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本书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本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原文、注释、语译和讲析。原文部分,采用权威底本,准确无误;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语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度,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讲析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也最有特色,作者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作者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本书语言朴素生动,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本书以孟子学传统为核心,探讨儒家心性论/形上学的身体基础。本书的基本预设认为儒家所理解的身体是形、气、神(心)一元三相的构造,其形气面涵摄内、外身体的生理功能,心气面涵摄意识与形上的功能,气化面则同时涵摄个体与万物同体的物质基础与形上基础。再者,由于儒家重视人的本质与文化传统之内在关联,所以也重视身体的社会面相。儒家四体一体的身体观显示出身心一如、天人合一、内外相续—简言之,即存在连续性—的特色。不但传统儒者所强调的“生色”“钱形”“圣人气象”“良知知觉”诸说,可从其身体论的观点得到恰当的印证。儒家建于“形体”之上的“形上学”、规范人生与滋润人生并重的道德哲学,以及人与社会或自然相互感应的一体论,亦可经由这种纵深的、体现的身体观得到另一种理解的线索。
《华杉讲透论语》作者华杉,综合了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先贤的经典阐释,用409篇轻松畅快的解读文章,带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讲道理、的教学现场,平白如话,亲切有味,读起来毫不费劲。 即使你对文言敬而远之,也完全不了解先秦历史,但只要跟着华杉的解读,《论语》就字字明明白白。华杉钻研《论语》三十年,吃透了贯穿始终的“仁”的价值,融汇了历代注家刘宝楠、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对《论语》原意的不同解释。正本清源、深入浅出,把《论语》从春秋传承至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讲得让你豁然开朗。 翻开本书,无比顺畅地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本书是作者从三十多年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36篇文章汇编而成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前诸子时代思想研究”“易学研究”“儒学研究” “道家哲学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石峻先生与中国哲学”六大方面,注重对新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新方法的运用,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周易》和儒、道两家,即主要集中在经学和子学两个方面,不仅对殷周之际及西周初年的思想、《周易》经传、现代易学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且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子与儒家、经学及儒学的复兴、老子与道家等进行阐释、剖析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前沿性,是一部有分量、有新见的论著。
本书从儒学历程、儒学关键词、儒学与当代社会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儒学讲义。
《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利用大量的材料和深刻的分析,检视了16、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开启的对于 儒 孔夫子 等概念和形象的建构过程,以及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章炳麟、胡适等学者对于 儒 的再发明。作者认为, 在历史长河中,精神价值是一股建设性的力量 ,正是在耶稣会士搭建的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现在所熟知的 孔夫子 形象被建构了出来。这种建构夹杂了对于理想 他者 的想象和误读,并在启蒙时代对西方的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耶稣会士们借由 儒 这一概念进行的中文写作,又或多或少与胡适等近代知识分子对于 儒 的再发明相暗合。所谓 儒 的传统正是历史上的思想家们进行发明创造(也就是本书强调的 制造 )的结果,而这些 制造 又赋予传统以新的活力。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这些词,都来源于孔子。当我们年近三十,在社会上尚无立身之地;年近四十,为家长里短而烦心茫然;年近五十,为老之将至而惶惶不知所措 这些时候,我们需要读一读中国人共同的老师 孔子。 十五志于学:家贫不忘立志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没有消磨志气。他常常摆设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不知不觉就成了礼仪专家。十五岁时,他就确立了 克己复礼 、为天下人谋生的大志向,并终其一生为之不懈努力。 三十而立:知识与能力才是立身之本 孔子二十多岁时,当上了鲁国的小吏,虽然衣食无忧,却还默默无闻。但短短几年后,他就凭借对礼乐的精通而得到了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受邀参与接见齐景公和晏婴。自此,孔子知礼的名声闻于列国。这一年,孔
