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本集的文章,是作者过去近三十年间所撰写的与道家哲学、佛教哲学、印度哲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大部分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论题不一,既代表了作者对某些问题的学术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兴趣点。一世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实为中国思想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此后中国思想与哲学的历史,不再能排除佛教这一 有意义的他者 的介入与互动。然佛教之所以能够较为顺畅地进入中国,实有以老庄为哲学底蕴的道教在东汉以来的发展为之前导。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中、印作为东方文明的典范,其基于农耕生产方式而启迪于自然世界的形上之思,虽然其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却存在着某种实质上的同一性面向。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的第一篇论文是伽达默尔的教职论文,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篇早期论文是十分 海德格尔 的,无论是主题还是方法都延续着作者在马堡时期跟随海德格尔学习到的东西。此外,本书收录的其他几篇论文代表了伽达默尔早期的思想以及对海德格尔的扬弃和超越。书评部分,虽然不如论文重要,但却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作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伽达默尔对当时的重要古希腊研究者的赞同与批评,从而反映出他的某些观点以及他在调和正统古希腊哲学研究和海德格尔全新研究范式时所做的努力。
伽达默尔是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哲学诠释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所强调的理解与解释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实践品格和创造品格,这是一种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相适应的理论品格。本书为伽达默尔著作集第6卷,延续了第1卷和第2卷《真理与方法》的诠释学方法对古希腊哲学予以重新理解。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伽达默尔18篇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文。书评部分收录作者涉及希腊哲学的书评三篇。这些论文和书评涉猎的内容非常广泛,重新诠释和研究了希腊哲学的内容和价值,也分析了希腊哲学与近代哲学和当代哲学的关系,以及在当代仍有必要继续研究希腊哲学。
本书属于比较哲学的工作,它涉及德国、中国与韩国的伦理学思考。、二章首先藉由梳理康德早期伦理学经由席勒伦理学到现象学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理路。此一发展涉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领会”(Erfassung)究竟是什么性质?此一问题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因此上述的思考为我们之探讨中、韩儒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极有用的参考架构。在中国儒学的发展当中,本书选择了南宋朱熹与湖湘学派关于“仁”的辩论(第三章),以及晚明刘宗周对於孟子的“四端”与《中庸》的“喜怒哀乐”之独特诠释(第四、五章)为探讨个案。在韩国儒学的发展当中,本书则选择了朝鲜儒者李退溪与奇高峰、李栗谷与成牛溪关於「四端」与「七情」的辩论(第六、七、八章)为探讨个案。在这三个个案中,朱子学作为共同的参照系统,与康德后期的
《金刚经讲义》为民国时期佛学家江味农居士遗著,由后学据其讲解金刚经的笔记整理而成。自1940年正式出版以来,以其殊胜渊博,般若要旨,既祥且尽,又旁通诸大乘经而备受佛学研究人员及爱好者喜爱。此次依据版本精心点校出版,应能满足广大读者之需求。
本书以中西思维各自演进为线索,相互交叉比较,揭示各自在演进中的延伸与断裂,以及彼此认识上的误区,并且展示新的生态思维对中西方思维的整合。《断裂与重构:中西思维方式演进比较》由谭元亨编著。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从“思想史”的视角和高度进行的关于中外心理学发展的比较研究。通过中外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史跨文化比较,可以看到中外哲学心理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了解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进而把握中外心理学未来融合发展的走向;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复杂互动的条件下,懂得如何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促进人的精神健康发展。中外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无疑是开拓了又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不仅为心理学史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窗口,有利于在鸟瞰世界范围的广阔视野中领略新的感受,而且有利于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使人类的思想发展研究有了更为宽广的社会背景;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开拓了新的途径。
本书属于比较哲学的工作,它涉及德国、中国与韩国的伦理学思考。、二章首先藉由梳理康德早期伦理学经由席勒伦理学到现象学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理路。此一发展涉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领会”(Erfassung)究竟是什么性质?此一问题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因此上述的思考为我们之探讨中、韩儒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极有用的参考架构。在中国儒学的发展当中,本书选择了南宋朱熹与湖湘学派关于“仁”的辩论(第三章),以及晚明刘宗周对於孟子的“四端”与《中庸》的“喜怒哀乐”之独特诠释(第四、五章)为探讨个案。在韩国儒学的发展当中,本书则选择了朝鲜儒者李退溪与奇高峰、李栗谷与成牛溪关於「四端」与「七情」的辩论(第六、七、八章)为探讨个案。在这三个个案中,朱子学作为共同的参照系统,与康德后期的
本书属于比较哲学的工作,它涉及德国、中国与韩国的伦理学思考。、二章首先藉由梳理康德早期伦理学经由席勒伦理学到现象学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理路。此一发展涉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领会”(Erfassung)究竟是什么性质?此一问题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因此上述的思考为我们之探讨中、韩儒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极有用的参考架构。在中国儒学的发展当中,本书选择了南宋朱熹与湖湘学派关于“仁”的辩论(第三章),以及晚明刘宗周对於孟子的“四端”与《中庸》的“喜怒哀乐”之独特诠释(第四、五章)为探讨个案。在韩国儒学的发展当中,本书则选择了朝鲜儒者李退溪与奇高峰、李栗谷与成牛溪关於「四端」与「七情」的辩论(第六、七、八章)为探讨个案。在这三个个案中,朱子学作为共同的参照系统,与康德后期的
本书突破传统编著思路,创新编著方法,把浩瀚无际的中西哲学体系转化为五个基本层面加以介绍和论述,具体包括:追溯中西哲学的思想渊源,探究中西哲学的演进历程,阐释中西哲学的主要流派或主题思想;求索中西哲学之于实践的价值:简介中西哲学的经典著作。其特点是系统而简明,从而给广大的哲学爱好者和需要哲学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中西哲学入门的可能途径。
本书属于比较哲学的工作,它涉及德国、中国与韩国的伦理学思考。、二章首先藉由梳理康德早期伦理学经由席勒伦理学到现象学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理路。此一发展涉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领会”(Erfassung)究竟是什么性质?此一问题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因此上述的思考为我们之探讨中、韩儒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极有用的参考架构。在中国儒学的发展当中,本书选择了南宋朱熹与湖湘学派关于“仁”的辩论(第三章),以及晚明刘宗周对於孟子的“四端”与《中庸》的“喜怒哀乐”之独特诠释(第四、五章)为探讨个案。在韩国儒学的发展当中,本书则选择了朝鲜儒者李退溪与奇高峰、李栗谷与成牛溪关於「四端」与「七情」的辩论(第六、七、八章)为探讨个案。在这三个个案中,朱子学作为共同的参照系统,与康德后期的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西哲学的渊源、发展脉络、哲学史观等进行了比较。作者借用张世英先生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两个层次”和“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将“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作为重要视角,对中西哲学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文章从中西哲学史人手,探讨了中西哲学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以及相互交流的几个阶段,从不同侧面对中西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等各个领域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