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 》是 道教丹 派的 ,其整体篇幅不大,内容以修炼内丹为要 ,引申为传统的养生术理论。本书作者对原著进行了通解, 有名词给予标注解释,附加全文的白话翻译,并对原传本的讹误进行了订正。
湛若水先生在有两千余年传承的梅花门中修炼了三十余年,在思索师门心法中所蕴含的道理的同时,也在找寻气功与现代科学的相通之处。本书即以道家炼气公式为纲目阐述气功原理,在气的种类、炼化、功用及修炼方法等方面
湛若水先生在有两千余年传承的梅花门中修炼了三十余年,在思索师门心法中所蕴含的道理的同时,也在找寻气功与现代科学的相通之处。本书即以道家炼气公式为纲目阐述气功原理,在气的种类、炼化、功用及修炼方法等方面,试图为道家真气建立初步的架构,并描绘出"人体能量学"的蓝图。书中从基础的入手功法谈起,着重阐述了炼气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功法原理,从而能正确地运用养生术。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本书针对《道德经》的核心灵魂——第一章,采取讲座的形式,逐字拆解,针对“常道”“非常道”“可道”“不可道”“常名”“非常名”,“可名”“不可名”乃至于“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常有”“常无”全面解读,解答了什么是道,纠正了一些在“道”“名”“有”“无”研究上的曲解,还有如何在行、处、坐、卧的日常中如何运用“道”和“禅”,解决学道和生活上的困扰,从而真正达到安心。
《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是道家修炼养生的宝典,也是 仙人吕洞宾 之道的秘笈。 内丹修炼的一部奇书,不仅阐述了金丹道养生的原理,而且还介绍了金丹道养生的方法。“太乙”是至高无上的称谓,即指“太乙真炁”。古人云“太乙含真,天一生水”,人得一则生,失一则死;人无炁则死,鱼离水则亡。“金华”就是“金花”“金光”——金花之中隐藏着光,这个光就是先天太乙真炁,是修炼金丹大道达到的 境界的验证、“宗旨”这里指修炼的主要目的和根本原则。
《伍柳天仙法脉修持指要》一书收编了作者静虚子多年研究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医古文献的各种著述多篇,包括对《道德经讲义》《伍柳仙宗》《黄帝内经》《古书隐楼藏书》《悟真篇》《黄元吉玄关 学》等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是当代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古代科技史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以己身甚深真修实证,和他的弟子们将广泛搜集到的各家文献,进行了数年的精研、分析和订正,几易其稿,成此著述,对 丹道旁门正宗给予正理正法,并对南怀瑾、陈撄宁大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异见,对于后学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本书说理浅近,指点显明,易于阅读。
本书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最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简介 李谨伯,生于一九二○年。银行世家出身,西南联大毕业,年轻时参加革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屡屡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曾于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天津市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机械工业部等部门任职。因早年忘我工作,李老于二十七岁时身惠重病,幸获民问奇人用传统医术一导引布气法一救治得愈,从此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后四处参访明师,屡有奇遇。李老至诚学习,精心实践,得以精通道家丹道养生绝学,对佛教、密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规律和奥秘,两千五百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中国文化和自然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用它为学、修身、齐家、治国,现代人用它解释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处世,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本书作者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副总裁、教学名师,研读《道德经》三十余年。本书是作者花了近十年时间,在新东方管培生内部指导讲义基础上写成。他在书中不仅将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做了打通,还运用西方社会经济学进行解读, 融入了自身十几年系统运用《道德经》管理企业的经验。 全书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作者除了对《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进行翻译释疑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有名的思想家、道家学者、养生家。陈抟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品质,他创绘了“太极
当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中华儿女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发扬道教教义的积极因素,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裨益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是道教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亦是道教界的使命和责任。李瑞环同志在与中国道协第六届领导班子成员座谈时指出:“我国宗教文化中有许多的东西迄今仍有进步的意义,特别是一些主张、格言、规定,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关思想和作法并不矛盾,希望宗教界的朋友们能够对此加以挖掘,进行整理,以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道教史》是这一时期中的突出成果,其突出之处,主要在于它是部道教的专史。……许地山先生因而也便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
本书从东汉末年道教代天师张道陵创教写起,止于民国时第六十三代夭师张恩溥,纵贯道教历史一千八百余年。从道教张天师家族六十多代的兴衰,不仅引出整个中国道教发展的历史,还详细介绍了道教的经典教义、各宗各派,以及修炼方术、斋醮仪规等。更重要的是,作者从皇权与道教传承的内在紧张这个独特视角,为读者展现了道教近两千年来不断边缘化的发展历程。全书文笔生动,思路清晰,一扫以往道教史著的晦涩难懂,堪称许地山、傅勤家以来的次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