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与《美学四讲》《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著名的 美学三书 。本书依照历史演变的的轨迹,将中国文化中的物质及精神美做了十分详细的论述,使读者对华夏之美的了解更加全面、生动、系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审美等一系列文化特征,更好地区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可中华之美、华夏之美。本版《华夏美学》为插图珍藏本,收录了近百幅古典山水花鸟图,全彩印刷,雅致精美,是一部图录式的《华夏美学》。
《美学四讲》与《华夏美学》《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著名的 美学三书 ,是其美学思想的全面系统论著,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学读物。本书以生动精妙、简洁畅达的文笔,从古到今,由西至东,探讨美学领域的诸多命题,评析国内外各派美学思想,同时构建作者本人的美学观点,引领读者漫步光华璀璨的美学长廊。本版《美学四讲》为插图珍藏本,收录近百幅垂名世界美术史精美名画,全彩印刷,华彩灼灼,图文并赏。
虽在俗世中奔波忙碌,心里却拒绝变成庸俗、麻木的人,总觉得生活应该是优雅的、鲜活的、免俗的,但有觉得很难达到。 其实,免俗不是要你脱离世俗社会,也不是要你不食人间烟火,只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就能领略免俗的趣味,拥有既世俗又免俗的生活态度。 《谈美》是中国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的巨著,全书共15个章节,围绕 美的欣赏、美的本质、美的创造和人生的艺术化 来书写。 作为一本 美学入门书 ,《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 ,阐释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得生动易懂,帮助读者构建出完整的美学图景。
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朱光潜先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青年所作的两种小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谈美》。前者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比如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升学选课等。《谈美》写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书三年之后,被称为 第十三封信 。在这本 美学入门书 中,作者以聊天似的笔触,给予读者美的启示、美的教育,引导读者逐步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 此版并配插图36幅,希望给予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叔本华美学随笔》里的文章独立成篇,讨论各种不同的话题,阅读、思考、语言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学问、音乐、大自然的美,等等,压轴的就是*触动人心、*引起人们关注的死亡问题。叔本华所讨论的这些话题,其素材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因此大众读者都可以与这位哲学家从所熟悉的事物一起出发, 尽力登上云外的高处 (叔本华语),领略从这位思想家的视角获得的视野。本书的文章并没有以生僻的题材让无缘涉足这些题材的读者难以分享和判断。正如叔本华在《论写作和文体》中说的: 如果(作者所处理的)题材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得到甚至是相当熟悉,( )那就只有具出色头脑的作者才可以写出值得人们一读的东西。 作者越不需要借助其题材的帮助,( )那这一作者所作出的成绩就越大。 叔本华的这些话至为恰当地适用于本书
《西方美学史》(全2册)内容推荐: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 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 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 ,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 存在之真理 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 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美学漫步》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分为美与人生、美与艺术、美与传统三个部分。全书文辞典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每一位为俗务烦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从中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的美与诗意。
《中国美学十五讲》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该领域专家。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特性。论述中既注重整体观的概括,又拈出若干范畴,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语言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
生活美学,是一门学科( 生活的美学 ),更是一种生活理念( 美的生活 )和生活姿态( 审美地生活 )。本书确立了生活美学作为 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 的学科定位和作为 回归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 的核心规定;爬梳中国社会所固有的生活美学传统,为中西方生活美学建构指明了 新构 与 返本开新 两种不同路径;剖析以公共艺术、日常设计等为代表的当代生活美学实践,重构以 全球化 微时代 电子复制 景观社会 等为表征的新历史语境下美学与生活的关系;以 实现美好生活 为指归,反观生活美育与审美人权等问题,集中展示生活美学作为新世纪美学新潮与主潮的范式与尺度双重价值。
《美学十五讲》既是一本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普通读者了解美学、提高审美修养的知识读物。 该书从介绍了美的起源、本质,美的种类,审美和美感,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成就,艺术品的本质和鉴赏,美与现代经济与工业生产等问题。 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图片,使该书更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在人们的常识中,感性与理性、艺术与哲学的对立已经根深蒂固了。西方哲学家们的一些说法也加强了这种对立。维柯断言:感受强则理智弱,理智强则感受弱,两者是不可能共生共长的。尼采曾提出一个反方向的问题: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能搞艺术吗?尼采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恰恰从尼采开始,时代精神风貌大变,艺术与哲学的边界开始模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有了当代艺术,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被重构了。 本书以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为主线,大尺度地梳理艺术哲学的历史,力图呈现艺术哲学史从古典、近代到现当代三个阶段的总体特征。我们要问:美是如何发生的?这既是一个艺术史的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史的课题。 相应的超星线上选修课《艺术哲学:美是如何诞生的?》自2019年上线后广受欢迎,不到三年时间已有近14万人次选课。
自反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在本书中三位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深入讨论了今天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中的 自反性现代化 的涵义,触及到当代社会的政治、传统和美学等层面。贝克以其 风险社会 的视野,检讨了他关于自反性现代化的基本观念;吉登斯具体考察了现代社会的 制度自反性 和去传统化,进而论证了全球社会的发展;拉什提出一个关于美学和文化解释的自反性现代化主体,强调对 审美现代化 和后现代性的分析。全书后的回应与批判,三位作者对彼此的观点做了评判性的评价,进而构成一种综合的结论。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生活”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技术挑战了艺术和传统思想的存在地位。本书借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论述,试图以中国山水画中的宇宙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进而提出:面对当前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山水的意义何在?通过将艺术和宇宙技术并置到一起来思考,我们试图进入艺术体验的多样性之中,并问自己,这些体验将如何有助于对当今技术做出反思 《艺术与宇宙技术》是《递归与偶然》的姊妹篇,接续了前作中提出的递归性概念,作者许煜受王弼及牟宗三思想的启发,从中国道家思想中提炼出与西方悲剧逻辑相反的山水逻辑,用以解答这一问题:哲学与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何作为?本书关照艺术经验与审美思维的多样性,并且在一个技术时代的观念局面中,重新开启了哲学与艺术的思想关联。对于当下人们反思技术、哲学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极富创造力与原创力的回答。
《力量:美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首先借助感性的理性主义概念来回顾美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美学,将之当作主体及其官能的理论。 随之,作者又通过赫尔德、苏泽尔和孟德尔颂等人的文本,以力量美学作为反模式的基本主题进行探讨。 后,在与康德的商榷中,在对尼采的接续思考中,作者总结了关于哲学美学和作为善行理论的伦理学的看法,向读者展示了美学经验作为力量游戏的经验所具有的伦理学意义:它教我们行动与生命区分,亦教我们生命的另类善行。
《绘画之美》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朱良志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解析与品读。 作者选取了元明清时期16位文人画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沈周、文徵明、唐寅、陈道复、徐渭、陈洪绶、董其昌、龚贤、八大山人、吴历、恽寿平、石涛、金农)的50幅作品,每位画家的作品组成一个单元,每一幅作品自成一章,结合时代背景、画家生平、画作题跋等方面赏析文人画的艺术特色与人文价值。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画作本身的鉴赏,而是从画作的特点和具体意象拓展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妙意境与哲学精神。例如,《快雪时晴图卷》是黄公望追求 逸迈 的人生旨趣,《容膝斋图轴》是倪瓒对宇宙高邈和生命优游的探讨,《葡萄图轴》则是徐渭在书写鄙弃功名、追求独立自在境界的精神追求 文人画往往蕴含着画家的生活志趣与毕生追求,有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