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 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兵、养生之道。"道" 题下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遵从这个规律法则做人处事就叫 德"。人 生怎么才能圆满走完自己的 道 ? ,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自然。本书以 天道 人道 为主题,分69篇注解《道德经》, 从多角度诠释,将作者人生经历的感悟,历史经典的演变的过程,及老子朴素的哲学思想融入书中,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学习、贯通,也使本书更具吸引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汤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中国历史,道家对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期。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新思潮,基本上都有反宗教的倾向,因此,学界对中国传统宗教的研究,长期呈现严重忽视的倾向,尤其是对道教,更普遍地视之为迷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纠正了时代的无知,将道教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讨,为重建道教的思想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主要对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最基本的教义、主要的经典与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道家思想的生命本体论、修炼论和境界论。 作者首先以本体论为纲,认为从道家到道教的理论发展实质是由自然本体逐渐转化为生命本体,并通过推演和对比,厘清了道教生命哲学本体论中的一系列矛盾,总结出了其基本特征。之后,又聚焦生命的运动和变化,以生命结构阐述修炼知识、解释修炼目的,从宗教实践问题中提炼哲学意义、表达超越精神。下篇则讲的是生命境界的自我超越,作者明确了境界的概念,提出了立于世俗而奔向超越的三个境界,即生存境界、道德境界和自由境界,并分别阐释了老子、庄子及道教思想中的境界论。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按照其本来的思想脉络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作者通过研究与追问,将道教生命哲学的各种观念和思想表达出来,在述古之外,着力于文化心灵
中国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摄生、养生之术,素为世人视为瑰宝。金刚长寿功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由外八部金刚功和内八部长寿功两部功法组成。 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字留下,故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张至顺道长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承传此功,八十四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 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张至顺道长将此单传口授之秘法,结合自身八十余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以期对众生做微薄贡献。
《庄子新注》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之一种。此次新注,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合刊本《南华真经》为底本,以黎庶昌刊刻《古逸丛书》覆宋本《庄子注疏》为主要校本,并择要吸收郭象、成玄英、王先谦、郭庆藩、钱穆、王叔岷、陈鼓应等古今学者的校勘和注释成果,疏通重点字词,抉发哲学奥义,对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极有帮助。
将《红楼梦》《西游记》等当做参禅悟道著作解读,古来有之。只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了理解《红楼梦》的这一重要维度。但真正懂传统文化的人都能看到,比如南怀瑾、牟宗三都说过《红楼梦》是禅书,近年来对此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从禅修的角度完整解读《红楼梦》全书的著作尚属罕见。 本书将《红楼梦》故事情节看作是作者入世修行全过程的演绎,《红楼梦》中的人物则是修行过程中的心识现象的象征,而《红楼梦》中人名、地名、诗词名物等均含有微妙的寓意,具有提示作用。因为是按照原著顺序解读,单读此书也能够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一一对应,省去了翻检原书的麻烦。 本书在总说部分对解读的思路作了概要介绍,之后按照《红楼梦》原书顺序逐回进行详解,将原著的情节和语言与禅修的路径和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比较全面地对出土道家文献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对于先秦道家哲学的研究和还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五章组成,主要研究了郭店简《老子》《太一生水》、上博简《恒先》《凡物流形》、马王堆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研究了楚简本《老子》的思想内涵及其特征,第二章讨论了《太一生水》的主要概念、命题、分篇及其学派性质等问题,第三章深入检讨了《恒先》以 亘 和 亘先 为中心的两个关键概念,第四章以 一 和 道 为中心讨论了《凡物流形》的哲学思想,第五章着重论述了帛书《道原》的本体论思想。本书还包括两个附录,对《太一生水》《凡物流形》两篇竹书进行了注译。 本书议论深入,分析细致,新见迭出,是作者研究出土道家文献的重要著作,推动了早期道家哲学和先秦哲学研究的深
《中国老学通史》是第一部对整个中国老学进行贯通性的全面系统研究的多卷本著作。全书以不同历史阶段为单元,全面总结老学历史的和逻辑的发展进程,深入分析并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揭示其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联系,阐明中国老学的思想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先秦两汉卷》将道家学派的形成置于思想史的视野,溯源老子哲学的思想渊源,结合出土文献对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作了新的论证。
《中国老学通史》是第一部对整个中国老学进行贯通性的全面系统研究的多卷本著作。全书以不同历史阶段为单元,全面总结老学历史的和逻辑的发展进程,深入分析并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揭示其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联系,阐明中国老学的思想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从庄学崛起、玄佛合流、佛道相争等方面论述了重玄学产生的思想背景,还通过魏晋隋唐老学揭示儒道之间从相争到相融的发展过程,对老子思想在唐代政治、社会、文化中的重大影响加以了充分关注。
本书紧扣“道家治道”这一主题,依循其历史发展顺序,不仅梳理了“道家治道”产生、发展、沿革、转换的历史脉络,而且吸收现代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和提升。依据作者的体认,作者将“道家治道”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尊道”、“顺道”的理性原则;二、“无为无事”的限权意识;三、“物各自任”的自主精神;四、“各得其正”的自由理念;第五,“物无贵贱”的平等诉求;第六,“俭啬养生”的防腐机制;第七,“常善救人”的宽容胸怀。 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论证系统,多处分析独到、别开生面,对学界甚有助益。
道家(道家学派和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想深邃,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 《国学论丛:道家思想与现代文明》集合了作者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有关道家文化的论文中挑选出的40篇文章。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先秦与汉代的道家,二、魏晋新道家(魏晋玄学),三、道教,四、道家思想与现代文明。这些论文大致反映了我对道家文化的研究状况和看法。其中第四部分的一些文章阐述了我近年来对构建当代新道家思想的一些想法,如创建当代新道家的目的、宗旨、主要思想,以及思想体系等等。
本书深入阐发、比较了古希腊哲学由物理学(自然哲学)向形而上学(存在论)展开的逻各斯之路,启用了 道家形而上学 概念,以分析、论证道家哲学超越自然哲学的 形而上学 特征;梳理和考辨了道家知识语境中的 形名 神明 这两个关键的细节,系统阐明了道家 知识论语境 的复杂脉络;分析了道家伦理学及其政治社会理论,阐明了以道家自然人性论和无为心性论为核心的、超越伦理规范的道德形而上学特征,并把道家哲学概括为以心性论为基础的、 精神高于物外 的境界形而上学。 本书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性地阐明了道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 形而上学 ,并揭示了道家形而上学的内在脉络和理论;同时,从世界哲学史尺度的比较视野,深入阐论了道家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异同,广涉康德、尼采、存在主义、哲学阐释学和后现代理论等。
阮毓崧的《重订庄子集注》,采用了王先谦、马其昶式的集解方式,从前人注说中采集比较合乎《庄子》原意的解释,以及清人对于《庄子》字音字义的考证,在此基础上附上自己的案语,以贯通《庄子》原文,理解《庄子》原书的本来意旨。阮氏重视唐代以前《庄子》的音义解释和清乾嘉学派的对《庄子》的考证和疏解,宋、明人的解说基本上没有采纳。与前人不同的是,阮氏特别注意《庄子》原书中的用韵情况,他根据宋代吴棫的《韵补》、清代顾炎武的《唐韵正》、江永的《古韵标准》,将《庄子》原文中的押韵之字挑选出来,缕列于页栏上方,自称是从来未有之例,可谓此书的一大特色。 阮氏这部《重订庄子集注》,善于总结继承陆德明以来的《庄子》集注集解集释类著作,吸取诸家对于《庄子》注释的合理与可信之处,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