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真正的盼望,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道德 最后的根据 是什么,关于世界,我们究竟能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 这些让你困惑的根本问题,也曾困扰过孔子、苏格拉底、尼采 康德晚年说,他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部书也想提请读者以这三个问题为准绳去考察哲学的历史。书中对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做了历史梳理,既有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哲学,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哲学人类学等西方思想。最终你会发现,虽然每个时代的每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上,他们能做出的回答并不是无限多样的。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 此在入手,在对 存在 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本书通过对范畴直观与代现的被给予性疑难和同时性困境的探讨,以时间流形(一维流形构造二维连续统)为基础,提出了以意向流形理解超越论现象学的原创性方案。基于此框架,本书不仅对胡塞尔从描述心理学突人超越论现象学的缘由和过程、超越论现象学的诸基本问题以及现象学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对超越论现象学如何从根本上塑形法国现象学进行了探源性的研究。
《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 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 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 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 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 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本书是伽达默尔著作集的第4卷,是作为 新近哲学II 子标题出现的,紧接第3卷 新近哲学I ,是第3卷的续篇。本书共收录论文37篇,主要是作者在诠释学研究过程中所撰写的多篇小论文,这些小论文几乎见证了作者自己在探究问题证据的整个过程。因此,这些小论文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反映了作者关于哲学诠释学的思想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诠释学思想的应用范围。
本书是伽达默尔著作集的第3卷,是作为 新近哲学 子标题出现的,共收录论文28篇,主要针对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研究论文。它的出版对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在我国学术界的传播和推广,对于我们理解和前瞻当代德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主要精神与发展趋势,对于推进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理论化与现代化,都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学人 哲学系列邀请当前国内哲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其中大多为长江学者),以文集或专著的形式推出其代表性作品,代表了目前哲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其研究问题也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前沿方向,整体以套书的形式推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法国哲学比较生动,比较活泼,比较富于机智,简直就是聪明机智本身 (黑格尔语),本书即在现代哲学进程中探讨 生动 、 活泼 、 机智 的当代法国哲学,从语言、身体、他者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展现当代法国哲学以瓦解意识哲学为目标的感性智慧之旅。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十卷,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在国际上也是德、英、法、日等文以外的少数《亚里士多德全集》现代语译本的一种。它以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标准本为依据,直接由希腊文翻译为中文,并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页码编排。全集前面有一个总序,全面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译文依据的版本,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传播及现存状况,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全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1998年获*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共178章,对《圣经》进行了系统的诠释。第一部分论上帝的存在、属性、上帝的名称和话语、人关于上帝的知识,以及犹太教的上帝观与伊斯兰神学的区别。第二部分主要讨论预言和神佑。第三部分着力探讨律法的性质和作用。同时,本书也阐释了迈蒙尼德在理性和信仰、哲学和宗教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以及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穆斯林神学家的看法。因此,《迷途指津》被誉为犹太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哲学巨著,成为从事人文学科众多领域的研究都无法绕开的一部古代的经典文献,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丛书简介: 《中外哲学典籍大全 外国哲学典籍卷》遴选世界历史各个时期不同文明的代表性哲学典籍,包括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希伯来、阿拉伯等文明的古代哲学经典,以及近现代哲学的核心著作,以期系统呈现外国哲学思想的整
《俞吾金全集》共20卷,将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为生前出版的著作,生前发表的中文文章、外文文章和遗作三个部分,汇聚了俞吾金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是其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全集不仅收录了俞吾金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和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专著,还包含了俞吾金教授生前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400余篇,充分展现了俞吾金教授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洞见。《俞吾金全集》的出版,不仅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国哲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支撑。希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们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资源,厘清未来哲学探索的方向,也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持续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俞吾金全集》共20卷,将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为生前出版的著作,生前发表的中文文章、外文文章和遗作三个部分,汇聚了俞吾金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是其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全集不仅收录了俞吾金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和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专著,还包含了俞吾金教授生前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400余篇,充分展现了俞吾金教授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洞见。《俞吾金全集》的出版,不仅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国哲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支撑。希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们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资源,厘清未来哲学探索的方向,也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持续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1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机制,存在之可能性、应然性和必然性处在融洽正当的关系中,存在才能真正实存起来,因而存在机制也就是伦理机制。从存在本身的实存机制中阐明存在之道向伦理之义的转化,因而伦理存在就是道与义的契合。伦理学就是通过阐明存在机制的伦理性来回答哲学的存在意义之追问,通过实存中的伦理之家的安居阐明人类道义实存的历史。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道义实存论伦理学》为邓安庆教授主编的十卷本《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 导论卷 ,以 道义实存论 打通第1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以正义、爱和自由的关系阐明西方道德哲学一以贯之的
本丛书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代表了目前价值哲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以人物为主线,收集整理西方价值哲学经典人物的经典文本,阐述其代表性思想,详细介绍了现代西方价值哲学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反映了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精华,集思想性、理论性、资料性为一体,标志着我国价值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是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之尼采卷。
中世纪是西方哲学史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此时期,西方文明的三大来源 希腊的理性主义、罗马的法制和希伯来的宗教精神,通过基督教的哲学和神学,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文明传统。中世纪哲学对于现代人理解西方文明传统的起源和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世纪哲学(上、下卷)》收录了西方中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该书的上卷收录了教父哲学著作、奥古斯丁的作品、 黑暗时代 的哲学与早期的经院哲学著作;下卷收录了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作品、十三世纪的经院哲学著作、阿奎那的作品与后期经院哲学做作品。本书是J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
本丛书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代表了目前价值哲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以人物为主线,收集整理西方价值哲学经典人物的经典文本,阐述其代表性思想,详细介绍了现代西方价值哲学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反映了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精华,集思想性、理论性、资料性为一体,标志着我国价值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是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之哈特曼。
本丛书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代表了目前价值哲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以人物为主线,收集整理西方价值哲学经典人物的经典文本,阐述其代表性思想,详细介绍了现代西方价值哲学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反映了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精华,集思想性、理论性、资料性为一体,标志着我国价值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是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之舍勒卷。
本丛书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代表了目前价值哲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以人物为主线,收集整理西方价值哲学经典人物的经典文本,阐述其代表性思想,详细介绍了现代西方价值哲学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反映了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精华,集思想性、理论性、资料性为一体,标志着我国价值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是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之史蒂文森卷。
本丛书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代表了目前价值哲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以人物为主线,收集整理西方价值哲学经典人物的经典文本,阐述其代表性思想,详细介绍了现代西方价值哲学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反映了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精华,集思想性、理论性、资料性为一体,标志着我国价值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是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之杜威卷。
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为了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过反复酝酿而出版了本套《海德格尔文集》,其中收入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可以说,本套文集基本呈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总体面貌。 《路标》是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1961年间所做的重要文章十四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在《路标》一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他对西方 存在历史 的独特的清理、批判。本书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海德格尔在 存在 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 路标 。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上下卷)》的内容主体出自张祥龙老师的讲课稿,初稿为 西方哲学史 课程的讲稿,后又补充上页边评议或笔记。上卷内容自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下卷自实证主义到现象学。作者在本书中对西方哲学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写作中展现了多层交织的对比棱角,尤其是西方与东方的对比。作者认为真正的 西方哲学史 应被理解为:对于探讨终极意义机制的西方进路和历程所做的现象学-解释学式的研究,本书亦体现了这一特色,笔记体更展现了作者同自己文本的对话中后续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