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个人的痛苦与群体的快乐如何衡量?我们应该相信道德直觉,还是听从理性的声音?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质的个人,还是实现社会福祉的最大化? 在这些伦理学难题之外,我们也在努力回答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界限在哪?我们是否应该有选择与任何人结婚的权利?如何看待宠物在家庭中的道德地位?面对他人,我们如何行为得体?而我们作答的依据往往是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价值观。 故事是人类理解自身和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故事中,我们能获得多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社会也通过故事来传授道德和行为准则。本书将故事和伦理学探索结合起来,让理论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效用和受到检验,从功利主义、义务论到美德伦理学,系统地介绍了两千多年来伦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帮助我们采
经历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最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现代伦理的功劳。 在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凡是自觉领悟并认同了现代伦理机制的民族,就能够以世界精神的巨大力量,迅速推进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赶上世界文明高速发展的列车;反之,但凡原教旨式地固守所谓民族传统以反抗现代文明的民族,最终都在反抗中成为失败者,从而延误发展的机遇。 本卷在历史文化进程与现代伦理机制确立的互动进程中考察各种形态的伦理思想之形成和演变,按流派与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及其在英、法、意等国所导致的功利主义伦理转型,对为现代精神立法的核心哲学家,按其主要著作
迄今为止的所有西方哲学史都是以 形而上学 为 第一哲学 的思辨哲学史,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在这样的哲学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真切的理解和描述,但传统哲学的核心与使命却是伦理学:寻找至善的存在机制为时代精神和个人生存安身立命。 本书一改传统哲学史的写法,首次尝试写出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哲学史,这样的哲学史真切领悟古希腊 伦理 作为 美好生活 的 存在机制 ,因而作为 存在之家 的本源意蕴,从而深入到哲学文本的灵魂之境,解读出古希腊直到古罗马的德性论伦理形态。 因而本卷的整体内容是系统梳理古典哲学的德性伦理之谱系:从古希腊神话源头考察古希腊德性论的起源;从智者派与苏格拉底的论辩,考察苏格拉底式伦理学德性知识论的特点;从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变迁,把从希腊化开始一直到古罗马的伦理学作为德性伦理的第二
直到19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几乎都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 元伦理学 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脱离规范伦理学而企图独撑伦理学大厦的元伦理学开始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一方面是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否定规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之崛起。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0余载而成,期间根据学界反馈,不断修改、提高,目前出版的已经是第三版(上一版为200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伦理学》修订版)。本书旨在使相互排斥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结合起来而成为伦理学体系结构的三部分,使自斯宾诺莎以来伦理学公理化的尝试和追求变成科学,让伦理学最终成为一种如同物理学一样客观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共十卷。其中第I卷到第III卷第5章为它的基本原理部分,包括伦理学的第一原理(幸福即目的善)、伦理学的第二原理(德性)和德性内涵的意愿性原理,具有最为重要的性质。 《尼各马可伦理学I.1 III.5》是对这个基本原理部分的译注作品。本书正文以希腊文、中文、英文三种语言呈现,让读者尽可能地切近希腊语原文的语言形式。书中包括详细的语言注释和内容注释,对希腊文文本从语言上进行了句子分析、语词分析和短语分析,从内容上给出了术语注释、参照注释和思想内容注释。可谓是一部对经典的精细解读之作。
本书是德国现象学家马克斯 舍勒的代表作。 这部著作是对伦理学人格主义进行奠基的尝试。它的核心在于对价值与人格进行现象学的查探。由于康德只承认价值的概念是指感性价值,人格的概念是指理性人格,因而这部著作也是对康德的实践理性和*命令的批判。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 共4卷,作者为清华大学资深教授万俊人,丛书分别以 伦理学基础:原理与论理 伦理学主题:价值与人生 伦理学限阈:道德与宗教 伦理学前沿:道德与社会 为主题,精选了20世纪西方著名伦理学家围绕上述主题的经典性文本,完整呈现了20世纪西方伦理学的流变脉络、知识状况和理论前沿,为读者了解这一非凡时期的西方伦理学的知识提供了较为完整、准确和清晰的知识地图和理论语脉。本卷为伦理学主题卷。
《逻辑原理》是英国哲学家F.H.布拉德雷的著作,1883年初版,1922年出版增订版。在增订版中,作者对第一版的正文基本未作什么修改,但每章加了许多“增补附注”,有时多至六七十条。全书又附有“书末论文”十二篇,牵涉到逻辑、方法论和认识问题,可以看出布拉德雷的用意是想把他的《逻辑原理》和他后来的中心著作《现象与实在》联系起来,用后书来纠正或补充《逻辑原理》。本书共分三部:第一部论判断,第二部论推理,第三部还是论推理。布拉德雷把逻辑作为一门学科,认为通过它我们可以对思维的特殊功能进行说明和解释,通过它我们可以超越直接经验;逻辑涵盖了今天属于知识论的主题。布拉德雷反对身心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思想不能脱离它的世俗背景。本书以论判断部分价值较大,影响较大。
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最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一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机制,存在之可能性、应然性和必然性处在融洽正当的关系中,存在才能真正实存起来,因而存在机制也就是伦理机制。从存在本身的实存机制中阐明存在之道向伦理之义的转化,因而伦理存在就是道与义的契合。伦理学就是通过阐明存在机制的伦理性来回答哲学的存在意义之追问,通过实存中的伦理之家的安居阐明人类道义实存的历史。本书为邓安庆教授主编的十卷本《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导论卷”,以“道义实存论”打通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以正义、爱和自由的关系阐明西方道德哲学一以贯之的历史相通性原则,并因此对西方伦理学的类型关
本书主要是基于宋代儒学的主要表现形态对其代表人物生命伦理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宋代儒学的主要表现形态是“理学”,依据理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构成,本书重点探究了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朱熹、陆九渊以及湖湘学者
《逻辑原理》是英国哲学家F.H.布拉德雷的著作,1883年初版,1922年出版增订版。在增订版中,作者对第一版的正文基本未作什么修改,但每章加了许多“增补附注”,有时多至六七十条。全书又附有“书末论文
自《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面世以来,侯世达在许多作品中一再强调他的哲学:人类伟大创造性的核心机制在于类比。类比即流动性概念间的转换,这些概念从一个复杂的多层架构中涌现出来,该架构中交织着
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最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一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机制,存在之可
20纪初的中国文化界,相当重视西方伦理学的介绍。陈独秀曾讲,吾人之觉悟是伦理学之觉悟。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大批伦理学译著中,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影响的一种。该书由蔡元培在1910年6月翻译。《伦理学原理》出版后,销路颇好,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次年就再版,1915年4版,1921年6版,至1927年已发行了8版,1940年又再度重版,编入该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该译本曾成为当时的湖南师范学校 “修身”课教材。在该校求学的毛泽东曾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阅读过此书,除了用红、墨笔打记的圈点、单杠、三角、叉等符号外,还在书中的上下空白处及字行之间,写下了全文达12000字的批语。可以说是一本对毛泽东产生较大影响的伦理学著作。
本书是德国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的代表作。 这部著作是对伦理学人格主义进行奠基的尝试。它的核心在于对价值与人格进行现象学的查探。由于康德只承认价值的概念是指感性价值,人格的概念是指理性人格,因而这部著作
这本《西方伦理学史》详细论述了自前苏格拉底到20世纪中期各个时代的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每个时代都包括了各种重要学派的思想。资料丰富,叙述客观。与其它伦理学史著作比较,该书的重要特点有两条:一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