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打工人为什么要工作?感觉自己陷入虚无主义了该怎么办?月亮和六便士怎么排序? 人类的悲欢不仅是相通的,还能跨越时空。那些令你焦虑的、困惑的、进退失据的,甚至绝望的问题,几千年来的哲学家们都思考过。 戴建业、刘擎、罗翔等十位名师,为你解读孔子、柏拉图、尼采等哲学家的经典著作。看古今中外的智者,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如何从源头审视问题、厘清思路、得到答案。
《新哲人》系列是澳大利亚独立出版的一系列哲学通识书籍,每一期以哲学的角度探讨当下的人类社会,严肃又有趣。本期主题为平衡,探讨在如何把古今的哲学智慧运用在当下普遍失衡的生活中,恢复我们的生活秩序。试图去探讨,古今哲学家如何在混乱中创造秩序;在不和谐中寻找和谐。 平衡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议题,很多人也许都觉得失去了生活的平衡,本期以平衡、平等为主题,从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既有性别平等、社会平等等严肃内容,也有保持生活、心态平衡的轻松内容。不仅有历史上哲学家们对于平衡以及平衡状态的描述与剖析,也有很多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比如老子和庄子的古老哲学智慧,帮助读者从哲思的角度,找回自己的平衡之光。
我们都在练习,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生活路上,我们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生活的哲学》提醒我们,如果你已经有些迷茫、甚至陷入恐慌的话,不必心急,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一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可能正好点出了你的迷津。 这本《生活的哲学》中, 街头哲学家 朱尔斯 埃文斯找来了人类历史上几位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 十二位古希腊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一起探秘人的心灵和情感,教给我们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面对波折等各方面的生活智慧。况且,生活的满足远不止感官的享受,思考生活、领悟生活,本身就是生活很大的快乐。哲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作为一位斯多亚哲学家,塞涅卡命运多舛,主张坚强、不动心、甚至冷酷。这是 斯多亚 的教导给人的*重要的启示:做一个傲然独立的强者。另一方面,塞涅卡的文字中也可以察觉出一种 温柔 :塞涅卡对于人间的痛苦,对于情感的狂野与细微之处,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等,有一种极为敏感的体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位灵魂的医生。塞涅卡*痛恨的是对于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侮辱与伤害,他对于残暴尤其不能容忍,不遗余力地痛斥声讨。这从本选集中所选的《论愤怒》、《论仁慈》、《论恩惠》等文字中可以清楚看出。
本书按照郭象本《庄子》的内七篇顺序进行讲解,内七篇各自都是一个独立圆融的整体,而内七篇又浑然一体,尽管有个别思想有些龃龉,但都是可以整合的。本书尊重古人的篇章顺序,分为十二讲三十六节来依次论述。本书的每一讲都先解读全文,厘清有争议的文本含义,揭示全篇的哲学要义,然后具体谈与《老子》思想的内在关联。这本书中的《老子》研究部分,是以拙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为根据。本书用 讲 ,而不用 章 ,则是基于在人大国学院8年讲解《庄子研读》课程的经历,希望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能回应到人的实际生存境域中的一些普遍的问题。
事实证明,自杀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资深记者凯蒂 恩格尔哈特历时四年,跟踪访谈数百位不想活下去的人。他们或因疾病、或因衰老、或因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当生命注定无法好好地活,他们但求得好好地离去。 然而重病之人往往很难独立终结自己的生命,有人冒险订购非法的致死药物;有人倾尽家产远赴 死亡诊所 ;还有人甚至已经无法自主选择,只能依靠亲属做出可能符合自己心愿的决定 种种自杀困境使辅助自杀合法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支持者强调免遭病痛折磨的渴望,认为这关系到自主权,关系到尊严。反对者担心允许协助死亡的法律只要存在,就会给道德伦理带来滑坡,最终将所有病患囊括其中,滥用在穷人、自身并不情愿的人、妥协了的人、感到害怕的人身上。 在这场关于死亡的辩论中,作者重点关注了六个人的故事,他们代表着不同立场:当事人
1927年,德国著名现象学家马克斯 舍勒在达姆斯达特 智慧学派 大会上发表了名为《人之特殊地位》的报告。1928年,舍勒在此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出版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单行本。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文版先后出过数版,但通常所见版本是不同编者按不同取舍标准在不同时期对原文的加工成果,包含了来自编者而非作者的文本改动,改变了舍勒生前撰写出版这本书时的原始面貌。本书根据《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年第一版译出,为中文读者首次呈现了舍勒这部代表作的原貌和原初筹划。 本书围绕 人 这一概念展开,期望在摆脱神学、哲学、自然科学视角的束缚下,从哲学人类学这一崭新视角提出 人之本质结构 的问题,获得有关 人是什么 的认识,并提高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书中,舍勒首先揭示了 人 这一概念的二义性: 人 可以是一个自然体系性
