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鲍曼研究并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如何从 沉重的 、 固态的 、以硬件为中心的现代性向 轻灵的 、 流动的 、基于软件的现代性转变。他认为,这种现代性的转变给人类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系统结构的新的不可达性加上生活政治和人类团结直接背景下的非结构化和不明确的流动状态,要求人们重新思考用于叙述人类个体经验以及他们共同历史的概念和认知框架。 本书正是致力于上述任务。鲍曼选择并解释了人类共同生活的五个基本概念,即解放、个体性、时间/空间、劳动和共同体,并且追溯了其意义的连续再现和变化。
你是否曾经面临以下这些情境? 同学都开始做调研了,我还不知道该写什么。 好不容易想出个选题,导师却说不行,让重选。 开题报告写到第三稿,又被导师驳回了。 看了几百篇文献,很吃力地写出一篇论文,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写的有什么意义。 很多书都在告诉你该如何做研究,却通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到底该研究什么? 这本《研究的方法》解决了每位研究者都要面临的两个挑战:我该如何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 一个与我切身相关、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找到它之后,我又该如何设计我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我的选题,让它对我、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巧妙的练习和真实的研究案例,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带你以正确的方式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它不像一本书,而更像一本工作手册。你只需要按照手册里的
故事,让人类彼此联结; 书籍,传播思想和神话; 互联网,带来无限知识; 算法,洞悉秘密,也加深我们的误解和偏见。 人工智能,又将如何? 《智人之上》讲述了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以及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现在必须做出的紧迫选择。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 人类之所以喜欢召唤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心理,而在于人类在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本书想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虽然人类能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的建构方式注定了人类对这些力量的运用常常并不明智。 人工智能会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 人工智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行做决策、创造新想法的技术。这也是目前第一次,权力从人类转移到其他物种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可
如何入手成为一个研究者?为什么要有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做研究是有趣的工作?作为学术新人,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读文献、做文献笔记、训练学术思维?如何看懂一篇实证研究?如何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如何合理地使用理论?国际期刊投稿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参加国际会议和做学术报告?在美国读博士是怎样的体验? 本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从事教学的多年经验,以轻松、实用、近似于与朋友聊天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社会研究的底层逻辑、核心价值、操作方法,为学术新人提供入门社科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本书所探讨的如何读文献、写论文、设计研究等话题既适合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阅读,也适合于对世界和人类充满普遍好奇心、对社会科学拥有广泛兴趣的读者
做学问、搞研究离不开发表。但如何发表?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方法呢?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针对年轻学子在学术发表、学术研究与学者生涯等方面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全书分为六讲,分别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原创、表达、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有术、有道,术道结合。对于年轻学者以及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助益良多,尤其在当下学术体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是对文化转变中的语言的一种精彩的考察与探究。它不是一部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 它应该是一种对词汇进行质疑探询纪录:这类词汇包含了英文里对习俗与制度广为探讨一些语汇及意义 这种习俗与制度,现在我们通常将之归类为文化与社会。 作者考察了131个彼此相关的 关键词 ,追溯这些语词意义的历史流变,并厘清这些流变背后的文化政治;当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写义、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这些语词不仅引领我们了解英国的文化与社会,也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的文化与社会。 本书从撰写到付梓,历经二十多年,《新左派评论》把它所激发的知识效应称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评 。威廉斯一生的知识工作与文化唯物主义息息相关,《关键词》无疑为此提供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以下内容: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 客观性 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 价值阙如 的意义; 目的 与 手段 之批判; 伦理学 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 发展趋势 与 适应 : 进步 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 共同体 (Gemeinschaft)与 社会 (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 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 (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 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 共同体 与 社会 之间对立的意涵: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重是私法层面的 共同体 或 社会 内部的人与人( 人法 )、人与财产( 物权法 )之关系
