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概率论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它愈来愈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概率论发展历史上,18、19世纪之交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具有特殊的地位。 拉普拉斯在他的纯粹与应用数学的众多严格的学术著作之外,还出版了为普通读者写的两篇通俗文章,《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构成了《拉普拉斯全集》第7卷中的巨著《概率的分析理论》的引言。 《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的意图就是让读者不借助较深的数学知识就能了解概率的原理,作者本质上将数学对象以非数学的面貌呈现,用大众化的语言详细论述当时概率论的原理和一般结论。 拉普拉斯概率理论在19世纪的概率论发展史上占据了中心和统治地位,对19世纪的概率论的发展产生了
经络是一个知道的人很多,但明白的人很少的中医学概念。如果将经络弃之,传统中医理论将难以存在,中医现代化之门也会永远紧闭。而靠针灸技术吃饭的医生们则*是尴尬,不会给患者介绍自己的技艺和功效了,因为从此没了说法。既然丢不得,那就必须把这件事弄明白。为了避免混乱,马晓彤*的《经络 生命信息之网/自然国学丛书》分为四章,分别从不同语境讨论经络这个复杂的问题。**章从传统中医学视角看经络,第二章从现代中医学视角看经络,第三章从整个医学的视角看经络,第四章从大科学视角看经络。四个视角体现了不同的特殊语境,综合起来,将会对经络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章所说的经络是传统中医学的说法。古时的中医还没有受到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认识事物较为直观。在古人眼里,凡是具有网络、循环与脉动特征的系统
本书以论述苏轼的自然观为中心,兼顾他的科学技术思想和科技方面的诸多具体贡献,包括在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灾救灾、防疫灭病等方面做出的值得千古称颂的实绩。可以说,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弥补了学术界研究苏轼文化遗产的不足,更全面地评价了苏轼这位可与世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比肩的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更深入地探讨了苏轼在自然观方面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在文学家、书画家之外,一个更多面的苏轼。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二版)》全面细致地研究了西方科学哲学的10个主要问题:①认知意义的判断标准,研究了逻辑经验论从可检验原则到可翻译原则,直至走向整体论的内在逻辑线索;②归纳与验证,研究了归纳问题的回答以及归纳逻辑和贝叶斯算法对验证问题的讨论;③科学说明模型及其问题,研究了dn和is模型及其问题,将科学说明的本质归结于对自然定律的认识;④自然定律的本性,探讨了自然定律的规则性进路与必然性进路;⑤还原论,分析各种“还原”概念,从而评价各种相应还原论的得失;⑥科学的发展模式,讨论了科学发展的累积模式、不断革命说、范式说等,研究了历史主义所带来的相对主义的问题;⑦科学划界,研究了划界标准从*标准、模糊标准、消解标准直至多元标准的发展理路;⑧科学实在论,比较了科学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的争
《科学定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借助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国内外有关科学定律的 研究成果、理论学说做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与 评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科学定律的知识体 系。该体系的研究与阐述,能引导哲学专业的学生全 面理解科学定律的本质特征、主要类别、认识功能与 形成科学定律的基本过程,从而懂得科学认识的基本 进程,全面理解知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掌握现 代认识论的基本框架;能给国内科技哲学与认识论研 究者有所启示,拓展其研究思路,提升其进行科学定 律与现代认识论研究的实际水平;能使科学工作者系 统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基本程序及其科学研究各环节 中各种科学方法的运用范围、认识功能、不足之处与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助于科学工作者加速科研进程 、掌握客观规律、建构科学定律。 本书可作为高
本书包括六个部分:章“绪论”,说明了本书题目提出的原因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述评,指出了本书研究的思路、原则和方法,明确了本书的创新点。第二章“技术负效应的表现”,从对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中揭示了技术对人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群体形态所具有的破坏性,阐述了技术负效应对人类危害的范围和程度。第三章“技术负效应的生成”,阐述了影响技术负效应产生的各种因素,揭示了技术负效应的生成机制,说明了技术负效应生成的基本过程。第四章“技术负效应的控制”,归纳和阐述了人们从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控制技术负效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第五章“技术负效应控制的整合”,分析了第四章所阐述的控制技术负效应的思想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术负效应控制整合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了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作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破除了把时间只当作一个物理学概念来对待的哲学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 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并把理解技术时代、理解现代科学中数理传统与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置于时间的视域之中。
本书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11BKS012)。 书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价值、意义、表现形态、实践路径等问题。本书认为:改革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因而必须坚持全面的改革观;在差异性原理的视阈中,中国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形态,将发生与自身以往相比而言的更好更快的变化;科学发展是一种包容性发展、竞和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低代价发展;深入把握科学发展,离不开发展模式的视角,中国的发展只有通过科学发展的模式才能既彰显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又在与当今强权世界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施行科学发展必须建设好整体文明,因为科学发展只有在整体文明的正式形成和有效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实现。
生态是生命体的环境状态,生态价值是指环境对生命体的价值以及能动的生命体对环境的价值。生态价值体系包括自然界的生态价值和人类的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哲学》一书从生态规律和生态保护出发,对传统哲学的价值论进行了改造。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让位于人的相对价值主体地位,从而间接肯定了其他生命体的价值主体地位。本书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生态价值论的先知先觉和伟大贡献,澄清了人们对马克思“价值”概念的误解。 胡安水的《生态价值概论》在生态价值论的内容上,分别论述了生态伦理价值、生态经济价值、生态审美价值和生态宗教价值等独立的生态价值形态。出版意图是为了推动生态价值论的研究,也为了普及生态价值观念,为了向环境保护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套丛书力求从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全书结构、主要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等为基础脉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进行了原创性的**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张娅、艾四林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是该丛书之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题为《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的著作,是常春兰博士多年来在科学哲学领域勤勉耕耘、潜心探究的结晶。相对主义原本是一种古老的学说,它在道德、政治、社会等领域比较盛行,而在科学哲学领域其影响要小得多。但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相对主义在科学哲学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关相对主义的思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之一。正因为有不少一流的学者投入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可观的成果,加之相对主义支脉纷繁、理论艰深,作者倘若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坚忍不拔的探索毅力,是不可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本书致力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力图将科技哲学、社会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新思维引入到技术创新的研究中来,追求学术思想的融通;力图将理论分析和概括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图思考那些具有根本性的事关全局的问题,打破“常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我们心灵的束缚。事实上,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清理话语、消除盲点、重构问题。一旦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改变了,老的问题就消失不见了,新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作者对技术和创新问题的探讨就是力求循着哲学的路子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