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本册为上卷。包括:卷一 古代哲学,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三篇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卷二 天主教哲学,第一篇教父;第二篇经院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它不仅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直接由丹麦文原文进行翻译的克尔凯郭尔重要著作选集,而且还致力于成为引导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之作。文集中文版共10卷。 《畏惧与颤栗 恐惧的概念致死的疾病》是克尔凯郭尔文集第六卷。全书包括: 畏惧与颤栗 恐惧的概念 和 致死的疾病 三部著作。畏惧与颤栗 辩证的抒情诗,出版于1843年, 恐惧 的概念 一个简单的在心理学意义上定向的审思、考虑到关于传承之罪的教义上的问题,出版于1844年,致死的疾病 通向陶冶和觉醒的基督教的心理学阐述,出版于1849年。
《古希腊罗马哲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是对从米利都学派到晚期希腊哲学派别的哲学家的著作的辑录。每个哲学家之前,先有文献记载,然后是著作残篇或著作选录。这部著作作为哲学教学的原始文献,对中国的西方哲学教学和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从笛卡儿到康德的近代哲学、康德之后的欧洲大陆哲学、从密尔到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其作者皆为一流的哲学史家,以清晰精练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与哲学史作品常见叙事方式不同,本书着重严格而清晰的分析,对厌倦了教科书式的表述方式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有益的读物。无论是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会从中汲取到知识和灵感。
《非此即彼:一个生命的残片(全二册)》是克尔凯郭尔作为自由思想家的真正的起步之作,它具有典型的复调结构,拥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作者一反欧洲哲学从概念到概念、重注逻辑和推理的传统,摒弃了思辨哲学对于客观真理体系的追求,全书甚至没有真正的“作者”、没有终结论,他创造性地通过提供“审美的”(上卷)和“伦理的”(下卷)两种不同生活样态的代言人的方式,让他们各自出场对其各自的生活样态进行描绘和展现。
胡塞尔的研究致力于将现象学系统地扩展为一种普全的意识分析学。从1905年关于直观现象学的哥廷根讲座的更为宽泛之联系中,产生出了1928年才发表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如果《逻辑研究》因其论题而主要将目光朝向自发主动性的意向成就上,那么在这些 讲座 中所揭示的则是纯粹被动发生的意向成就,在这些成就中,流动中的意识生活在一种隐蔽的连续综合中,按照一种严格的本质规律性,作为在时间上存在的体验流而自为地构造起自身。在这里开启了对意向性本质以及对其构建意向蕴涵的诸方式的全新洞察。
本书是《克尔凯郭尔文集》的第七卷。全书论述了基督教的爱为研究对象,对基督教的 爱的隐秘生活以及它在它的果实之上的可辨性 、我们的 去爱我们所见到的人们 的义务、爱是律法之圆满、爱是良心的事情、我们的 去驻留在相互所亏欠的爱之债务中 的义务等。本书写作体现了作者作为基督教神学信仰者对基督教的批判。,也体现了基督教学者对基督教的反思精神。
本书汇集了鲁道夫 贝耐特(Rudolf Bernet)教授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十二篇论文,其中有两篇未刊稿。鲁道夫 贝耐特教授长期任教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系,是鲁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前任馆长,德国现象学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蜚声世界的著名现象学哲学家。他的著作被视为当今国际学界胡塞尔哲学诠释和研究的标准性和标志性理论成果。 本书所选贝耐特教授的十二篇文章,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理论和核心概念为轴心,既反映了贝耐特教授在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以及整个现象学哲学论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又展示了现象学理论研究在当代哲学探索中的理论现实性、活跃性和开放性。以介绍胡塞尔现象学的总貌和贝内特教授的研究心得为开篇,分别就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理论、意义现象问题、真理问题、有限与无限问题、时间现象学、想象问题、肉身问题、主客观
本书立足于哈贝马斯关于社会共同体的思想研究,围绕其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与共同体的建构展开具体论述,深入剖析现代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同时还尝试将哈贝马斯关于社会共同体的思想研究与理性的哲学范式转换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语境中来,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借鉴。
在本书中作者曾试图以他所能达到的*广阔的眼界来研究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人们和世界接触的时间短暂,观察事物又不免带有个人偏见和局限性,那以人们又是怎样得以获知他们的全部知识的?相信我们的知识这种信念有一部分是幻觉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除了依靠感官之外,还必须知道些什么?我在以前写的一些书中谈过这个问题的某些部分,所以我只好在较大的文章结构中重复我在别处已经考察过的某些问题的讨论。但是我已经在不妨碍我的主题的条件下,对这类重复做了*的压缩。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者(马堡学派)保罗 纳托尔普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基于德国观念论立场,尤其基于马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立场,对柏拉图的理念学说进行了重新理解和解读,并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 理念 的理解。本书是柏拉图思想研究和诠释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海德格尔在1925年就指出: 该书已经决定性地规定了*近二十年的柏拉图研究 。 全书除了两版前言之外,正文一共12章,外加一个 反批评附录 和对12章内容的补充说明。
