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由世界伊斯兰教和中国伊斯兰教两大部分条目组成。其基本内容包括: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基本信仰、经训典籍、教义学说及社会思潮、教法制度和礼仪、派别与社团组织、中外人物、历史事项、圣地寺院和古迹、各国伊斯兰教及传播地区、文化教育、主要穆斯林民族、常用术语等部分。在伊斯兰文化方面,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哲学、伦理、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文字、书法及各门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思想、文化史为主线,贯穿于各类条目中。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的”、“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未变?还是起了变化?起了怎样的变化?变到什么程度?今天是否到了有以明断的时候? 西学中的夜行,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夜行到头了……我们必须真正回到中国文化类型的源头处,即“儒法表里,道一贯之”的“道”,即“道法自然、出神入化”的“道”,才可能有真切的言辞。本书整个都是为它准备着的。
密宗三经是密宗之根本经典。《大日经》宣传密宗的基本教义、仪轨和修法、供养的方式及方法。《金刚顶经》宣传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为受用身,从而主张“五佛显五智”说;一般以《大日经》主胎藏界,《金刚顶经》主金刚界,两部为二。《苏悉地经》以“苏悉地法”二部不二为旨趣之最深秘法。密宗综合此三部经,称为“密宗三经”。
本书是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大家为一般读者撰写的易读之作。 正如秦汉赫赫的战功、强大的制度、宏伟壮观的陵墓遗存吸引了普通人的好奇一样,秦汉的政治、制度、军事也持续吸引着学界的关注。 然而,关于两汉时期的宗教和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正是本书要探讨的。 作者在本书中细腻地描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宇宙运行的好奇、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对仙境的渴望、对来生的重视、对迷信和巫占的依赖与批评。围绕着这些主题,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神祗、理性等几个主要的取向。 虽然作者对整个汉代精神世界的描述并没有面面俱到,但提纲挈领的结构依然令人印象清晰而深刻。
汉语思想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经学传统中的注疏、经义、语录,子学传统中的论著体,文章学传统中的论、议等说理议论文体,都是重要的思想文体。这文体传统各有其形成渊源、形式特点,彼此交融互涉,共同建构了汉语思想的传统表达方式。 近代以来,汉语思想的表达传统,面对外来冲击,发生巨大转变,西学思想表达的论著体式,进入中国,并逐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严复、胡适、梁启超等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并指出,这并不是一个由论著体简单取代注疏体的过程,而是西学论著体式与汉语思想文体传统发生了复杂的冲突与交融。今日所谓“汉话胡说”之“胡说”的独特面貌,与这个交融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到20世纪以后,思想史上的“怎样说”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思想的内容与其独特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关于研究《逻辑哲学论》的专著。
本书的书名——《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似乎已经为我们提示了本书的论题位置: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差异,就是信仰与政治哲学的差异——换言之,沃格林一生中的主要著述看起来是在搞政治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哲学表白。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通信,第二部分由两人的各两篇论文构成,第三部分是两人在美国的后学们对两人分歧的思考。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二部分的四篇论文的编排是这样的:沃格林的两篇文章被编排在施特劳斯两篇文章的中间,好像处于受到夹击的位置。仅从文章标题来看,施特劳斯的两篇文章就像是对沃格林的两个论题的尖锐挑战——或者说,开始是提醒……然后是批判。
本书主要论述了马祖的生平、马祖的禅法思想、禅法传导方式以及禅宗内部各宗派的兴衰状况及原因分析。其中马祖的禅法思想和禅法传导方式是本书的重点部分,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和传法方式既体现出对前人思想继承的同质性,更体现出对前人禅法变革的异质性。马祖在禅学思想和传法方式上的一些革新,使得禅语行事的功能更加突显。而这些变革,成为禅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转变,可以用传统的如来禅与祖师禅及西方禅学研究领域的早期禅与古典禅这两对范畴来概括之,也即马祖禅法思想体现出如来禅向祖师禅、早期禅向古典禅的变革。本书在详尽占有材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祖禅学思想和传法方式从新的视角进行了诠释,了解各禅学命题及传法方式的来源、确切含义及马祖的创新之处,勾画出马祖禅学思想的特色,并进而确定其
《帛书(易传)研究》一书是王化平博士抽取其学位论文中的一部分,加以扩充而成。该书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取舍,为读者呈现了帛书《易传》研究的整体面貌。书中行文朴实、流畅,将有关材料融会贯通,坚持用材料说话的原则,不标新立异,不哗众取宠。传统学术中,易学号为难治,希望该书作者能将这种学风坚持下去,作出更好的成绩!
自佛教东渐,净土宗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作为净土代表经典的《阿弥陀经》因其通篇优美流畅、琅琅上口而被广而传诵;经书中所推崇的持名念佛法门,因其简单便捷而影响深远,故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美誉。本经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阿弥陀佛主管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令人生起向往之心。第二,佛陀劝导众人发愿,愿生净土。第三,介绍了修往极乐净土的法门——一心念佛。 《图解阿弥陀佛经》是本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净土思想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状况的书,本书从净土宗的流变展开,详细介绍了《阿弥陀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配以生动有趣的图解说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一边领悟佛法的博大精妙,一边观照内心,获得清醒。 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净土宗经 本书重要篇章 ⊙ 持名念佛:
禅定论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印度说一切有部的禅定论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佛教禅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梵文原典《俱舍论》第八定品为基础,参考其梵汉注释以及汉、法、英等各种译本,并辅以巴利文经典,对四禅、四无色、等持、等至,以及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理论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对一些重要的术语从翻译和历史演化等角度作了考证和辨析。
作者与同仁译有罗尔斯的名著《正义论》,在影响甚广,此书不仅仅就该书讨论正义理论,而且联系其前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核心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对于中国读者理解西方的正义理论与罗尔斯其人其书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久远,历史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历史的长河滚滚而过,大浪淘沙,沉淀保存下来的文献乃是片金碎银尤为珍贵。我国民间(私人、家庭)流传下来的训诲劝诫类文献,直接反映了人们当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比那些堂皇的官方儒家经典更直接、真切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这些读书人、士大夫教诲其子孙后代的教育读本,全面周详地阐述了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更涉及到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可和为当今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的参考资料。此类名言家训往往文字精炼玲珑、生动直白、琅琅上口,极具欣赏价值。作为历史的产物,它们自然会恶化杂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我们持扬弃的态度,做了整理、剔除的工作,同时希望读者有正确的判
安·兰德(1905—1982)是20世纪美国最为知名的、小说和论著卖出册数最多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她既是小说家,又是哲学家。其挑战意义的哲理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被誉为“继《》之后对当代美国人影响的一本书”。作为哲学家,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致新知识分子》是安·兰德对现今盛行的哲学教条以及因之而生的“负罪、痛苦、绝望、厌倦以及无处不在的逃避氛围”的挑战。 作为知识界争议的人物,安·兰德是一种理性的私利主义伦理学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这种道德观的基础——“一种现世生活的哲学”——正由本书以洪亮的嗓音宣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