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道家思想的生命本体论、修炼论和境界论。 作者首先以本体论为纲,认为从道家到道教的理论发展实质是由自然本体逐渐转化为生命本体,并通过推演和对比,厘清了道教生命哲学本体论中的一系列矛盾,总结出了其基本特征。之后,又聚焦生命的运动和变化,以生命结构阐述修炼知识、解释修炼目的,从宗教实践问题中提炼哲学意义、表达超越精神。下篇则讲的是生命境界的自我超越,作者明确了境界的概念,提出了立于世俗而奔向超越的三个境界,即生存境界、道德境界和自由境界,并分别阐释了老子、庄子及道教思想中的境界论。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按照其本来的思想脉络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作者通过研究与追问,将道教生命哲学的各种观念和思想表达出来,在述古之外,着力于文化心灵
本书为《老子》的注解类著作,要在 引归 二字,其义旨是通过必要而又充分的文献征引,努力还原《老子》思想的旨归,弘扬道家思想在当世的应用。本书的任务不仅要全面检索历代注解阐释《老子》的重要文献,批评其得失,匡正其谬误,发扬其正见,而且更要将老子学说置于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融通的历史框架当中,探究并肯定道家思想在当时对各家学说的显著影响。本书在创作内容方面主要包括题解、注解(注释、解释和诠释)和白话文翻译,兼及校点等工作。最终将《老子》的 道可道,非常道 思想进行全面破解,以期打通全书所有章节的 道论 思想,还原一个 自洽 而不自相矛盾的《老子》。
《庄子新注》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之一种。此次新注,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合刊本《南华真经》为底本,以黎庶昌刊刻《古逸丛书》覆宋本《庄子注疏》为主要校本,并择要吸收郭象、成玄英、王先谦、郭庆藩、钱穆、王叔岷、陈鼓应等古今学者的校勘和注释成果,疏通重点字词,抉发哲学奥义,对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极有帮助。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比较全面地对出土道家文献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对于先秦道家哲学的研究和还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五章组成,主要研究了郭店简《老子》《太一生水》、上博简《恒先》《凡物流形》、马王堆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研究了楚简本《老子》的思想内涵及其特征,第二章讨论了《太一生水》的主要概念、命题、分篇及其学派性质等问题,第三章深入检讨了《恒先》以 亘 和 亘先 为中心的两个关键概念,第四章以 一 和 道 为中心讨论了《凡物流形》的哲学思想,第五章着重论述了帛书《道原》的本体论思想。本书还包括两个附录,对《太一生水》《凡物流形》两篇竹书进行了注译。 本书议论深入,分析细致,新见迭出,是作者研究出土道家文献的重要著作,推动了早期道家哲学和先秦哲学研究的深
《庄子》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性思想经典之一,庄子的思想,自来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之一,给了我们应对变化的核心智慧。在社会内卷、观念割裂的今天,人们呼唤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一个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全球家园,庄子的思想,与当代社会具有某种内在的呼应关系,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疗愈作用和精神启迪意义。 本书依作者在喜马拉雅《黄明哲正解〈庄子〉》的讲稿整理润色而成,主要围绕《庄子 内篇》七篇展开,基本涵盖了庄子的完整思想体系,也展现了庄子寓言的独特魅力。其中,《逍遥游》主要讲述小知、大知、至知三重境界,展开 逍遥 的主题。《齐物论》以人籁、地籁、天籁三重境界为引,分析人类认知的误区,提出 天地共生,万物为一 的天人合一思想。《养生主》以庖丁解牛为载体,讲述 以无有入有间 游刃有余 的解构矛盾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 道 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老子他说(精)》作者南怀瑾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辨证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书末还附有历代《老子》研究书目。
全书共三编十七章,上篇详细、深入地梳理了中国古代道家、儒家在形而上及社会政治两个层面的重要哲学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古代政治思想和生活的演变是如何发生的,并与儒学在日本的想现代化进行了比照。中篇集中地考察了新旧交替时期,古代与下现代、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下篇以人物为主,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严复、冯友兰、熊十力、殷海光、张岱年等哲学家思想的梳理,试图阐明,对古代思想世界的认识与解读,与研究者们的观察视点和范式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联。
《道家形而上学及其展开》是关于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的研究作品,分上下两编。上编集中梳理和探讨道家形而上学的相关概念及观念,包括 道 德 有无之辨 自然 无为 天 命 人 化 等等;下编则主要对道家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讨论,涉及道家政治思维的起源和奥义,道家诠释传统中的创造性转化和颠覆性改装,道家心灵和精神世界新展开等。《道家形而上学及其展开》一书对道家学说的核心观念和基本思想都做了详细、深入且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对认识、诠释和理解道家学说、道家学史都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不管是对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还是对想要了解道家学说的读者来说,都能有所收获。
