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问题从来就是哲学视野中的重要话题。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国外语言学家都经受过哲学的早期训练。这样必然使他们的语言学研究原创性多(没有只引进不创新之类的奇怪病像),理论深刻,方法论丰富,可是国内长期忽视了。王寅老师号召国内语言学界及早地具有自觉意识,全面地打通哲学与语言学,做个语言学研究的明白人。他在这本书中1清晰梳理西方哲学和语言哲学简史、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2积极响应中国学者提出的前沿观点,努力发展钱冠连先生等提出的"中国后语哲"理论。他提出,研究西土的东西不忘本土的资源。继承重要,不忘创造更重要。这方面的论述,贯穿全书至始至终。
青年的性情需要得到古典思想和作品的节制与调和,古典的理想需要得到青年人强健身体的践行与传递。作者以一个 80后 学术青年的文化生活经验,用古典的视野从当代中西方文学、影视、美学和文化中俯拾出思想的闪光,展现古今之间的断裂冲突与丰富的意涵交织。 回归古典 正是为了 面向未来 ,在呈现历史的同时为当下生活注入活力,让心灵在古今之间进行 友爱 的无休止探索。
《语言与死亡》是初版于1982年的一本阿甘本早期著作。他想破解的,是潜藏在人性的寓所之深处的秘密,那构成西方哲学本体论传统之根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关于语言、死亡和时间性的纽结是什么?那言必称逻各斯的生物,他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 无根性 状态?那神圣与暴力、那政治与神学、那声音与伦理、那话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交织和互文性之中?声音是什么?否定性到底寓居于何处?阅读此书,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之旅,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语言学,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从悲怆的俄狄浦斯王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到处有思想的惊喜,同时也会时刻受到语言的引诱。阿甘本将以上这些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乃至语言学的文本融为一炉,带给读者丰富而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阅读体验。
本书试图初步阐明汉语言哲学的内涵及其与中国哲学研究的互动关系。汉语言哲学经由汉语言考察展开穷理尽性以至命的哲学思考。析而言之,其一,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考察中国思想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作用与限度、语言和思想、世界、人的存在之间的基本关系等方面的洞见;其二,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通过跨语际的比较研究,考察汉语语法结构和中国思想的基本特质之间的相关影响;其三,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通过对中国古代及现代思想关键词的现象学描述,反思中国思想的语言环境,探索元哲学、知识论、政治哲学等层面的基本问题。
《中国认识论史》主要分为五章介绍,认识的童年原始思维、主体和客体认识和认识对象、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知和行认识和实践、真理观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英美语言哲学概论》上半部分是对其后期哲学思想的研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影响甚大,不仅受到英美分析哲学家白赞扬,而且受到欧洲大陆一些人本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推崇。 近10多年来,语言哲学在我国哲学界、语言学界和逻辑学界都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迄今已发表了一些论著,或者评述个别西方哲学家的语言哲学观点,或者探讨语言哲学的某些具体问题。《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英美语言哲学概论》下半部分试图以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为纲,按历史顺序阐述.和评论英美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