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次汇集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对全书有所修订,并撰写了 新版前言 ,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本书新版还特地收入作者在写完二考之后的感想,即演讲稿《绝地天通》。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本书是鲍鹏山教授对中国传统经典《道德经》的导读之作。鲍鹏山教授以通行的王弼本为底本,参校帛书甲乙本、郭店竹简本、河上公本等诸种本子,尽可能地保留和还原流传千年的《道德经》的文本形态。各章由原文、今译、注释、导读、链接和成语六个部分构成,严谨地选择、恰当地申说各家解说,有时也呈列数家相异之说,分别指其可取之处。全书旨趣分明,将老子的玄理阐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用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同时又不致把玄理浅薄化,保持了《道德经》的玄理高度。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的合集,内容丰富玄奥,思想博大精深。《庄子说什么》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韩鹏杰对《庄子》一书的独到解读,带我们走近庄子其人其文。韩鹏杰从"内篇""外篇"与"杂篇"中挑选出15篇反映庄子思想精华的代表文章,用"原文 注释 评析"的形式,逐字逐句地为读者们精讲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证和精准的评析,向读者们介绍了庄子思想的精粹,给予读者哲学高度的人生启示。
南华真经副墨,明陆西星着。陆西星为道家一代学养兼深之宗师,以其精修内外丹法,融通儒释道三家要旨,造诣高超,深契道妙,故于南华经之义蕴,剖析详明,多发前人所未发,于世人理解庄学及道家大有裨益,且于今时亦有振聋发聩之意义。太初散人孙大绶谓: 惟是注释一出,。台湾道学大家萧天石先生谓:盖陆子为东派之开祖,彻道德之本源,因阴阳之大顺,悟天地之枢机,人丹家之神室,又获深窥二氏之上了义,自证真如,故其注斯经也,得能补偏救弊,去芜存真,发先贤之所未发,而匡历代解家之所未逮也。
为什么历代王朝总是更迭不断?为何权力过度干预总与民生疾苦相伴? 本书以政治学的视角破译《老子》密码,澄清了人们对道家 消极避世 的误解,还原老子作为政治思想家的本色,揭示《老子》的核心并非隐逸哲学,而是一套完整的 权力尚简 治国纲领。通过对比儒家仁政、法家刑政,作者提出道家 简政 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第三种可能 一种至今仍被低估的东方治理智慧。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用权力政治学来解读《老子》,以此诠释老子的道如何落实于人生和政治之域。下篇逐章对《老子》文本进行详尽注释和导读,侧重思想义理的阐释,从而帮助读者把握老子思想的一贯性和整体性。
道义现实主义是由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把关注点放在决策者层面,以大国的 领导 (包括国际领导、政治领导、领导力等)为核心变量解释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秩序的变化,挑战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物质力量的过度强调。 该理论最早形成于201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古代中国思想与当代中国力量》),后在2015年出版的《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中得到全面阐述。2019年,阎学通综合此前十余年的研究,在其英文著作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大国领导力》,2020年出版中文版)中进一步对道义现实主义进行了理论化阐释,并将该理论应用于预测其后十年中国崛起和美国相对衰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本书针对《大国领导力》出版后中外国
本书以 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为题,勾勒阳明学内部现代性精神的展开脉络,阐发阳明学作为一种 精神动力 为中国 现代化 进程所提供的独特资源,并揭示阳明学对于克服现代性之隐忧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 作者立足于阳明学的原始文本,对王阳明的亲民说、 四民异业而同道 论、 天下一家 论等富有现代意义的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思想史考察,在此基础上深度阐释阳明学义理内部的 现代性 与 超现代性 思想因子,最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王阳明。
本书是18世纪德国哲学的代表著作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全书以条例、定律的形式结构而成,总共1000条,完整地涵盖了从形上学、认识论、宇宙论、 心理学 到自然神学的各哲学领域。环环相扣,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定律出发,层层上升,推至各领域,其严谨、条理、质实、有力的特质充分体现了德国哲学的特点。作者鲍姆加通曾为本书做过三次修订,在第四版中,特别为每个条目中的拉丁文关键术语增加了德语注解。这些术语注解为我们了解德国古典哲学自身语言形成的过程提供了一份极其难得的资料。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特色在于邀请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夏晓虹教授,根据诸多版本汇校、考订成一部精良版本,并为之撰写年表与评述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儒家 四书 ,是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和信仰世界的总阐述。其中,《大学》申 大人之学 ,讲修齐治平,是人格之学、成人成事之学;《中庸》重 君子之道 ,讲君子时中,是心性之学、道德人性之学。《大学》言人格之大,《中庸》言人性之中。这两方面都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主体性不可或缺、不可戕残的基本内涵。本书作者鲍鹏山,力辨版本,阐译今文,条列注释,穷究原义,领读者深读二书、精读二书、品读二书,再焕古典光彩,重申圣言深义。
孔子圣言,首在《论语》。尊王政而黜霸道,崇礼乐而厌刑罚,亲君子而蔑小人,孔圣懿行嘉言,多经《论语》而传。今天的中国人,未读过《论语》者,已在少数;而未读懂《论语》者,则在多数。《论语》是易解的, 学而时习 为政以德 ,稚子亦朗朗上口;它却又是精深的,诸子 问仁 ,孔子答以七说, 仁 之一字难辨。本书作者鲍鹏山,详说诸家,参酌字句,阐明版本,发挥义理,以今译、注释、导读、成语等,导读《论语》,链接古今,使圣贤之哲慧渐明,儒家之光耀大盛。
