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 第十三封信 ,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 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美的理念正如一般理念一样,也是一样重要差异面的整体,这些差异面本身也必须显现出来或实现出来。笔者可以把这些差异面叫做艺术的各种特殊的类型,它们都是从理念这个概念的内容发展出来的,这内容通过艺术才得到具体存在。笔者有时也把这些艺术类型说成理想的不同的种类,不过不是用 种类 这一词的习惯意义,即不是把理想作为总类,而把各特殊种类附属到它上面去,使它因此受到了改变。笔者们所说的 种类 是指美的理念即艺术理想的理念本身中各种互相差异的,因而是具体的定性。所以艺术表现的普遍性并不是由外因决定,而是由它本身按照它的概念来决定的,因此正是这个概念才自发展或自分化为一个整体中的各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 《美学(第二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 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 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 ,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 存在之真理 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 生命超越 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空间之外、时间之外、自身之外、色相世界之外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形态论;后五讲则是对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美学范畴的讨论,这是范畴论。书稿深具学理,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颇见学术功力,兼之行文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美学著作。
生活美学,是一门学科( 生活的美学 ),更是一种生活理念( 美的生活 )和生活姿态( 审美地生活 )。本书确立了生活美学作为 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 的学科定位和作为 回归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 的核心规定;爬梳中国社会所固有的生活美学传统,为中西方生活美学建构指明了 新构 与 返本开新 两种不同路径;剖析以公共艺术、日常设计等为代表的当代生活美学实践,重构以 全球化 微时代 电子复制 景观社会 等为表征的新历史语境下美学与生活的关系;以 实现美好生活 为指归,反观生活美育与审美人权等问题,集中展示生活美学作为新世纪美学新潮与主潮的范式与尺度双重价值。
作为 新现象学 的代表人物之一,格诺特 柏梅把美学看作感知学,即一种作为普通感知理论的研究,重申美学初的问题即感性认识问题,由此提出了 气氛美学 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将美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中。 本书是柏梅教授在美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涵盖了对气氛、感知、身体、 我 和事物等核心概念的解释,对当代美学的发展以及艺术研究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种以普通感知理论为基础的新美学, 感知学 理论的建构扩大和深化了艺术现象的研究范围,更加契合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它作为一个艺术创造力的原点应该得到*先的认识。
《中国美学十五讲》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该领域专家。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特性。论述中既注重整体观的概括,又拈出若干范畴,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语言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
本书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对西方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的这一思想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地疏理、论述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出新,重构审美精神。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文化领域的理性分化,本来密切相联的科学、道德、艺术发展为相互绝缘、不相往来的独立领域,各自探讨自己的问题。科学属于 认知理性 ,探讨 真实性问题 (真),道德属于 伦理理性 ,探讨 正当性问题 (善),艺术属于 审美理性 ,探讨 趣味性问题 (美)。真善美分家并愈演愈烈,使整个生活系统陷入分裂状态。在整个生活系统的理性分化过程中,科学技术与 合理性 相互结合而固化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它将手段与目的相互倒置、事实与价值严格分裂,并造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 异化 、 物化 或 单向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胜,可供广大文学、艺术及美学爱好者阅读、赏析。书后附有《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和《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实际上是三部浓缩的美学史,三张脉络明晰的美学地图。 相比其他大家如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的美学作品,《美学讲稿》因成书较晚,故而更加全面;因面向大学生,故而更有条理;因是课堂实录,故而格外轻松易懂。
《古代美学》探讨西方美学史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是塔塔尔凯维奇作者三卷本《美学史》的第一卷。作者将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视为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转折点,据此将整个西方美学的历史分为三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部分又进一步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古代美学理论,其中既包含美的理论,又包含艺术理论;既包含研究审美对象的理论,又包含研究审美经验的理论;既有描写的又有规定的,既有分析的又有解释的。依时间顺序,以人物或学派为栏目,以概念发展历程为纲,本书将自希腊早期直到普罗提诺的古代美学理论条分缕析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美学史》自1970年出版英译本以来,备受瞩目,被奉为 不朽的美学史 。
