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傅佩荣译解庄子》之译解主要依据王叔岷先生《庄子校诠》的考据与疏释。在白话译文方面,参考了黄锦铉先生的《庄子读本》,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以及黄明坚女士的《庄子》译文。我的注解以哲学思辨为重点,力求把握“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原则,对书中的关键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及价值判断,都作清楚说明,希望重建庄子的哲学体系。本书的译文部分与原文可以一一对照,使复杂离奇的“通假字”不经注释就呈现出来。注解部分才是作者用心所在,研究哲学四十余年,今日得以注解《庄子》,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无
在迈入21世纪新形势的当下,全面总结、系统回顾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知识路向,无疑有助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部汇集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老中青三代、不同研究范式研究成果的高水平论文集,共收录了我国近50位、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撰写的80篇文章。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为主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范式、哲学史论研究范式、文本学-文献学研究范式、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中国化研究范式、对话研究范式,出场学研究范式、哲学研究方向的创新八大方面,系统地反映我国新时期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成果和进展。
众所周知,在70年代末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李泽厚首先“解构”了康德,然后又“重建”了康德,这一“解构”、“重建”的过程应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其结果就是他把当时被极“左”思潮所束缚的“人性”概念拯救了出来,构建了以“知、情、意”或者“自由直观、自由意志、自由感受”为旨归的内涵丰富的“主体性”哲学(见《批判哲学的批判》书后所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这样一来,人们就再也不能仅用单纯的“社会性”来看待“人性”了,具有积进取的精神和无限开放的品格的“主体性”概念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形势
本书综合运用巴利文与汉译佛教的文献史料,以常识、常理、常情分析提婆达多的所作所为,表明其并无谋害佛陀的动机;又通过探讨谋杀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也证明是不真实的。本书引证史料丰厚,研究方法独特新颖,尤其是对提婆达多问题的突破具有标志性意义,也为全面客观地理解佛陀晚年印度的宗教形势与僧伽生活状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普陀山佛学丛书:六祖坛经笺注》的思想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着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民国间丁福保的笺注是集大成的注释之一,广采古今注释加以解说。
《傅佩荣译解庄子》之译解主要依据王叔岷先生《庄子校诠》的考据与疏释。在白话译文方面,参考了黄锦铉先生的《庄子读本》,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以及黄明坚女士的《庄子》译文。我的注解以哲学思辨为重点,力求把握“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原则,对书中的关键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及价值判断,都作清楚说明,希望重建庄子的哲学体系。本书的译文部分与原文可以一一对照,使复杂离奇的“通假字”不经注释就呈现出来。注解部分才是作者用心所在,研究哲学四十余年,今日得以注解《庄子》,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从哲学角度详实地探讨了四种类型的解释学及其四个核心原则,接着他在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求相同的观点,并且表明解释学反思能否或如何充实每一种教育观。并且基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作者也大胆地对解释学反思本身进行批评。本书的观点将被广泛引用,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以解释学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的。
本书是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名著,于1957年首次出版,此后多次重印。作者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此书成为教育哲学的入门书,简单指出哲学与教育理论之间最显著的联系;另一个是为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哲学思想的简介。因此,本书不仅谈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论述了教育哲学的某些基本方法,其中重点对许多教育概念、术语及有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文献学意义上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