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象数易学通史。 本书以历代的象数易学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易学文献的梳理和解释,系统地论述了象数易学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历程,阐明了不同时代易学家的象数思想及其注经的体例方法。并对象数易学史上的一些公案做了考证,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时,本书既沿袭了传统易学的解经方法,又借鉴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解释学、符号学等方法,使得象数易学被置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中,不再是一种僵死的传统。
自曾仕强教授2009年国庆60周年大典之际受邀百家讲坛之《易经的奥秘》以来,同名图书相继登上当当网、卓越网、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全国各大书城榜首位置,销量过百万册,掀起了一轮全民学易的浪潮!本书先后荣获年度畅销书、十大途书、*受大学生欢迎的图书等一系列奖项。 因《易经的奥秘》仅仅是《易经》普及本,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易经》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在数以百万计的曾仕强粉丝的热切期待中,2010年举世瞩目、规模宏大的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东方卫视于7月下旬隆重推出世博讲坛栏目《世界文明讲坛》, 并于10月15日隆重推出压轴大戏 曾教授主讲的21集系列讲座《易经的智慧1》,首次对中华传统经典《易经》64卦的前八卦进行逐卦逐爻的细致分析。同名图书《易经的智慧1》上市出版,年销量超10万册。 时过一年之
你的命运你做主 趋吉避凶不求人 探寻易经密码 解决人生困惑 探究自占自解 的奥秘,把握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 随书赠送《大道口》手册;价值398元《易经思维》线上体验课;精美书签一枚 请读者扫描曾仕强纪念文库上面的二维码,关注易经思维服务号以后,点击下面的 易学就会 菜单,扫描弹出来的易学就会宣传页上面的二维码,加对方为好友即可报名学习。 自曾仕强教授 2009年国庆60周年大典之际受邀百家讲坛之《易经的奥秘》以来,同名图书相继登上当当网、卓越网、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全国各大书城榜首位置,销量过百万册,掀起了一轮全民学易的浪潮!本书先后荣获年度畅销书、十大途书、*受大学生欢迎的图书等一系列奖项。 因《易经的奥秘》仅仅是《易经》普及本,根本无法满足
《御纂周易折中》乃 御纂七经 之第一部,由康熙皇帝下诏编撰,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总裁修订,四十九名翰林进士等参与编撰,辑录二百一十八位易学名家之说,上自汉晋,下迄元明,使二千年易道渊源皆可览见。本书作为清代官方易学的集大成之作,自问世后便作为士子读易的钦定教科书而颁赐各级学校,流传甚广。 此次影印以故宫博物院珍藏之康熙五十四年内府刻本为底本,按底本原貌单页影印,文字清晰美观,句读清晰可见。此次影印分为三册,全部采用裸背装,特别做了10孔锁线,书籍更加牢固;内页可以平摊展开,阅读无死角。此外,此次影印还采用数字手段,对《易学启蒙》部分收录的图片逐一进行高清化处理,还原了朱熹从易经中总结出的组合数学、二进制方面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史料。 本书实为研易者、学易者的必要工具书。
《人生信息学》是“易学经世真诠丛书”其中一册。当代易学家李顺祥站在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理论的高度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规律,并加以实例去分析、推断和验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对探索人生规律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作者从事易学文化研究与教学三十多年,研读各派典籍,实践应用,去芜存菁,总结提炼,创新理论。本书有完善的理论架构,在实践中创立了诸多适合现代应用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周易应用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易学应用的健康发展。我国易学泰斗、武汉哲学院教授唐明邦评价:“《易学经世真诠》系列丛书在学术应用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此套系列丛书实属易学研究的之作,定能作为易学经典世代流传;同时启示同仁深入研究先贤遗留的典籍,精益求精,崇德广业,树立高尚情操,以精湛技术服
近年来,介绍纳甲筮法的人也有很多,但大都沿袭前人的路数:一是对纳甲筮法演算中的种种术语作出介绍并言及自己的理解,二是借卦例来宣传其演算的高庙精准。《〈周易〉导读:纳甲筮法》一书的特点是:依据出土资料及其他前人典籍,对纳甲筮法的形成时间及其演算理论作了学理上的考证和辨析;依据《左传》《国语》筮例、清华简之《筮法》及其他资料,作者将《周易》占筮的研究者分为“史巫之士”及“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两类进行学理探讨和辨析;作者在“纳甲筮法的基本原则”一章中,对“六冲”“六合”“三合”等纳甲筮法中的运算内容,从其他汉人典籍中找到了学理上的依据。
《大易集成》是1987年12月"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其成果来自于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篇论文之中。《大易集成》开“大易”研究系列之先河,其书既有对易卦起源与《周易》形成过程之探讨,也有对后世象数与义理之考论,还有对《周易》与哲学、文学、艺术、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学术视野广阔,问题意识鲜明,研究方法多样,代表了当时易学接的高水准,至今仍然对易学研究具有启迪价值,堪称“易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