这套丛书在内容设计上没有采用教科书或者一般学术著作的框架,而是将每一种书的主题切割分解成若干小专题,每一小专题在少则一两页,多则五六页的篇幅内展开,图文并重,读者在相对放松的阅读感中,从一个小专题跳至下一个,直至本书的结束。每本书后除附有必要的参考书目外,还有延伸阅读以及索引,意犹未尽的读者可以继续在这一主题中探索徜徉。
在《风景的意义》中,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约翰 萨利斯(John Sallis)延续了其以往著作中关于自然的元素性和大地性的思考,围绕着风景的密度和悲剧性,以及风景与自然的共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风景的意义的独特理解。 萨利斯教授有着深厚的西方古典哲学背景,他从现象学和现当代美学视角出发,游走于哲学与艺术的边界,开启了有关想象力和自然元素的哲学思考,在当代美国哲学界自成一家。《风景的意义(未来艺术丛书)》不仅涉及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师,如莫奈、塞尚、弗里德里希和克利等,还讨论了中国山水画,尤其是郭熙的画论,显示出他思想的开放和视野的宏阔。
本书基本上收录了美学家与美术史家邓以蛰现存的所有著述,内容涉及他在诗歌、雕塑、戏剧以及书法和绘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基于现代学问去研究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把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国书画理论作一种哲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中国书画的具有相当完整的系统性的美学理论。
自反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在本书中三位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深入讨论了今天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中的 自反性现代化 的涵义,触及到当代社会的政治、传统和美学等层面。贝克以其 风险社会 的视野,检讨了他关于自反性现代化的基本观念;吉登斯具体考察了现代社会的 制度自反性 和去传统化,进而论证了全球社会的发展;拉什提出一个关于美学和文化解释的自反性现代化主体,强调对 审美现代化 和后现代性的分析。全书后的回应与批判,三位作者对彼此的观点做了评判性的评价,进而构成一种综合的结论。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 第十三封信 ,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 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本书系*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在已有的布达佩斯学派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当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探讨,主要定位于二战以来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书中详细论述了南斯拉夫实践派美学、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捷克存在人类学派美学、波兰哲学人文学派美学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书稿反思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的积极价值,探讨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意义,同时也对其缺失进行批判,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是优秀学术成果。
本书探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学理渊源,阐发一种微观的精神,深入思想发生的细节。全部的批判都指向:传统哲学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宏大叙事,忽视了哲学起源的原初复杂性。 借助对海德格尔、萨特、德勒兹、拉康、德里达等人著作的重新解读,作者指出,他们都从语言、历史、道德等不同领域出发,批评思想的现成性与必然性。作者主张,要将必然性变更为可能性,将同一性视为可重复性,而重复意味着差异,差异则使得陈旧的思想结构处于不稳定与趋于消解的状态。这使得哲学从宏观走向了微观,思想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不断挑战着美学理论,逼促美学理论做出回应与阐释。于是,当代美学既面临种种 困境 ,又蕴含着寻找解决之道并实现 超越 的可能性。 本书从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总体取向入手,考察了艺术分界问题、当代现实主义观念和艺术观看问题,围绕着这些经典的话题,来揭示美学遭遇的当代危机与新的发展。尔后转向既传统又新颖的跨媒介艺术研究,艺术的跨媒介研究有悠久传统,本书引入新的跨媒介性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此外本书对西方美学的理论谱系、比较文献学、艺术理论等问题也做了深入思考。 本书是一部对当下美学问题进行总体审视、阐释与批判性反思的新著。
为什么《人间词话》久经不衰?它的现代性奥秘又在哪里?本书中,作者陈建华教授使用实证与历史脉络化方法,在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的整体构架中解读《人间词话》,指出它由于西方哲学与本土诗学的融合、碰撞而趣味横生,歧义纷纭,其中的 境界 说核心则是一种新的科学世界观,含有欧洲启蒙思想的个人主义与理性精神。 本书由三篇文章组成,读者可循序渐进体味王国维由叔本华转向康德的经历,进一步了解王国维与康德哲学、时代及清末文论的生产场域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观照,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断面而发现幽微之处。
本书介绍了德国以康德、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为代表所形成的美学流派,它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作了总结、批判。
《自然之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知名美学专家刘悦笛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相关议题的探讨与解析。 全书讨论了19个自然美学的议题:何为 自然的美 ,如何评判、鉴赏自然之美,文化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究竟如何,中西方文明语境下的自然美学有何异同,等等,从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两种视角来透视 美自然 与 自然美 。 美学的出场,不仅在于保护自然与环境,更在于使人类在自然和环境当中生活得更加美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已经成为当今自然与环境美学家的共同诉求。环境伦理学只是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是需要人类保护的,人类要更多地退出已介入太深的自然,但是自然美学告诉我们: 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是值得生活其中的! 这是 美自然 的呈现,也是 自然美 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