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写作于二战期间,源自罗素在美国费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座。全书共分三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本书中,罗素从一位哲学家的视角,完整地展现出他对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既包括对重要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讲述,也包含罗素本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 本书将罗素原著七十万字的内容凝练为不到二十万字,既保留了原著中重要的思想观点与分析论证,也更贴合当下读者快速掌握、理解经典的阅读习惯,便于读者从多方面把握本书的精彩内容。
疯狂是行为的反常、情绪的波动、思维的混乱;疯狂是无法自控的挣扎、难以预测的危险;疯狂是迫切需要被隔离、被救治的精神疾病;......长久以来,人们将疯狂视为一种例外,认为那只是少数“非正常人”面临的困境。然而,在《什么是疯狂?》中,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借由丰富的案例,提出了新的观点:疯狂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它并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是我们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疯狂也并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情感爆发,相反,它往往与正常生活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而这些“安静的疯狂”背后,则潜藏着个体自我修复的尝试。在疯狂与文明之间,学会直面内心无声的风暴,才是每个人必修的心理课。
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 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 百位 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1)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2)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非我);(3)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无我);(4)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空);(5)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冥想)。并教会我们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 智慧, 幸福。
伯特兰 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了西方哲学的演变过程,并对其精髓进行了深刻剖析。 从古希腊到20世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再到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系统梳理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指出古希腊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提供了经典范式。 罗素以其清晰严谨的风格,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和辩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使得哲学对于非专业的普通读者也变得可接近。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对西方哲学的内核有基本了解,并认识到哲学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罗素认为,理性与批判性思维是哲学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了解西方思想的窗口,更是理解和借鉴西方智慧以应对现
本书 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 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 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 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 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 , 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 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 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
本书是一部深刻揭示学术界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作品,探讨了学术界的社会结构和学者的社会位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人的职业生涯。布迪厄认为,学术界并非一个纯粹的知识和真理追求的领域,而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社会场域。学者们在其中争夺资源、地位和认可,而这些争夺往往受到他们的出身背景、教育背景和个人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作者还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学术界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学术界的层级和分布反映了 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结构。他强调,要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就必须 表面的学术成果,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力量和文化资本的运作机制。本书揭示了学术界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为理解 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
维特根斯坦,这位天才之典范、20世纪大哲学家,读哲学,谁没有读过他呢?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讲解维特根斯坦的10堂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全书共十讲, 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与主要命题,如“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 “驳斥罗素的‘归纳原则’”“知识和确定性”等。这些在学界曾引起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的话题,透过如此清晰的讲解,让读者能够多面了解维特根斯坦,一并解除对维特根斯坦的疑难。
2014年为康德诞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推出精装版《康德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哲学家。 本书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专注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意识。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 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三个小阶段。二是自我意识。《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向 知识的全部发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识“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即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上。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三是理性、精神、 和 知识。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 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 而在哲学中达到 知识。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思想状况的学术著作。作者拣取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如赫尔岑、巴枯宁、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全面分析其思想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并将其置于整个俄罗斯和欧洲的历史背景之中。全书论述纵横捭阖,精彩纷呈,堪称一部研究俄国知识分子的力作。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是德国 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书中突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创造性地提出轴心期理论,他宏观对历史进行分期,认为人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科学技术时代。其中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为 间歇期,公元前800到公元200年为轴心期,而他强调轴心期的重要性,提出每一次人类历史的飞跃都要回顾轴心期即复兴。
本书正文部分构想了一个“被限定的马克思”,并将其安置在20世纪政治哲学视域下与罗尔斯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二者在分配原则、人的观念、政治态度和证成等重要问题上的异同之处。作者力图表明:1.“被限定的马克思”将或多或少认同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2.人的观念是证成的落脚点,对人的观念的证成离不开反思平衡。 作为附录的三篇论文可视为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阐释。《公民友谊的两种类型》意在论证源自1844年的马克思的友谊观念比源自康德传统的友谊观念 具吸引力和可行性;《两个马克思式论题——异化劳动与关联性命题》试图引入规范性立场来阐释异化和 等问题;《青年马克思和中年罗尔斯》则力图表明罗尔斯那里可能隐含一种异化观,该观念与青年马克思异化观的分歧在于对“尊重”和“关切”这两种政治态度的不同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