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三十余年研究思考成果而成,《儒家功夫哲学论》是作者系统阐释其功夫儒学和功夫哲学的著作。广义言之, 功夫 可以理解为 生活的艺术 。本书从 儒家 功夫 和 哲学 这三个论域的交集入手,意在既 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 ,还原儒学作为一个功夫修炼和实践体系的本质特征;也 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 ,勾勒功夫哲学的基本视角和框架;并 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 ,考察当代儒学的哲学意义。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与《诗》、《书》、《礼》、《易》、《春秋》等 五经 ,总称 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丛书简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冯国超注译的《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彩图版),以历*权威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注释简明扼要,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学界*成果;导读内容丰富,揭原著之精蕴,明古代智慧之实际应用;书中配上古代绘画,严谨、恰当,与文字一一对应。 学术顾问: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宋初三先生 ,特指北宋真宗、仁宗年间的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徂徕先生石介。因三人同为宋初儒学复兴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学界常将三人并列。现将三人传世著作加以整理,整体推出。具体来说,胡瑗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祐新乐图记》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中庸义》、春秋学等,孙复的著作主要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先生小集》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易学、诗文等,石介的著作主要有《徂徕石先生文集》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易学、春秋学、诗文等。 所用版本,《周易口义》以康熙二十六年李振裕白石山房刻本为底本,以《四库》本为校本;《洪范口义》以嘉庆十三年张海鹏《墨海金壶》本为底本,以《四库》本为校本;《皇祐新乐图记》以《丛书集成初编》所收录张海
本书以 中国少数民族儒学 为核心概念,以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双向互动、交融发展为重要主题,以发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传统思想资源为基本主旨,阐述了儒学在我国历史上诸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观念中的传播影响,及我国诸少数民族对儒学的认同吸纳、融会转化,创造性地形成了诸如 释儒 伊儒 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儒学理论形态,深刻凝聚和蕴涵着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基本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品格。
本书研究题旨是 读书种子 的楷模方孝孺与 圣贤之学 ,所以首先考察了 读书种子 雅称的发现及流传,进而给出其范畴:是笃道君子,是传圣人千载不传之学的世之英杰,是胸中圣学既淹贯的凌霜劲节不同群的挺特雄伟的世之真儒、圣贤豪杰、非常之士、绝代之伟人,是负荷我华夏文化血脉的生活者,是斯是天之美材,为希世之纯嘏;或说, 读书种子,是士之典范,志于道,据于仁,依于德,立于礼。要在行己有耻、立身见道、通经致用,是真男子,大丈夫,是没有文王也兴的豪杰之士。 方孝孺正是这样的 读书种子 。本书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方孝孺成 读书种子 的历程和因缘,特别用心体会究竟哪些实质性的文化传统参与了其深层的自我建构,从而影响了他的在世命运;暗线是笔者对方孝孺所受圣贤之学的切己体验,即把读书和穷理尽性、把读书和蓄德进德、把
本书以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性乃天的产物并含气,这是先秦两汉儒家论 性 之通义。着重阐发了从先秦到两汉儒家气性论的不同内涵及其历史演变逻辑,也兼述魏晋宋明清儒家气性论的发展演变、特点及意义,进而得出气化感应是先秦两汉儒家教化的基本原理。对于先秦两汉儒家 性 气 范畴的特质及属性,作者也进行了详尽的解说。
南怀瑾先生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讲说《论语》精义, 别出心裁 说透人生大智慧。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论语别裁》不是象牙塔里不食人间烟火的考校疏证,而是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怀,和芸芸众生生活与命运紧密相连。 复旦大学出版社《论语别裁》出版已届三十周年,特推出此纪念珍藏版,供广大读者收藏阅读。
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 经 。以 经 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 经 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因为后者要求吾人深入《诗》与 经 这两个概念的内核进行义理层面的考察。本书以 诗教 为切入点来回应此问题,其原因在于,古人基于 常道 来理解 经 ,基于 修道 来理解 教 。 经 与 教 在概念层面上互相涵摄,在交互关系中规定了彼此,故而 诗教 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诗》之为 经 提供解释。根本而言,本书试图对传统的经学史研究进路进行扬弃,基于哲学视域探究 教 的意义面向能否以及如何从《诗》自身生发而出,旨在论证历史文化维度下的诗教