本书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论自杀》并列为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三大名著,是一部风靡欧美文化思想界的政治学史学巨著。 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世界各国进入现代化的三条不同政治道路:一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民主道路;二是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道路;三是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摩尔在本书中从历史角度揭示了专制和民主的起源,他认为各个社会农业商品化进程的彻底程度、商品化冲击下地主与农民的社会角色变化,决定了一国选择议会民主、法西斯、还是共产主义道路。 此外,摩尔还在这本著作中强调了提出中产阶级的壮大是民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等观点。这部巨著虽然颇具争议,但是其里程碑的地位无法被否认。
中国建筑,构件千变万化,门类林林总总,关乎技术,更是艺术;小到残砖片瓦,大到城池营构,处处体现美的用心,更是中国人宇宙时空观念的展现。气韵生动,流转不息。中国建筑,于斯观止。
本书以为指导,贯彻落实关于总体观重要论述,体现中央有关总体观的基本,系统阐释总体观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全书共分为十个分。导论分主要介绍我国面临的形势、我国工作的战略署和重点任务; 章主要介绍总体观的形成、内涵、领域及其征;第二章主要介绍统筹发展和这一我们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第三章第八章以总体观的“五大要素”为主线,从各领域各方面介绍总体观的具体内容;第九章主要介绍新时代大学生践行总体观的基本要求。
《不平衡发展 自然、资本与空间的生产(汉译名著本20)》对贫穷之于财富、工业化的城市之于衰退的农村如何塑造了景观的不平衡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特定的自然与空间如何进行再生产等问题进行了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明确阐述,从而成功解释了当代有关环境、政治与社会领域互相纠缠的众多问题,成为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爱德华 萨义德称它是一个 富有才华的构想 。
标题来自选题,选题源自问题。问题意识永远是好选题的灵魂,人文社科的优质选题一定能反映学科前沿;若能折射时代所需,则更妙。《人文社科选题炼题:100问 700例》既授鱼,更授渔,涉及26门学科约700个案例;所设100个问题大致分要道篇、选题篇与炼题篇,三者权重逐渐增大。所涉选题炼题的原理与机制既可用于撰文著书,更可用于项目申报;既服务人文社科界,也适用于自然科学界。
如何理解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和互动?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中,如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读懂新时代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由杨开峰教授领衔,中国人民大学17位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学术积淀的学者合著,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一部精品力作。本书聚焦国家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书从制度建设、行政体制、政府治理、治理工具、基层治理、社区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经济治理、财政体制、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先生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力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共叙五十一个学术人物的思想,指出汉学家对不天下治乱之用心所在。本书引证广博,考证精深,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各领风骚,并行于世,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学著作。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 理性化 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这是一部研究原始部落世界观的著作。作者在这部书里批判了所谓理性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中都始终不变的观点,提出了在原始部落中存在不同于逻辑思维的 原逻辑思维 的假说。书中采用社会学的比较方法,广泛征引了十九世纪西方旅行家、博物学家和传教士等有关亚非拉不发达民族的风俗、制度、信仰、神话等方面的记载,对 原逻辑思维 的性质、特征、表现及其发展趋向作了论证,对 原逻辑思维 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也作了一定的说明。 本书资料丰富。可供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参考。
《政论 昌言》:两部诸子政论名著 崔寔《政论》和仲长统《昌言》是中国汉代政治思想的名著,表现了汉朝统治模式延续三百余年后遭遇的精神危机和士人对时局的分析认识。其中的观点如对王朝兴衰周期的分析、对君主专制弊病的揭示等,均具有原创意义,在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孙启治老先生研究《政论》、《昌言》文本多年,以深厚学养积累撰成《政论校注 昌言校注》,此书即作者在校注本原文的基础上增补了部分注释和全部白话译文,并进行了整体梳理润色而成,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政论》与《昌言》的内涵与文化意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爆发的时期。戴维 哈维清醒地认识到以实证主义方法研究城市不能有效地解释和解决城市发展的众多问题,于是他转身进入马克思主义阵营,开始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资本主义城市运作逻辑进行深刻的批判。他对城市地租和资本循环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而揭露了城市地理格局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空间结果,也成为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等一系列不平等的直接根源。一方面,他认为地理学不应当只追求纯学术的成果,而应当关注公共事务,投身于创造一个公正社会的行动中来;另一方面,他也试图为相互冲突的信念体系提供解释,寻求具有包容性的城市社会正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