本卷收录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伦理学》一书是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这本书中。他写这部著作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从1662年写起,到1675年才完成。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论神、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论人的奴役和情感的力量、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
京都学派是一个以京都大学为中心、试图将欧陆哲学的话语结构与佛教精神实质相互结合的哲学流派。其核心人物为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一方面,作为日本现代哲学的代表,京都学派以其迥异于西方哲学的 绝对无 的思想立场,为世界哲学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京都学派的一些成员的学术旺盛期,正值日本迈向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而他们在战前与二战期间发表的拥战言论,在当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战后更引发漫长的争议。如何理解和看待京都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京都学派核心成员的哲学思想,并通过跨文化比较,将他们的理论放入世界哲学的广阔背景中,由此展示出日本哲学的特色。在此意义上,本书可视为一部 20世纪日本哲学导读 。与此同时,本书对京都学派不同成员的不同哲学观点与政治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利科后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其在1968年学生运动后 自我放逐 30年的思想的结晶。在此书中,利科关注于个人同一性的问题。在他看来,个人的同一性既不是笛卡尔的 我思 ,也不是尼采的 对自我的瓦解 ,而是 自身与他者的交织 。利科在此书中,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个人的同一性:描述、叙述与规范,即,谁在说话和行动?谁再叙述故事?谁负责任?对于利科来说,这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因为,人的生存与罪恶感这类问题都可以归为 人是什么? 的问题,也即 个人同一性 的问题。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 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 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 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 。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本卷收录了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 《神学政治论》与17世纪的神学家们援引各种 奇迹 以证明《》的神圣性相对立,作者在历史上次提出:研究《》只能以《》本身为根据,既探讨圣书各卷的作者是谁,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写的,以及为何而作等等。本书是历史上个用这种方法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的著作。
对于学生和哲学家来说,肖恩?加拉格尔的这本新的导论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对现象学领域和当代哲学争论状态的一个出色而简洁的概观,而且通过考察现象学对其所应用的那些学科的效用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崭新方式。加拉格尔回顾了经典现象学的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帝、萨特等人)所提出的那些核心洞见,以创新的方式更新了其中的一些洞见,并且表明,他们是如何与哲学和心理学中正在进行的争论直接关联在一起的。对现象学方法以及意向性、时间性、具身、行动、自我和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各种解释都被整合进了一个融贯的当代陈述中,这表明了,为什么现象学仍然是一种活跃的、有生命的哲学进路。
陈康对希腊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具有国际声誉。本书是陈康先生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文集,可以说代表了汉语希腊哲学研究的水平,由作者的学生、著名希腊哲学研究家王太庆、汪子嵩编集。
《形而上学》的作者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前322)。作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著述丰富,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形而上学》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以往哲学的批判性考察,探究了针对高、普遍的原则为对象而能到达的高知识,因此也称之为 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因此也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经典文本。
斯宾诺莎文集靠前卷收录了其两部著作,分别为《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和《知性改进论》。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靠前卷为 论上帝 ,第二卷为 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 ,附录一为 论实体、自然、上帝 ,附录二为 论人的心灵。靠前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八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很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知性改进论》是斯宾诺莎关于方和认识论的著作,共分五个部分:论哲学的目的、论知识的种类、论知性、论想象、论界说。本书可以当作斯宾诺莎的中心著作《伦理学》的导言来看。《知性改进论》作为方来看,是斯宾诺莎在这一段期间认真学习和研
奥义书是古印度一类哲学文献的总称,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虽然奥义书由吠陀发展而来,因而经常被理解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经典,但奥义书并不都是由婆罗门阶层写的,也不都接近反映婆罗门教的观点。现在已知的奥义书约有200多种,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本书所译的是学界公认的13种原始奥义书,它们是印度唯心论哲学思想和唯物论哲学思想的总源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