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三十余年研究思考成果而成,《儒家功夫哲学论》是作者系统阐释其功夫儒学和功夫哲学的著作。广义言之, 功夫 可以理解为 生活的艺术 。本书从 儒家 功夫 和 哲学 这三个论域的交集入手,意在既 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 ,还原儒学作为一个功夫修炼和实践体系的本质特征;也 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 ,勾勒功夫哲学的基本视角和框架;并 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 ,考察当代儒学的哲学意义。
毓老师说四书根据毓老师课堂讲授 四书 之笔记整理而成,包括《毓老师说大学》《毓老师说中庸》《毓老师说论语》《毓老师说孟子》。 四书 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经典,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毓老师讲解 四书 遵循儒家经学传统,依经解经,一字一义,重视经典的经世致用之旨。作者将 四书 归于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体系,还原儒家经典的哲学内蕴和思想力量,同时结合自己对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读者清楚了解经典之真义,实用之价值,从而启发现代人运用经典的智慧来指导人生。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 四书 ,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 《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著。 开篇《导言》,论述孟子思想中的中国文化重大命题及其逻辑关联;全本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译、注释、开讲四个部分组成:原文精校,今译畅达,注释精审,开讲通透,一气贯注。篇后为读者列出成语及相关章节链接;卷后附录《孟子的编撰与成书》,为读者延伸专业知识点。 开讲部分是本书最大特色,明明是说古典文本,偏讲得明白如话;明明在讲古圣先贤,偏又说得他如活当下。对传统经典做现代价值的阐发,是本书的显著价值,也是作者阐释传统经典的出发点,更是一个学者价值的极大体现。
《唐君毅全集》(新编本),以1991年台湾学生书局版《唐君毅全集》为基础,对唐君毅先生部分著作进行重新编辑、校对、增补和分类,至于台湾学生书局版《唐君毅全集》的内容以及原编者的注解说明,谢廷光女士亲书全集及各册书名等,新编简体本保留其原貌。新编本力求完整地呈现唐君毅先生在 花果飘零 的时代对中华民族、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著,以及其 灵根自植 的信念坚守和返本开新的创造精神;同时也真实地呈现其 立三极 开三界 ,融通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的理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及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中国人、一个真实的现代世界的中国人的独特人生轨迹。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与《诗》、《书》、《礼》、《易》、《春秋》等 五经 ,总称 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丛书简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冯国超注译的《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彩图版),以历*权威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注释简明扼要,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学界*成果;导读内容丰富,揭原著之精蕴,明古代智慧之实际应用;书中配上古代绘画,严谨、恰当,与文字一一对应。 学术顾问: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的主要内容,综合表现为以下几点:① 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阐述儒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儒学的基本问题;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儒学与历代政权的关系;历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儒学著作文献的考辨;儒学的思想概念、命题、范畴的辨析;儒学价值体系的梳理、诠释、评价;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表现的思想异同,前后承续关系;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理论价值、特点、意义、贡献及其历史理论的局限;儒学与诸子的关系,其中包括儒道之争、儒道互补、儒佛之争、三教融合、多元互动等。②以儒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为背景,阐释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表现的经学思想。其中包括经学与儒学的关系;经学的基本形态、特点;经学的历史分合、分期;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汉宋
如果说,当今社会有一套帮大家如何获得快乐、如何避免不快乐的知识体系,那显然孔子的思想体系更合适。它能让你成为一个没有敌人的人 仁者,起码也能让你变成一个在朋友圈有吸引力和比较受尊重的人。 很多人这辈子都没活好,总想活出超越这辈子的境界,但很容易走偏。其实,《论语说什么》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在正道上前进得慢一点儿,也比走岔路而绕不回来的好。 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的,求真是向内的。不管是求存,还是求真,都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你改变不了命运,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处理命运的能力。 读《论语说什么》,zui起码可以让你在糟糕的生活中成为一个不太糟糕的人 勤勉而好学,爱生活但不炫耀,正确地好色
本书以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性乃天的产物并含气,这是先秦两汉儒家论 性 之通义。着重阐发了从先秦到两汉儒家气性论的不同内涵及其历史演变逻辑,也兼述魏晋宋明清儒家气性论的发展演变、特点及意义,进而得出气化感应是先秦两汉儒家教化的基本原理。对于先秦两汉儒家 性 气 范畴的特质及属性,作者也进行了详尽的解说。
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 经 。以 经 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 经 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因为后者要求吾人深入《诗》与 经 这两个概念的内核进行义理层面的考察。本书以 诗教 为切入点来回应此问题,其原因在于,古人基于 常道 来理解 经 ,基于 修道 来理解 教 。 经 与 教 在概念层面上互相涵摄,在交互关系中规定了彼此,故而 诗教 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诗》之为 经 提供解释。根本而言,本书试图对传统的经学史研究进路进行扬弃,基于哲学视域探究 教 的意义面向能否以及如何从《诗》自身生发而出,旨在论证历史文化维度下的诗教
