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 阅藏知津 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较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较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
《基督教要义(共3册)》以简明易懂的方式,系统地阐明了基督教神学的要义。全书共四卷。卷是论述人如何认识作为创造主的上帝;第二卷探讨人如何认识作为救赎主的上帝;第三卷讨论领受基督救恩的方式及其益处;第四卷阐述教会的性质、治理和圣礼。 《基督教要义(共3册)》构思恢宏、论述清晰,其内容涵盖基督教神学几乎所有的领域,堪称基督教神学的经典陈述,亦是基督徒敬虔生活的实用指南。这部巨著跻身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列,是基督教经典中的经典。它不仅影响了近四百多年的基督教会,而且在很多方面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形态。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 阅藏知津 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
本书《识体与识变 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充分利用梵巴汉藏各类佛教原典文献,并借鉴现当代海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兼及日韩佛教的宏阔背景下,具体而微地梳理了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意识与学理开展;通过唯识古今学的比较研究,确立了玄奘唯识学的理论定位与基本特色;在综合窥基和圆测等诸家不同学说的基础上,展现了玄奘唯识学的全体学理规模。以唯识学理为线索,本书进而分析了大乘佛教三系的异同所在。作为一项以哲学为底色的佛学研究,本书还就时间、认识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探讨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可能。本书是作者学习、研究佛教哲学三十年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体现了作者 文献史应当成为问题史 的研究旨趣。
基督教是世界上*大的宗教之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不仅描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组织和灵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变政治和人类社会。 本书作者行文的足迹遍及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3世纪的印度、7世纪的大马士革以及20世纪的旧金山、韩国。他是 游历 最广的基督教历史学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地域感与他所传达的思想力量一样引人注目。他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介绍了基督教历史的发展。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基督教全球史。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代表作之一。 它遵循龙树、无著两大论师的所开辟的车轨,结合中观学派的空性见解与瑜伽行派的修行次第,将三藏十二部经义归纳为 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 三主要道,并以 三士道 的次第由浅入深地引导行者渐次修习,求证果位。对于钻研大论的学者而言,《广论》更被视为将大论学习转化为实修的蓝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广论》问世以来,不仅格鲁派学人研修不辍,而且也受到了其余各教派的广泛重视。历来有诸多大德为之作注、作释、作讲义、作提要,共计不下二百余种。其中四种重要的注疏,被后人合为一编,分上下二函,即所谓《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四家分别是:家为跋梭化身拉旺曲吉坚参的墨注,第二家为达陇扎巴道次黄注,第三家为遍知嘉木样协巴世阿旺尊哲
本套书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金刚经、 心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13部佛经,结集,外包装一函套,整体推出,以追求整体性效应。
《生活禅纲要》是以当代禅门巨匠、生活禅创导者、人间佛教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 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理念体系为指导思想,以禅宗的圆顿见地与信念为核心,契理契机地将生活与修行、出世与入世、宗门与教下、自利与利他融摄为一体,承继了中国汉传佛教的 以禅为心,以律为行,以净为归 的历史格局。 全书追本溯源,以通俗流畅的现代语言,对生活禅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切明了的论述,可谓对整个汉传佛学精华的总持及现代阐释,是一部全面系统的生活禅教材。
《不空全集》以 有闻必录 为原则,汇编了唐代密宗大师、著名佛经翻译家不空(705 774)以及托名不空的全部译经、撰述,以《中华大藏经》(依据《赵城金藏》广胜寺本和《高丽藏》再刻本影印)为底本,所缺经目依《大正藏》、《卍续藏》及敦煌写本、房山石经等补齐,参照各本大藏经校勘记订正文字,并对全文加以标点,为不空著述的first完整点校整理本。书后附录有不空传记、年谱等重要文献。
《生活禅纲要》是以当代禅门巨匠、生活禅创导者、人间佛教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 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理念体系为指导思想,以禅宗的圆顿见地与信念为核心,契理契机地将生活与修行、出世与入世、宗门与教下、自利与利他融摄为一体,承继了中国汉传佛教的 以禅为心,以律为行,以净为归 的历史格局。 全书追本溯源,以通俗流畅的现代语言,对生活禅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切明了的论述,可谓对整个汉传佛学精华的总持及现代阐释,是一部全面系统的生活禅教材。该书初版于2023年10月甫一出版,即得到读者关注,销量过万。同时,作者通读全书时发现一些可提升改进的内容,也收到读者对图书内容和文字的意见建议。此次修订,是编委会针对初版存在的部分文字校对、义理表述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读者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后的版本。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正文一百零六卷,正文之前有庄子小传和刘震孙序、文及翁序、汤汉序、无名氏序、 陈碧虚解义卷末载览过庄子注 、 今所纂诸家注义姓名 ,正文之后有褚伯秀后序。全书汇集了郭象、王旦、吕惠卿、林疑独、陈祥道、陈景元、王雱、刘概、吴俦、赵以夫、林希逸、李士表、范应元十三家的《庄子》注,中间还多次引用了陆德明、成玄英、文如海、张潜夫有关《庄子》的音义与注疏。除了纂集各家注疏之外,褚伯秀在纂集诸人说法之后,都要 断以己意 ,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称为 管见 ;从 管见 中的有关说法来看,褚伯秀的庄子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诸如魏晋玄学、唐宋儒道佛等文化思潮的影响。此次整理,以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本等其他各本,予以点校。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后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力,南傳至斯里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丰)。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谓: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见一斑。 汉译《杂阿含经》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里蘭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古老的佛經。 惜此珍本自來中国,即以 小乘经 蒙塵,流轉千年,次第颠倒、经卷殘失、誤寫误补、面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杂阿含经校释》即在此
