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 提问的人 苏格拉底到 现代牛虻 彼得 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化与传
这是一本深度解析古希腊哲学巨匠苏格拉底思想精髓的书,精心汇集了《申辩篇》《斐多篇》和《普罗塔戈拉篇》三部经典对话录。通过苏格拉底与不同人物的深刻对话,本书全面展现了其对正义、知识、美德、死亡以及真理的不懈探索与深刻洞见,引领读者感受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的真谛。
本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选翻译,为供综合大学哲学系学生学习 西方哲学史 课程用的教材,也可以供自学者参考。本书旨在为研究哲学史提供手的材料,选录主要哲学家原著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使初学者亦得以在教师指导下研读哲学原著中非常有必要进行研读的部分,作为基本的训练。 本书下卷涵盖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至十九世纪俄国哲学的部分。
本书讨论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呈示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时间、真理、艺术、语言以及存在之作为历史等。整体上展现了海德格尔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路径: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本身,从 是于世中 出发反思传统认识论,从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绪出发领悟人的生存本质,人 在情绪中现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开存在本身 。本书对于哲学研究者尤其是海德格尔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克尔凯郭尔文集》(10卷本)中文版即将与读者见面了。这部选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编选和组织翻译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负责出版。选集收入克尔凯郭尔的主要著作,并直接译自近年来出版的经过精心校勘的丹麦文《克尔凯郭尔全集》,内容准确可靠,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这对于中国读者正确理解这位丹麦哲学家的思想将会有所裨益。
长青哲学 是西方神秘学中深具东方色彩的一支,致力于 合一认识本原 ,在二战后备受关注,对心理学、宗教学影响深远,楼宇烈先生谓其乃 一种贯穿东西古今、永葆青春与活力的学问 。国内目前尚少学者介绍和关注。 本书重点介绍了长青哲学的源流、宗旨、特质和意义,以长青哲学对宗教的解读为主线,以《长青哲学》一书为中心文本,探究长青哲学这一传统看待世界宗教的视角和解读宗教文献的方法,尝试在一个较大的坐标系里探讨佛教、道家、伊斯兰教苏菲派、印度吠檀多学派、基督教神秘主义等灵性思想,在长青哲学主题之下形成各宗教圣贤间的对话,并借此思索宇宙实相与生命意义
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 李约瑟问题 。荷兰著名科技史家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评价说,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 本书包含了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本人对 李约瑟问题 清晰的表述和回答。李约瑟借用化学反应中的 滴定 概念,对中西文明在社会和思想上的种种成分加以比较,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中世纪遥遥领先,西方却后来居上产生了现代科学。
本书是伪托狄奥尼修斯所著,作者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神学家,大约生活在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在书中,作者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神秘神学的道路,即与上帝神秘合一的道路。这一道路的基础就是上帝的爱。 《神秘神学》重要的是提出了否定神学,认为任何肯定性的谓词都不适用于表述上帝,我们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上帝是什么;我们只能用纯否定性的谓词去表述上帝,以确保上帝的纯洁性、超越性和无限性;上帝不仅是不可认识的、不可言说的,而且是超越于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我们只能在 无知的黑暗 中去体验上帝,在 神秘的无知 中与上帝结合。
本书在消除一些对斯宾诺莎哲学观点过分夸大的理解方面也起了明显的纠正作用。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对其 规定就是否定 的理解。众所周知,黑格尔对斯宾诺莎这一命题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 一个伟大的命题: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规定的东西就是有限的东西:对于任何东西,包括思想(与广延相对立)在内,都可以说,这是一个规定的东西,所以自身中包含着否定,它的本质是建立在否定上的。
《思想与自身存在》是当代德国重量级哲学家迪特 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基于作者在魏玛古典学基金会尼采学院的讲座而形成。全书分为两部分,即 呈示部 和 发展部 。第一部分提出主体性的基本思想,第二部分进一步推进这些基本思想。作者的这些讲座想要指出,我们如何从一种将在主体性进程中出现的诸思想吸收进来的思想出发,去开展哲学的诸多基本问题。它们也澄清了人们从主体性出发获得的视角,以展望伦理学的奠基、对自由的理解和主体间性理论等问题。最后,本书描画了主体性研究与形而上学的终极思想之间的关联。
本书细致入微地疏解了西塞罗的经典著作《论法律》,是研究古典自然法的力作。作者深入阐明,西塞罗的 自然 尤其关注人的自然,法律植根于自然,即基于灵魂的自然和明智者的理性。西塞罗兼取了希腊与罗马对法的理解:最好的法律既具有智慧的要素,又以政治和现实为依据,从而按人的自然本性做出恰当的分配,并激励人追求心智的完善。西塞罗看似倾向于廊下派,实则更接近柏拉图,根据第一原则或终极目的探究某物 是什么 。他的古典创制观体现了政治的节制,将最好的共和国视为节制的或混合的共和国。
《示教千则》共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韵文篇,后一部分为散文篇。在韵文篇中,商羯罗比较集中地讲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可以把这一部分看作是他所写成的哲学教科书。在韵文篇中,商羯罗以激烈的语句来对包括顺世论、佛教、数论等其他派别加以批判和排斥,可见他哲学的原则性是非常强。散文篇中,商羯罗采用的是温和的平易近人的师生对话的形式,以导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回答弟子的提问。