《中国字 中国人》以汉字为切入点,透过汉字蕴含的中华文明的价值导向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通俗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本书按照中国人立身处世、美德建设的不同层面,精选107个汉字,分成修身自律、孝老爱亲、利他成人、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六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每个汉字用一篇2000字左右的国学小散文,阐述汉字字形、内涵演变及其价值理念,让读者了解汉字既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承载着人类共同价值。 朗朗上口的 百字歌 是本书的一大创新: ,修身自律(关注个人修养):人情性 志气命 仁智勇 廉谦静 习礼乐 贤而圣 第二,孝老爱亲(关注家庭幸福):孝悌友 老少敬 爱养亲 敦慕尊 谏戒让 家顺昌 第三,利他成人(关注社会道德与规范):宽惠恕 德义忠
本书对《庄子》一书进行了系统的哲学解释,作者的写作动机源于1997年阅读《庄子》时的惊异:早期维特根斯坦和庄子哲学竟然有许多深刻的相似之处。作者的所有基于对《庄子》的相关文本所进行的全面、系统、严谨的注解和分析。作者认为《庄子》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生如何具有意义和社会如何达至大治。
《魏晋玄学论稿》是汤用彤有关魏晋玄学的主要著述。除去《魏晋玄学论稿》,还收有《魏晋玄学讲课提纲》和《魏晋玄学听课笔记》,这些著述多产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生活颠沛流离,原计划中的《魏晋玄学》专著终未能成书。 对 魏晋玄学 的现代研究,汤用彤是开创者。他首先提出以 自然名教 之争、 言意之辩 、 有无、本末之辩 来概括魏晋时期的主要思想论争。由此出发,历史地考察各派思想的演变,从而揭示出发展的主线。这是他对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贡献。 但是这些陆续刊发的论文和讲课提纲、听课笔记,可以清楚看出他的魏晋玄学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体系框架,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为后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
原儒 指的是自尧舜以下直至孔子的圣贤及其儒思。儒门虽自孔始,儒思却其来有自,还原儒学以孔子的面貌问世之前的原初形态,把握儒学在前孔子时代的起源与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中国文化价值的蜕变逻辑。 本书从神话传说、经籍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取得线索,追溯 原儒 的谱系与事件,展现 原儒 如何在巫教、夏、商时期氤氲成形,在两周成就以文王、周公、孔子为代表的经学人文新时代的过程。
《墨子》共十五卷七十一篇,内容包括修身、尚贤、节用、兼爱、非攻、非乐、攻城、守备等,是研究先秦墨家学派及其创始人墨翟思想学说的重要著作。本书是晚清著名学者孙诒让 覃思十年,精心结撰 (吴毓江语)之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古籍整理专家孙启治先生对其做了精心整理,校勘文字讹误,断以新式标点,非常方便读者使用。本书除了包含《墨子》七十一篇正文外,还有多篇附录,包括传记、序跋、考证、佚文及《墨子后语》等,为读者进一步研读提供了宝贵资料。
《近思录》十四卷,凡六百二十二条,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此书成于淳熙二年(1175)。朱熹序云: 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 《近思录》按照分类专题选编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人的论述,体现了他们的理学思想体系。 近思 一词出自《论语?子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朱熹自己说: 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 《近思录》为后人研究理学和儒家思想提供了一部较好的入门读物。本书对《近思录》全部正文作了注释和翻译,力求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这部经典。
自清代朴学大兴以来,赖于文献学、版本学和训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商君书》的文本基本得到勘定,有关各篇的作者、形成时间,在没有更新材料的情况下,也是信者自信,疑者自疑,而可进一步阐释发挥者,惟其义理内涵。 世人多将秦国的制度政策等同于商鞅的思想,其实不然。事实上,商鞅变法,只是他的部分思想主张因时因地、具有 权宜 属性的实践性表达。之后秦国更是立足于政治需求,择其可用者用之,以为实现霸政的手段,与商君的本旨渐行渐远。是故,回到《商君书》认识商鞅的思想,既要参考商君的政治实践,也要把握到现实与思想之间的差异。 为全面准确理解《商君书》,本书对其进行了导读、注释和评注,尤其着重于评注,条分缕析,博稽古今,融会贯通,期为经典。
《管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为春秋时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全书共二十四卷,八十六篇,其中有十一篇已经亡佚。 此书内容庞大,体系整饬,内容涵盖了政治、法令、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反映了管仲的治国思想,是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的重要文献。书中特色的是关于经济的理论,其中有关于盐铁、农业以及战时经济政策等的专门论述。春秋时期,齐桓公正是依靠着管仲的治国思想实现了一方霸业,管仲的治国思想从而受到重视,其思想至今依然很有借鉴意义。 黎翔凤先生是黄侃的弟子,他所撰的《管子校注》是目前的《管子》注解中比较好的版本。黎翔凤先生以宋杨忱本为底本,参考郭沫若《管子集校》,汇集历史上注解《管子》的各家学说,又条分缕析,辨其得失,颇为精到。又用其中方法为《管子
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南怀瑾选集(第4卷)(典藏版)(套装全12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权威*全备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分类论,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在纸面所显现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约之深邃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