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绕不开《论语》。《论语百句(增订本)》精选百句,浓缩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治国,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本版增加了二十余篇,亦精心修订旧版的若干文字,改换了部分引语,使之更恰切,也更精彩有趣。
《原本大学微言(精)》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 原本大学 ,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 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从 修身 到 工夫 :儒家 内圣学 的开显与转折》一书以轴心时代为背景,突出中国哲学独特的身心修炼主题。全书深入揭示了儒学修身传统中自孔子孳乳而至宋明粲然大备的反省技术与类型,既有对治怒、 梦工夫 、静坐、慎独和立志等修身技艺清晰之呈现,更有对 朱子时刻 开启的 独知 话语之长时段、历时态的脉络之分析,堪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儒家修身哲学史专书。 相关评论或推荐 这部书将儒家修身传统的发展置于从远古轴心时代到17世纪的广阔时间脉络中进行分析,既微观地探讨了各个儒者的精神进境,又宏观地考察了时代思潮的动向。书中指出,儒家修身学中孔子与朱子如双峰并峙,并解析了阳明心学的工夫论。全书论证细致,显微无间,必将成为儒学研究的里程碑。 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欧洲研究院外籍院士) 中国
对于孔子形象在东亚文化史中的变迁及其意义,一直缺乏全面性探讨的专著。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是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的 温度计 ,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的转折点,又体现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道统)与政治权力系统(政统)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的平衡性,以 孔子形象 变迁作为研究主轴,可以深入分析东亚各国思想的升沉与世运兴衰。本书选取三条研究进路,分别探究孔子形象在《论语》解释史、神话或谶纬文献、现代小说传播媒体中的大致变迁情况,细致梳理了东亚学者的《论语》解释与孔子形象重塑二者间的关系。
本书探讨了原始儒家的伦理精神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对原始儒家的特点的领会和诠释上,作者抓住 天命 这个核心观念,与新儒家的解释旨趣迥然相异。在对现代性的理解上,作者强调了现代性对传统而言可以意味着是解放而不一定意味着解体。在对原始儒家的历史观念和时间观念的检讨和重建中,作者指出《天演论》与原始儒家历史存在论之间的关联。在对现代性意义上的自我之本真性的论述与良知的辨析中,作者借鉴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 纯洁的良知观 ,提出了一种非道德主义的良知观,力图恢复原始儒家良知观的本来面目。在关于政道问题的阐述与重建上,作者指出,儒家提出天命权利的观念以与现代政道相契合。
《儒家哲学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 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2.《从〈春秋〉到荀子》 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中大哲学文库(第二辑):主要收录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任教师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亦适量收录本系退休前辈的学术论著,目的是集中展示中大哲学学科的学术成果,打造一批学术精品,展现 中大气象 ,以更好地向学界请益,共同推进哲学研究走向深入。
本书是张祥龙教授四卷本中国儒家思想史著作的册,全书分为三篇九讲,共二十余万字,介绍和阐述了孔子思想的发端、发展和核心要义。该书依据现象学方法,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源头,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的思想的独特起源和生动内涵,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解释传统,也不同于以西方哲学解剖分析先秦思想的新思路。该书不仅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开创性的作用,为重新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本书围绕祖、帝,德、天,仁、礼,性、命四对范畴,运用唯物史观、范畴解析、结构主义等方法,从发生学的视角,对先秦儒家思想,尤其是其中天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本书对于发掘儒家思想根脉,梳理早期儒学特质,进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生和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探源中华文明基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具有现实意义。
儒家复现于中国,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精神现象。本书共包含两个部分,共七章,部分以热思和儒家传统作为关键词开展论述,后续章节中论述了儒家在中国现代的衰危及其出路。本书以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对儒家的重要思想展开分析,其中对于 孝 仁 等儒家重要概念的阐释发人深省,观点独特。第二部分解说《尚书 尧典》,仍以现象学的方法入手,融合多种材料对《尧典》的思想和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析。附录部分是作者设计的儒家婚礼,意在突出儒家思想在家庭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性。 本书从多角度来回答乃至深化了儒家再临的核心问题:曾经那么成功的儒家为何特别不适应西方造就的大变局,以至于在历史的瞬间丧失了自己的团体存在?儒家的生命根基何在,可作为当下和将来复活自身的源头?应该不应该重建儒教?如何在这样一个
.