朱子四书学是理学经学一体化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经学史上 四书学 这一新经学典范的确立。书稿以经学与理学的相互关系为中心,深入探讨了朱子四书学作为经学哲学的特质,在朱子四书学文献的考察、朱子四书学内在理学论题的分析、朱子四书经典诠释思想的挖掘、朱子四书工夫论的阐发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书稿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内在的分析为方法,以忠实朱子原意为主旨,以贯彻朱子所倡导的平实简易的学风为追求。该书可为朱子学与四书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是王中江教授对儒家重要人物的思想、儒学的重要学说和观念进行持续性研究的成果集合,这些研究致力于揭示儒家内在理路,重建儒家历史记忆。一方面,本书展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至近代严复、辜鸿铭等人的思想,最后至现当代以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等为代表的新儒家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从而揭示了儒家的内在理路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本书对儒家人文传统、精神史和公共观念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儒学者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持守精神生活的创造、反思和修炼,以此造就了儒学悠久、博大的人文精神传统,并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价值观。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与《诗》、《书》、《礼》、《易》、《春秋》等 五经 ,总称 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本书由哲学大家张祥龙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此次作为 张祥龙文集 之一出版。作者从现象学的角度讲述了儒家心学的发展历程。在本书中,作者将儒家心学的源头推至古代印度,将古代印度的心学思想与宋明心学对照讲解,细解心学概念的源头及含义。宋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高峰,作者在现象学的视域下,为读者重现了心学的起源、发展、。本书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先秦儒学,感受中国古典哲学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本书由哲学大家张祥龙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此次作为 张祥龙文集 之一出版。本书主要讨论了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儒家如何应对它们。全书分两个部分,一是秦汉,二是佛家传入和宋代儒学。秦汉部分首先讨论秦王朝统一天下和迅速覆灭的哲理含义,其与法家有莫大的干系。之后探讨儒家在西汉为什么能取得 独尊 的地位,它的思想原因何在。第二部分是两汉之际发端的佛教入华对儒家形成的挑战,以及由它引发的思想转变。这部分首先探讨佛学从哲理上带来了哪些新思想,对儒家或中国古代哲理构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乃至威胁,然后讲了儒家如何从哲理上应对它,从而导致了宋明理学。
《论语译注(套装共3册)》是对 论语 二十篇作的现代汉语翻译及注释,译文准确流畅,注释深入浅出,博采众家之长,又有自己的折衷和独到见解。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字本基础上制作线装本。书前有 导言 和 例言 。
《清儒学案(套装全8册)》仿《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体例与宗旨,详记清代学术情况,凡编入正案179人,附案922人,另列诸儒68人,共收清代学者1169人。 《清儒学案(套装全8册)》采取分头选编然后集中处理的办法,凡历时十余年(1929-1939)纂集而成,当时知名学人孙夏桐、王式通、金兆蕃、朱彭寿、闵尔昌、沈兆奎、傅增湘、曹章、陶洙等均先后参与其事。 清代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时期,名家辈出,成果灿然。欲了解清代的学术思想,单靠梁启超和钱穆的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前者仅举其大要,点到即止,而后者关注于哲理与学术内在理路的探讨,其他方面漏略者甚多。欲接触原始材料,真切感受清人的治学特点与思想脉动,又不想陷入其中而茫然不知所归者,选择就是读《清儒学案》(套装全8
本书由哲学大家张祥龙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此次作为 张祥龙文集 之一出版。作者从现象学的角度讲述了先秦时期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区别余以往思想史以人为思想传承线索的解读方式,作者选取先秦儒家经典《春秋》《大学》《中庸》《孟子》《荀子》,梳理了儒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传播脉络,剖析了儒家思想精髓如何通过典籍继承与发展。本书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先秦儒学,感受中国古典哲学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此为中国儒学通志两汉卷的学案部分,内容主要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儒学人物及其著作。《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儒家文化已在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热潮中脱颖而出。面对着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弱肉强食、生态失衡、道德沦丧、资源枯竭等难题,儒家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基本理念,正在日渐发射出照耀全球的光芒,成为人类提供着取之不竭的重要价值资源。 那么,儒家文化在近代及现代的存在价值究竟是什么?儒家文化怎样在当今社会中获得生机?如此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延续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对20世纪儒学进行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儒学通志》厚厚四卷本,是对20世纪儒学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它建立在详实、全面掌握20世纪儒学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有价值的学术资料的基础上,是儒家文化在21世纪的合理发展的本源性和基础性工作,不仅
《论语》作为几千年来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的现世人本主义方向的民族伦理信仰经典,因其内具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全球化的今日显示出了一种与现代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充分一致的思想倾向。作者基于60余年来有关中西人文学术及理论研究的总结与体验,在历代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历史解释学和欧陆符号学等方法论,对《论语》的仁学思想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做了全新的阐释,并特别指出《论语》仁学思想应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伦理认识论前提之一。 本书首先对相关研究的背景和原则提出了长篇的理论分析导论,而在其后的正文部分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逐章逐段地对《论语》大部分重要文句的原始义理及其当代意涵做了详细疏解。本书不仅揭示了《论语》具有的永恒民族性的伦理学价值,而且阐发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