道教服饰制度,肇始于南朝刘宋,源出世俗礼制,结合宗教需要,定立服制仪轨。于外,旨在分别箓位高低、修行次第、宗法门派、信仰归属;于内,象征道化万物的宗教理想、与道合真的信仰追求、抱元守一的形神混融、归根复命的修炼法门。 本书在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宗教学、历史学、服装学以及美术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研究方法,从服饰分类入手,考察道教首服、身衣、足衣的多样形态。作者对道教服饰各个历史阶段的形制演变进行源流和文化特征的考证,借此明了蕴含其中的世俗因素和宗教思想;将服饰中的形制、纹样、服色等要素看作 符号 系统,对其所表达的象征思想进行研究,以此探索道教外在形象与其信仰传承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宋高僧傅释道世傅颇为推重,谓此书(搴文圃之菁 ,嗅大羲之蘑萄,以类编录,总一百篇。学人检括,提纲举领。十稔毕轴,行于天下。 此书成于唐总章元年(六六八),初着录于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至宋入藏。宋、元、明、清诸藏皆为百卷,唯嘉舆藏改为百二十卷。四库着录及四部丛刊影印皆据嘉舆藏本。以舆古本卷数不合,卷次错乱,简叶相连,章段崩离,检索为难。至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回复为百卷。 常熟蒋氏名因培,号燕园主人。原任山东齐河县知县,道光辛巳(一八二一),以事遣戊,其妾董姝发意刻此。刊正讹误,复百卷之旧。事详重刊法苑珠林序及重刊后记。今校注即以此刻本为底本。 此书为类书体。引文注有出典,探明出于某经、某谕或某害。其耳闻目擎、无记载可述者,亦叙明依
本书从《汉书 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出发,依据李零对出土道家文献的分类,对目前为止已刊布的简帛道家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北大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等。具体来说,把简帛道家文献分为阴谋类、道论、黄帝书、先秦道经四大类。以历史研究为本位,考察这四大类文献的文本流传、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内容、学派性质等,进而研究它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地理学传播。本书致力于对仍待讨论的出土道家简帛文献加以探索,对于相关研究已经成熟的文献并不赘述。在叙述结构方面,一般先对具体文献做校释,进行文本整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学科方法,对简帛道家文献作整体性研究。同时, 跳出诸子看诸子 ,对道家的知识背景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东南亚等地,赤是象征神圣王权的男性神邸;然而在中国、 他 却成了 她 ,成为循声救苦 慈悲女神 ,并拥有截然不同的历史与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信仰。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结合文化、艺术、社会、历史等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探讨观音经历此戏剧性演变的原因与过程。除了佛经之外,《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将感应录、朝圣故事、寺志与山志、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以及反映观音形象的艺术造型等全面纳入讨论范围,是深入研究观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佛教和道教鼎足而立,是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佛教本是从印度传来的外来宗教,然而它在中国这块辽阔丰饶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土上传播,经过漫长岁月,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密切结合,演变成中国的民族的主要的宗教。隋唐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结束,此后进入中国佛教的持续发展时期。在这些佛教宗派中,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在它们的蕴涵深刻哲学思辨内容的教义理论中,有说色空、色心和体用相即的宇宙存在论,有论善恶、净染的心性论,有讲出世不离世间的修行解脱论,有用以沟通色空、色心和体用的 不二 的方法论 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在哲学思想领域都
《密释纳》共分6部,第1部 种子 为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犹太教贤哲们对农产品的宗教捐税缴纳问题的律法讨论,包括田角捐、举祭、两种什一税、初熟贡等。它还探讨了与农业相关的其他律法问题,包括生产中的禁混种问题、七年休耕问题、果树的三年未净问题等。此外,《祝祷》卷讨论了与日常祷告相关的律法问题,是书中与农业无关的卷帙,也是到《塔木德》时代仍然有现实意义的卷帙,因此也是在《巴比伦塔木德》中有《革玛拉》诠释的卷帙。第2部 节期 记录了《密释纳》犹太教贤哲们对几乎所有犹太教主要节期,包括安息日、逾越节、岁首、赎罪日等的讨论,主要内容是有关节期活动的律法规则。由于犹太教 时间的宗教 的特性,因此该部在拉比犹太教经典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道藏说略(增订版)》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 三洞四辅 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看不见的唐卡》一书对多幅西藏唐卡艺术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西藏唐卡艺术的画派、唐卡中出现的尊神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宗教涵义阐释的淋漓尽致,对每一幅唐卡作品作了细致的解释和分析,对读者了解唐卡、了解唐卡艺术有巨大的帮助。同时,该书为中英文对照版本,方便外国读者了解西藏的唐卡艺术,从而加深外国友人对中国西藏的了解、对西藏唐卡艺术的理解。
《禅者的初心》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很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禅者的初心2》 铃木俊隆禅师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 初心 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 艾思比 布朗从他的演讲中编辑
《明永乐内府刻本金刚经集注(套装共2册)》是佛经中流行*广的一部,也是禅宗藉以弘扬的主要经典。禅宗自梁代南天竺菩提达磨在嵩山少林寺开创,始奉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为印证,传法慧可、僧璨,至隋唐之交 四祖道信参以般若法门,已稍变其体。继而五祖弘忍聚徒授课,径以《明永乐内府刻本金刚经集注(套装共2册)》为主,常劝僧俗持诵。唐咸亨年,慧能(公元六三八--七一三年)因鬻柴弃学,不识一字,由闻诵《明永乐内府刻本金刚经集注(套装共2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感悟,远投弘忍门下,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揭心性,见地超羣,得弘忍赏识,传授法衣,后遂焉禅宗「六祖」。慧能更推重《明永乐内府刻本金刚经集注(套装共2册)》,提倡顿悟,不专坐禅,顺应了当时特定条
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