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诠释史,既包括对五经四书的经典诠释,也含着对孔子思想的义理诠释。以孔门后学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学正是这一阐释、诠释历程的开端。对孔门后学的儒学诠释成果予以梳理,是纠正和弥补以往早期儒学研究基本呈现出 孔 孟 荀 三段论的化约式论述格局的缺漏。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孔门后学与孔子言行文献的整理部分。孔门弟子后学,对于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其价值在于孔子 儒学思想 的 提问者 ,塑造和建构孔子 儒学思想 的 记录者 与 整理者 。 第二部分是孔门弟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体知、体证和践履,即 生命诠释 。通过作为 践履者 的孔门弟子颜子和曾子以自我生命去实践、诠释儒学精蕴的两个个案考察,来突出儒学的生命化、实践化特征,呈现出儒学在为己之学、内圣践履方面的成就。 第三部分是孔门
经学萌发于以农立国的宗法制下的古老中国,其经典为古代中国道术之总汇,突出地表现出其学说,理论和思想主张的两重性:既讲因革变易,又标尚平撕、折中与不变;既提倡独立思考,倡说对经书《尚书》不能尽信,要敢于藐视不遵礼义的大人物,又宣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既标尚忠信,又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为一些侈谈大方向正确而违背道德准则之徒提供理论依据。既标榜尚汤.武革命,除暴安民,又倡言事君必忠,不许造反·既倡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又谓:“君子思不出其位”,既要人们立大志,声言“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又谓“父母在,不远游”……
在近年来的“儒学热”中,作者提出了“政治儒学”的理念与“重建儒教”的诉求,在外儒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作者还关心儒家的生命信仰、儒学的真精神与真价值、儿童读经以及中国大学通识改革等现实问题。作者认为:儒学不是无生命的出土文物与知识之学,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信仰与价值之源。儒学的当务之急是以自己独特的精神价值为标准来理解近代中国遭受的苦难与解答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这,正是本书的内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感受到儒学独特的精神价值与活生生的生命力仍跃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简读之可含英咀华精读之可参悟灵修,儒道文化是古老文化和智慧的积淀,其思想精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传承。这些智慧和经验经过历史的打磨和检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儒家源出于文士,道家源自于隐者。儒家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道家强调[清静无为]。可以说,在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是影响中国人思想发展的历程,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主要元典。
本书系作者博士论文修改后出版。何休作为汉末公羊学的代表,其公羊学不仅反映了汉末的社会政治,同时也融合和吸收了两汉的学术成果。既有对董仲舒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的吸收与领会,亦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他以三科九旨作为纲领诠释公羊学,目的不在释经,而在诠释圣人之志,以体现对现实的不满、对儒家理想政治的祈盼与追寻。对其研究,可有助于加深对汉代经学思想的认识。本书侧重分析何休三世说、何休例法、何休礼学、何休灾异观,以及何休与穀梁学关系,以多个专题形式呈现何休经学思想的丰富性。把何休经学思想放在秦汉思想史的流变中加以考察,主要从几个问题入手,由不同侧面剖析何休思想的特色。
本书是王蒙先生与赵士林教授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谈录。全书以中国文化的主脉 儒道佛三学及其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宗教意识、文化性格为对谈的核心内容,从历史、现实及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视角对其进行了鸟瞰式同时又深入的争辩、理解和分析。 对谈的重心不在于对儒释道三教思想做严谨而又细致的全面介绍,而是直入堂奥,针对其主要精神、主要智慧做深入而又别开生面的阐发。对谈的目的也不在于对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做批判性的解读,而在在于接续其精神做创造性的理解。
本书探讨了几个主要问题:儒家伦理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美德伦理;儒家是比亚里士多德主义更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贡献。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甚至也不是要论证它是比西方传统上的美德伦理更严格和纯粹的美德伦理,而是要论证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能够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论语全鉴(珍藏版)(精)》是一部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的哲学思想以“仁”、“礼”为核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及华人世界,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
本书分为上、下编。全书系统地考察了儒家自先秦至民末关于群己关系有代表性的学说和流派,对儒家的群己关系说作出了新的、有启发意义的概括和分析;并以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为线索,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历史传统的演化发展,论证了中国儒家群己关系形成的逻辑构成,分析了这一群己关系的辨证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