钟泰(1888 1979)为现代学术思想大家,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2021年末,《钟泰著作集》出版。今次分批出版单行本,以应大众之需。第二批包括《庄子发微》《春秋通义》《荀注订补》三种。 《庄子发微》系钟泰先生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为其毕生研治庄学的结晶。在早年著作《中国哲学史》中,钟泰认为庄子 学贯孔、老二家 ,而在《庄子发微》中则认为自己此前仍旧 不免影响之见 ,最终确立庄子之学根本孔子,为孔门颜子一脉正传。 庄学源远流长,派别繁多,《庄子发微》或可归入 以儒解庄 一脉,但其丰富性非只 以儒解庄 四字便可囊括。钟泰先生深于训诂,对清代朴学家治庄成果多有驳正;长于义理,于庄子繁难论说皆剖析精微;又时时会通《庄子》与六经及先秦诸子,同异互见;尤可
三教关系问题在目前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宗教史等研究界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了呼应、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特别策划 三教关系专号 ,邀请国内外长期从事三教关系问题的十七位专家,专门就这一问题撰写论文。专号分为儒、释、道三教关系,儒、道关系,佛、道关系等不同分题,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思想史中不同历史阶段,三教关系讨论的热点问题及三教关系的不同特点。全书共计27万余字。 三教关系专号 的编辑、策划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我们希望以此推动国内外学术界对三教关系问题的研究。
证严上人誓愿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数十年来,带领慈济人欢喜无悔行菩萨道。上人心中亦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或出自佛教经典,或源于人间百态,随缘应机善导大众,皆是阐述佛理的良方。 《证严上人著作:一秒钟和一辈子》收录许多释证严讲述的故事,皆是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情境,除了借由文学的形式而发扬佛法,也让人引以为鉴,擦亮*重要也*珍贵的心镜,回归清净本性。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有关老子哲学的诠释,共有三篇,主要论及韩非及王弼对老子哲学的诠释和比较。第二部分探讨有关黄老哲学的研究,共有五篇,讨论《黄帝四经》《管子》《尹文子》与《鹖冠子》的道法思想和哲学。本书所涉及范围包括《老子》《黄帝四经》《管子》《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子》及王弼的《老子注》,均为与道、法、形名相关之哲学研究。作者从多角度切入,深入论证法家思想之出现及其流衍的思想背景,指出法家思想代表中国 阳儒阴法 的政治传统中 阴 的面向,并以深厚的黄老政治哲学作为基础。另外,在本书中,作者不仅运用常见的传统古籍,而且也研究了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献《黄帝四经》的思想内涵,有其突破性意义。
本书选编了8篇作者关于庄子研究的发表的或未发表的手稿,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见解独立,影响深远。 何善周先生庄子研究鲜明特点是从不孤立考证字、句、句,而是把庄子的思想运用到对语词的考释中。何先生认为:不懂庄子的思想,就难理解庄子中的语词;反之,不理解庄子中的词语,也难理解庄子的思想。在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何先生《庄子研究》可以说是:注解详尽,精于校勘;精通古音,明析通假;追溯词源,考订词义。何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科学的考证,来辨正前人对《庄子》的讹误。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中华经典,是四至十二岁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主办的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大力推动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四至十二岁是人生的黃金时期,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诵读一定量的中华经典,不仅有助于锻炼、提高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诵读中华经典的学习需求,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辑出版了这套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读本。本系列图书有下述基本特点: 一、内容系统全面。 本系列图书选取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三十八种,分四辑出版。有些经典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听到这句年轻人时髦的说法,笔者不禁心生感慨:青春难留,故乡难回!在求学与治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忘初心的同行者。笔者根据自己求学、教学以及治学的人生体会,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基本框架,结合当下博士生、青年学者在求学、教学以及科研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彷徨,撰写出相应主题的文章,集结成书,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究竟什么是“学问人生”,什么是“人生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