朱子四书学是理学经学一体化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经学史上 四书学 这一新经学典范的确立。书稿以经学与理学的相互关系为中心,深入探讨了朱子四书学作为经学哲学的特质,在朱子四书学文献的考察、朱子四书学内在理学论题的分析、朱子四书经典诠释思想的挖掘、朱子四书工夫论的阐发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书稿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内在的分析为方法,以忠实朱子原意为主旨,以贯彻朱子所倡导的平实简易的学风为追求。该书可为朱子学与四书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是王中江教授对儒家重要人物的思想、儒学的重要学说和观念进行持续性研究的成果集合,这些研究致力于揭示儒家内在理路,重建儒家历史记忆。一方面,本书展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至近代严复、辜鸿铭等人的思想,最后至现当代以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等为代表的新儒家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从而揭示了儒家的内在理路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本书对儒家人文传统、精神史和公共观念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儒学者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持守精神生活的创造、反思和修炼,以此造就了儒学悠久、博大的人文精神传统,并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价值观。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与《诗》、《书》、《礼》、《易》、《春秋》等 五经 ,总称 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本书由哲学大家张祥龙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此次作为 张祥龙文集 之一出版。作者从现象学的角度讲述了儒家心学的发展历程。在本书中,作者将儒家心学的源头推至古代印度,将古代印度的心学思想与宋明心学对照讲解,细解心学概念的源头及含义。宋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高峰,作者在现象学的视域下,为读者重现了心学的起源、发展、。本书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先秦儒学,感受中国古典哲学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本书由哲学大家张祥龙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此次作为 张祥龙文集 之一出版。本书主要讨论了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儒家如何应对它们。全书分两个部分,一是秦汉,二是佛家传入和宋代儒学。秦汉部分首先讨论秦王朝统一天下和迅速覆灭的哲理含义,其与法家有莫大的干系。之后探讨儒家在西汉为什么能取得 独尊 的地位,它的思想原因何在。第二部分是两汉之际发端的佛教入华对儒家形成的挑战,以及由它引发的思想转变。这部分首先探讨佛学从哲理上带来了哪些新思想,对儒家或中国古代哲理构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乃至威胁,然后讲了儒家如何从哲理上应对它,从而导致了宋明理学。
《论语译注(套装共3册)》是对 论语 二十篇作的现代汉语翻译及注释,译文准确流畅,注释深入浅出,博采众家之长,又有自己的折衷和独到见解。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字本基础上制作线装本。书前有 导言 和 例言 。
《清儒学案(套装全8册)》仿《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体例与宗旨,详记清代学术情况,凡编入正案179人,附案922人,另列诸儒68人,共收清代学者1169人。 《清儒学案(套装全8册)》采取分头选编然后集中处理的办法,凡历时十余年(1929-1939)纂集而成,当时知名学人孙夏桐、王式通、金兆蕃、朱彭寿、闵尔昌、沈兆奎、傅增湘、曹章、陶洙等均先后参与其事。 清代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时期,名家辈出,成果灿然。欲了解清代的学术思想,单靠梁启超和钱穆的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前者仅举其大要,点到即止,而后者关注于哲理与学术内在理路的探讨,其他方面漏略者甚多。欲接触原始材料,真切感受清人的治学特点与思想脉动,又不想陷入其中而茫然不知所归者,选择就是读《清儒学案》(套装全8
本书首次提出 中国少数民族儒学 这一概念,并论述了儒学在我国诸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观念中的传播与影响,以及我国诸少数民族对儒学的认同吸纳和融会转化,创造性地形成了诸如 释儒 伊儒 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儒学理论,由此揭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思想资源。
本书由哲学大家张祥龙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此次作为 张祥龙文集 之一出版。作者从现象学的角度讲述了先秦时期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区别余以往思想史以人为思想传承线索的解读方式,作者选取先秦儒家经典《春秋》《大学》《中庸》《孟子》《荀子》,梳理了儒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传播脉络,剖析了儒家思想精髓如何通过典籍继承与发展。本书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先秦儒学,感受中国古典哲学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此为中国儒学通志两汉卷的学案部分,内容主要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儒学人物及其著作。《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本书以四书学在元代的初步确立为主题,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四书学从向北方传播、得到新统治阶层承认、在南北方的宗派和师承,到传承有序、初具规模的整个思想史图谱。全书材料扎实全面,条理清楚明白,行文流畅,对元代四书学的演进发展做了宏观周全、微观细致的说明,对了解四书学的起步阶段是一个信实的参考书和指南。 全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正文为五章加一个导言,系统介绍了元代四书学的基本情况。附录是作为正文研究基础的四书学史料,全面收集和整理了各种元代四书著述,包括大量关于已经佚失的古书的资料,是了解该时期四书学状况的基本的、必要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