《宋明儒学中的 身体 与 诠释 之维》由 身体 与 诠释 上下两编构成。 身体编 集中讨论当代思想之中的身体转向对儒学研究的意义、理学身体存在论的建构(身体之 窍 与 身不自身 的观念)、镜子隐喻在理学心性论之中的作用以及疼痛镜像神经元发现与儒家恻隐之心论的关系等议题; 诠释编 则旨在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大学》文本之怀疑与否定、 亲民 新民 之辩的个案考察,揭示理学诠释传统之中的 尊道 ( 天道 ) 尊心 ( 本心 ) 尊经 ( 圣经 )与 尊古 ( 圣人 )之间的种种张力以及儒学通过诠释而创新的思想演进机制。
《大学》学引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借孔子、孟子、荀子的政论为题,引用经史文集,敷畅其旨。读此一书,不但可以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且会更进一步理解吾国历代政治思想(上自先秦各家,下至明清)、政治制度(如秦汉的丞相制如何演变为前清军机处,以及考选、禄俸、田制等等)和政治现象(如历代宦官之祸、大学生运动、朋党之争、豪宗大族的势力、农民的生活等等)。 作者认为,关于政治,有三种重要问题,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三是政治现象,此三者均与时代背景有关,又有相互关系。因此本书不只是阐述儒家的政治思想,而是以此为经,于解说之中,叙述时代背景、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此外又兼述经济等等。 本书体例新颖,各章节根据儒家政治特点分为各名目,均成独立的单位,可合而读之,又可分而读之。既可当学术书通读,又可作工具书检索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 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2、《从 春秋 到 荀子 》 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本书是第三卷,主要讨论了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儒家如何应对它们。
本书以先秦儒家神道观为研究对象,从先秦儒家神道观的生成及展现、天命信仰与天道观念、鬼神观念与神道设教、仪式与儒家礼乐、圣王与英雄神话、瑞兽与神圣象征、流水与神秘隐喻等方面,考察先秦儒家神道观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深刻意涵。探究神话传说、原始信仰和上古文明对先秦儒家学说理论与观念意识产生的影响,并解析先秦儒家如何推动神话演变、促进仪式演化及进行象征演示。以期从神道观的角度明晰先秦儒家思维观念与文化心理的独特性,进而凸显先秦儒家在改造神话传说和重塑早期人文观念、信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 民本 。民本与民主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海外学者围绕此问题也发表了大量成果。本书收录了海外学者关于民本与民主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海外学者的主要观点。书中附有大量参考文献和论文信息,一册在手,基本可以了解海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研究中国哲学、政治哲学的读者学习、参考。
此为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的学案部分,内容主要是隋唐五代儒学重要人物及其著作。《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儒家哲学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2.《从〈春秋〉到荀子》;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本书为两宋之际著名理学大家尹和靖先生所注《论语》《孟子》的合刊本。尹氏是程颐的弟子,治学态度严谨,坚守师说,认为先圣遗书,虽以讲诵而传,或以解说而陋。他以玩味、涵养、践履作为学问的途径。他对《论语》《孟子》的注解,一方面反映了儒家重践行的一面,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程颐思想学术的本色。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淡生堂抄本《论语解》和《四库存目丛书》所影印出版的清抄本《孟子解》为底本,主要根据《尹和靖先生文集》、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以及他书所引相关内容,进行了标点和校勘。对全面研究尹和靖的思想、以及进而了解程颐的思想,都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为儒学经典《论语》的今注、今译和评述。 全书由解题、原文、今译、注释、评述五部分组成。(1)解题。勾勒《论语》二十篇中每篇的主题思想,或阐明论述的几个问题,或分析孔子所持的观点,理清其内在的逻辑结构。(2)原文。每段摘录,并加以标点。(3)今译。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用现代汉语加以直译。(4)注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原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作注音、解释,对重要的人物、地名、典章制度、典故等作简洁准确的注释。(5)述评。先用一句话对每段原文的主旨加以概括,然后以作者的领会与见解为主,择善介绍古今注疏家的诠释,参以史实与世事,对每段原文的旨意作深入的评述。 全书见解深透,资料详略得当,评述切中肯綮,语言典雅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研读国学经典的必1备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