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万册。
美学一贯重视术语,有鉴于此,本书通过对影响力深远的德国美学传统及其关键术语和概念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哲学美学关键问题和论争的入口。出自德国美学传统的概念对其他语言的相关领域研究以及欧陆哲学和艺术理论的多样视角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本书既促进了德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也 了德国学术的疆界。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生命 ”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 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空间之外、时间之外、自身之外、色相世界之外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 美学旨趣,这是形态论;后五讲则是对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美学范畴的讨论,这是范畴论。书稿深具学理,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颇见学术功力,兼之行文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 美学著作。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他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运用进化论和神经科学分析艺术的研究呈现出一股颇具影响的学术浪潮,这引发了关于艺术、文化与生物科学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问题,以及我们在将科学方法应用于艺术品阐释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在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中,马修·兰普利通过探索达尔文主义、神经科学和艺术史相互交叉的关键领域来设法解决这些问题。 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艺术,产生了关于艺术起源、审美经验基础以及艺术和人文研究的本质的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兰普利的研究探讨了艺术进化的各种模型,审美反应的理论和发展,以及关于创意作品背后的大脑加工过程的想法。他还考察了用进化论和神经科学分析艺术的倡导者们提出的论点的效度,以及它作为理解艺术和文化的一种路径的价值。为了弥合科学与文化之间的鸿沟,兰普利呼吁更广泛地认知人类动机,来推动各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蕞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奠基性著作。即使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之书。
《美的历史》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 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 ,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美的历史》这部 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
本书为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耶鲁学派”旗手保罗·德曼的 一本著作,于1996年由其学生安杰伊·沃明斯基整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是该流派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收录了《隐喻认识论》、《康德的唯物论》、《康德的现象性与物质性》等德曼后期重要文本,涉及德曼对西方哲学、美学、修辞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的思考。主要分为两部分, 部分从隐喻、转喻等修辞学术语出发,讨论了语言的含混性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的语言哲学问题;另一部分主要涉及德国美学,主要讨论了康德、黑格尔、席勒、施勒格尔等 哲学家、美学家关于崇高问题、美学与批判哲学关系问题等的思考。
本书是日本现代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美学研究“三部曲”,是研究东方美学的卓荦超伦之作。 本书以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深入阐释了日本传统美学三大关键词。
本书立足于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将生命的言说与古代生命哲学智慧相关联,在为生命美学寻找哲学基础的同时,以期形成对儒家生命美学、道家生命美学、禅宗生命美学三种基本形态的整体诠释与意蕴彰显。中国生命美学以现世主义与生命自强不息,以及生命的自我实现与不朽为价值生发基点,以 人格建构与审美化人生相对接而形成各种有关生命的崇高理想和对生命的 关怀与形上追求。天人融合与灵性透悟的艺术心态,生命写真与神韵传达的艺术表现,情思的诗化与艺境的创造,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生命美学的艺术精神。中西生命美学在生命的形上追求方面体现出殊途同归的发展路径,各自在其特有视阈中实现了生命的审美建构与美好承诺。
《美学意识形态》是德曼生命中最后几年之沉思的结晶,也是德曼的哲学、政治和美学思想最集中的表达,其中许多文章之前从未以任何形式出版过,包括关于康德的唯物论、康德与席勒的关系以及论反讽概念的文章。这部著作或许是继阿尔都塞之后,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的拥有挑战性、最严肃、最重要的重新思考。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德曼运用“批判—语言分析”的方法和“修辞阅读”的策略,通过对欧陆哲学重要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美学被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并对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给出了新的解释,由此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美学意识形态》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对认识论、修辞与美学之间关系的严谨探究,提出了激进的物质性概念。德曼在解读康德和黑格尔时,将哲学的严谨、解释的张力、思辨的魄力、反讽的幽默融为一体,最终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与评述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思想的专著。通过对其伦理美学思想的系统梳理,构建了一种面向现实生活的美学观念。 努斯鲍姆的伦理美学思想的重大贡献在于:强调美学研究与伦理学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从二者的联系入手探讨“情感”;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具建设性的批评范式;对文学想象、艺术表演、政治修辞、公共文化的思考,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文学与艺术如何推进社会正义的进步事业;对人文教育的思考,为当代全球审美教育的目标与手段提供了新的启示。
本书从字源学出发,仔细梳理了 无 自身的内在结构,并严格基于《庄子》文本,对其中的 无 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和深入地分析,揭示出《庄子》之 无 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三大类共六层含义:一是 有 之中或之外的 无 ,即与 有 共在的 无 (如 乐出虚 的虚);二是 有 之 无 ,即 有 的隐藏或 有 的缺失(如 中道夭 的夭折);三是作为否定的 无 ,即对人为之 有 的否定;四是作为 忘 的 无 ,即对自然之 有 的超越;前四种 无 因为都与 有 相关,所以拙著统称之为形而下的 物 之 无 ,那么第五种 无 则是形而上的 道 之 无 ,因为 物 之 无 之所以可能,就在于 道 之 无 ,即 道 是以 虚 静 恬 淡 寂 等虚无性形态存在的;第六种 无 是 无无 ,即之 无 ,它要否定任何将 无 变成 有 的企图,正是在不断的否定和自我否定中, 有 不断地生成和完成,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在位近50年,却有20多年不上朝,导致祖宗200多年的基业,一步步滑向深渊,这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万历为何荒怠朝政?他在位期间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这种种问题的答案,随着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 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梳理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包括苏俄的美学思想。全书结构清晰,融会贯通,深湛的西学修养中透出东方的灵性。这部著作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也是深受欢迎的高校人文通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