《柏拉图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是一部政治哲学典范之作,由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哲学导师迈克尔 贝雷斯福德 福斯特于1935年所作,是其代表作之一。 《柏拉图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主张 哲学思考就是哲学地研究哲学史 ,它围绕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柏拉图的《理想国》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严谨地考察了两部作品所代表的政治哲学的延续与差异,提供了一种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黑格尔甚至西方政治思想的思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柏拉图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认为政治哲学与形而上学不可分割,甚至古今政治哲学的差异就在于形而上学上的不同。这一洞见,赋予《柏拉图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一种宏观的思想史视角,对于今天的读者仍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全书分四章。 在章 案件与过错 中,阿甘本从历史语文学分析出发,揭示了这两个词模糊的词源,以及它们在概念层面的亲缘关系。他指出,这两个概念是法律建筑的前提,但构成法律领域的,是 罪 这一概念。由此,他过渡到卡尔 施密特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法学中 制裁 这一概念。 在第二章 crimen与karman 中,阿甘本考察了常与 案件 过错 联系在一起的拉丁语crimen和梵语karman的关系。后者即 业 ,在佛教中指的是行动背后的意愿。他认为, karman指的就是crimen,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以归责并产生后果的行动 。承认这一点,便可引向意愿概念的诞生。 在第三章 意愿的困局 中,阿甘本阐述了古代世界经由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世界的转变史,这也是意愿概念的诞生史。他指出,与佛教立场类似,柏拉图想要在 是 和 思索 之中寻找人的善,亚里士多德的
《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早期经典。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四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第一品主要论述了 心作用 和三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 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 ;第二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三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 八支行法 的前五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三品论述了 八支行法 中的后三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四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是钵颠阇利所作,其主要内容是对神通力的五种来源(生得、药草、咒文、苦行、三昧)和解脱状态等的论述。《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
本书是一部讲述语言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的入门书,更是思考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的启迪性书籍。全书从朴素的语言问题出发,精心梳理了从古至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的重要见解和哲学观点。各种思想在此交融碰撞,给读者一种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独特气息。 语言学家并不能解答所有的语言问题 语言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等论题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柏拉图、康德、乔姆斯基、弗雷格、萨丕尔、罗素、维特根斯坦 各位思想名家的主要观点和利弊在作者巧妙的穿针引线中竞相绽放,耐人寻味。而作译者的语言又是平实通俗的,即便没有语言学、哲学、逻辑学方面的背景知识,读起来也毫无障碍。对于书中用到的涉及日语词句用法的例句,译者贴心地加注说明,让这本书更加通俗易懂。本书既可以作为语言哲学这门课程的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是英国观念论代表作家安德鲁 塞斯撰写的一部系统的德国观念论史作品。在本书第一部分中,他详细地诠释了他眼中德国观念论的发展历程,重估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批判继承康德哲学传统时所展现出的思想价值。塞斯着重强调费希特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梳理了当时英国学界在引介德国古典哲学时所形成的成果。第二部分则评论了从康德到黑格尔在宗教哲学方面的问题意识转换。本书体现了英国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成熟把握,体现了当时英国学界对欧陆哲学传统的独特视角,也为整个英国观念论运动提供了一个足以关联前史的思想坐标。
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被誉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持续且广泛的影响。《皮尔士哲学引论》系国内一部全面探讨皮尔士哲学的著作,兼有引介和研究的性质。该书讨论了皮尔士哲学的思想来源,作为其哲学主体的宇宙论、现象学、规范科学、符号哲学等方面的立场,以及其哲学产生的影响,系统勾绘皮尔士哲学的思想地貌,从而为进入皮尔士哲学研究提供简明的引导。同时,该书也在宇宙论与科学的关系、皮尔士对康德、黑格尔的思想承袭与反叛、认识论的符号哲学重塑、真理论、实在论,以及皮尔士实用主义的重塑等论题上,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