这本书是当代经典之一。平等是政治理想中一个面临困境的理念。平等的关切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平等的关切要求政府致力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我把它称为资源平等,虽然其他称谓也可能同样合适。论证分为两部分。部分大体上是从理论问题开始,主要以标准的哲学方式运用一些事例 它们就像是为阐明和检验理论假设而发明的人为事例。相反,第二部分的起点是当代热烈的政治论战,囊括了保健措施、福利计划、选举改革、种族教育中的优待措施、基因实验等话题。这一部分由外及里,从这些问题到似乎适合于表述它们并有助于对其作出判断的理论结构,都作了深入的讨论。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针对这一问题,玛莎?C. 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 即使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恐惧、厌恶、嫉妒、怨恨和竞争性忧虑等负面情感也普遍存在,而根植于爱的公众情感却可以培养民众对社会共同目标的忠诚并抑制这些负面情感的作用。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民主政治领袖,如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明白培养公共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有时会认为,一种致力于公共情感的理论会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努斯鲍姆对此表示怀疑,她在充分考察卢梭、孔德、密尔和泰戈尔等人提出的宗教方案后明示,一个合
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 : 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 : 说到底,不为什么。 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书店里有整片的 自助 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 无力自助 区和 悲观主义 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 一本悲观的书*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
《人生哲学(外2种)(精)》广泛收集冯友兰先生各类著述,增补冯先生的英文原作、发表在报刊。杂志的短文、写作于建国初期特殊年代的作品,以及此前未曾公开发表的书信等。重新梳理冯友兰先生全部著作版本源流,重作分卷。重新校订冯友兰先生全部著述的文字和引文,力求准确完备。为各卷分别编制人名及书篇名索引。
根据程抱一的观点,灵魂问题从本质上说超越理性思维,所以不是一个可以用推理来解答的问题。他曾经利用法语中 推理 和 共鸣 , 运动 和 感动 这两组词发音近似的特点,比较生动地提出过对应的句子,以期突出精神(理智)和灵魂二者的特点: 精神推理,灵魂共鸣 , 精神运动,灵魂感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灵魂》不是一部类似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哲学著作。程抱一首先是一个诗人。他曾经明确地把自己排入 存在诗人 的行列。法国文化界和媒体通常称其为 诗人思想家 。在《说灵魂》中,程先生以和一位女友人通信的方式,用诗化的优美语言,集自己八十多年对生、死、美、恶、善等重大问题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层层递进地感化读者。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书信所期望的,不仅仅是思想之间的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灵魂之间的对话和共鸣。
本书是按专题摘编、真实记录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本书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顺序,结合作者本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提炼概括出十个观点,构成本书主体的十个部分。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九、弘扬中华民族 和 的思想。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 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 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
本书的研究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解释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即人的此在)。另一个目的涉及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特殊方式,即精神病理的方式。这两个问题分别属于专业与方法截然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第一个问题处于现象学哲学的框架中,第二个问题属于精神病理学。本书将在不同形式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即以不同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家为线索)中来考察现象学对于精神病理学的澄明,以及精神病理学对于现象学的澄明。本书揭示了现象学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首先,通过对精神疾病体验现象重要性的强调,现象学是对越来越强的还原主义的有效补救。其次,现象学的方法论是掌握原初经验的重要路径。再次,精神病理学的现象学进路假设:人类实存的脆弱性是精神疾病的根源,而现象学对人类实存(时间性、具身
《处世哲学 体验哲学浅说(简体本)》内容简介:杜亚泉的《处世哲学》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对世界的基本观念为论述对象,向读者介绍了叔本华处世哲学的基本框架。 李石岑的《体验哲学浅说》以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为论述对象,向读者介绍了体验哲学的基本框架。此两种书均属于哲学科普性读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篇幅短小,故将两书合在一起出版,便于读者了解经典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