海光等,分别深入地探讨了他们各自思想中有关两个概念的理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细致地展现出两个概念的发展谱系和链条。
严复和福泽谕吉是中日两国近代化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两人都在东方的强大帝国遭遇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时为本国的自强和发展积极寻找出路;两人都是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的先驱者,为开启民智,增进对于西方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两人都著译兼备,将本国悠久的文化和西方思想融会贯通。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相异,严复与福泽谕吉的行动、著译风格、思想和人生轨迹也有许多差异。在中日启蒙思想这一主题下,本书以历史的纵向变化和时代的横向关联为坐标,以严复与福泽谕吉两人的思想特点和变化为研究的重点,分列时代篇、文化篇、思想篇和实践篇,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系统地对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进行了透视和比较,呈现了两位启蒙思想家的复杂图像、相通性和独自性,作者在不少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梳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给
本书是对阳明心学与中晚明士人精神生态及其行为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采取文、史、哲打通的研究方式,具体考察阳明心学在历史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结果。其主要研究途径为探讨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指出阳明心学的实质特征与对阳明本人人生存在的意义,梳理出阳明心学在中晚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对士人精神生态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其主旨在于揭示阳明心学为了解决明代士人的生存困境,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主张,它由内在超越的个体自适与万物一体的社会关怀两方面的内涵构成,目的是要解决自我生命的安顿与挽救时代的危机,而在历史的实际运行中,它却逐渐地向着个体的自适而倾斜,从而变成一种士人自我解脱的学说。
依著名学者王亚南先生所论,朱谦之先生是一个 时代感 极强的学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风云变幻,大都反映在其相关著述中。就其早期政治哲学而言,朱谦之先生先批判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主张虚无主义,乃著《现代思潮批评》《革命哲学》等;又自虚无主义转向唯情哲学,乃著《古学卮言》《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等;又倡大同思想,著《关于孔子的大同思想》等。 本卷计2册,包含政治哲学类著作7种,文章22篇,其中文章14篇,为首次纳入朱谦之集子中。
本书所据古本包括韩非、严遵、刘安、扬雄、司马谈、司马迁、河上公、王弼、杨孚、孙登、马诞、王誗、郭云、阮籍、阮咸、董遇、陈韶、李奇、梁王尚、张嗣、梁帝简文、应吉父、张玄静、张君相、朱桃椎、开元御注、傅奕、李若愚、陈碧虚、苏辙、司马光等三十余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书志所未著录,其他《老子》集注亦未提及。范氏以古本为权衡,同时又广泛征引当时能见到的各种版本,互为参证,辨析同异,绝不轻易改动,由此可了解南宋时期《老子》版本的流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