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了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作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破除了把时间只当作一个物理学概念来对待的哲学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并把理解技术时代、理解现代科学中数理传统与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置于时间的视域之中。
《科学与假设》(1902)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理论天文学家、科学哲学家彭加勒的一部科学哲学经典名著。在该书中,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前沿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其*创的约定论思想在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像彭加勒的其他科学哲学著作一样,《科学与假设》也是多由已发表的短论、讲演、书评、科学著作的序言或绪论串接而成。例如,*章是1894年发表在《数学评论》上的文章,第二章*初发表在1891年的《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总评论》上,第三章是对罗素的《论几何学基础》一书的评论(发表在1899年的《教学评论》上),第九章根据作者1900年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的报告写成(原题为 实验物理学和数学物理学的关系 ),第十二章由两部著作 (《光的教学理论》,1889年;《电学与光学》,1901年) 的序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科学与近代世界》要研究的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一展影响后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我认为,时代思潮是由社会的有教养阶层中实际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所产生的。这一研究就以这种信念为指导原则。由于文化的部门繁多,观念体系也可能不止一个。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等都可能产生宇宙观,而又受宇宙观的影响。这些部门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各自提出不同宇宙观。由于同一群人将受到一种以上或全部上述活动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实际观点便是上述各来源的综合产物。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占支配地位的专门活动。在本书所讨论的三个世纪中,科学方面所产生的宇宙观压倒了其他方面所形成的旧观点而独步一时。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问的是:现代世界新出现的科学思
该书从较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技伦理,认为凡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科技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引发的所有关涉道德、义务、责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均应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考察科学技术的伦理全貌,试图建立一套并列关系的论域分类体系,试图用科学技术本身为参照系,衡量科学技术与各种伦理问题涉及领域的关系为逻辑,尝试对科技伦理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本体域、主体域、客体域、学科域、工程域和管理域六个部分。希望这种观察能够准确梳理、表达和评价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创新性的观点和意义,给人以有益启示。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了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作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破除了把时间只当作一个物理学概念来对待的哲学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并把理解技术时代、理解现代科学中数理传统与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置于时间的视域之中。
本书是硕士研究生 科学技术哲学 课程的教材,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本书除绪论以外,共分18章,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和特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模式和趋势,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中的人类,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规律,科学技术研究中的经验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创造力开发,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创新与教育,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柯瓦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科学史的经典名著。它指出,在十六、十七世纪,人类思想经历并完成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通过考察这场发端于布鲁诺和开普勒,暂时终结于牛顿和莱布尼茨的伟大革命,柯瓦雷将其归结为两个基本而又密切相关的活动:和谐整体宇宙(cosmos)的解体和空间的几何化,并指出,十六、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思想,与当时科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构建和解决的途径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是作者两部代表作《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合集,亦是国内介绍和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的权威著作。《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介绍了 逻辑经验主义的一般考察 和 石里克关于认识和真理的学说 两部分内容,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考察。《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则深入分析和阐释了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理论、主要流派和主要哲学家的思想精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使用的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本。
一位科研工作者,将其科研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及所思所想综合成了二十四节课。在这二十四节思辨课中,作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科研工作一般科学思维范式、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与其它诸多学科(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科幻等)相互渗透问题,是文理交叉的哲理性书籍。在写作上,作者用一个接一个科学人文事例讲述道理,力图淡化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界痕迹,试图将科学法则、思辨方式、探索规律、科学与人文融合等作为一种文化进行理性阐述,达到让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引领思维、领悟规律、感受科学美妙之目的。 因之,本书适合人文、理工科以及社会科学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作为大专院校大学生的文理交叉类通识课程教材。
一位科研工作者,将其科研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及所思所想综合成了二十四节课。在这二十四节思辨课中,作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科研工作一般科学思维范式、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与其它诸多学科(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科幻等)相互渗透问题,是文理交叉的哲理性书籍。在写作上,作者用一个接一个科学人文事例讲述道理,力图淡化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界痕迹,试图将科学法则、思辨方式、探索规律、科学与人文融合等作为一种文化进行理性阐述,达到让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引领思维、领悟规律、感受科学美妙之目的。 因之,本书适合人文、理工科以及社会科学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作为大专院校大学生的文理交叉类通识课程教材。
本书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11BKS012)。 书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价值、意义、表现形态、实践路径等问题。本书认为:改革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因而必须坚持全面的改革观;在差异性原理的视阈中,中国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形态,将发生与自身以往相比而言的更好更快的变化;科学发展是一种包容性发展、竞和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低代价发展;深入把握科学发展,离不开发展模式的视角,中国的发展只有通过科学发展的模式才能既彰显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又在与当今强权世界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施行科学发展必须建设好整体文明,因为科学发展只有在整体文明的正式形成和有效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实现。
本书包括六个部分:章“绪论”,说明了本书题目提出的原因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述评,指出了本书研究的思路、原则和方法,明确了本书的创新点。第二章“技术负效应的表现”,从对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中揭示了技术对人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群体形态所具有的破坏性,阐述了技术负效应对人类危害的范围和程度。第三章“技术负效应的生成”,阐述了影响技术负效应产生的各种因素,揭示了技术负效应的生成机制,说明了技术负效应生成的基本过程。第四章“技术负效应的控制”,归纳和阐述了人们从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控制技术负效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第五章“技术负效应控制的整合”,分析了第四章所阐述的控制技术负效应的思想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术负效应控制整合
《物理科学的哲学》系由英国著名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阿瑟 爱丁顿爵士所著,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39年出版英文版。全书分为前言和十三章。本书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探讨了当代物理学科中的基本哲学问题,对主体选择论、科学认识论方法的范围、认识论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关系、以及发现、分析、结构、存在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开端与综合等,提出了独到见解,把科学认识论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