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代表国家水平的权威性文献。我国于1999年颁布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为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技术发展,2021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启动了修典工作,本书即为修订后的职业分类大典。本书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一方面紧跟新技术、新职业发展变化,与新职业发布制度和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展现并对比了五种核心质性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扎根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叙事研究、话语分析和直觉探询。 五种研究方法的领军学者们共同分析了一个案例,案例主角 特蕾莎 曾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歌唱者,得了甲状腺癌,失去了嗓音,被迫改变了职业轨迹。作者们生动细致地展示了不同研究方法的资料分析过程;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它们独特的研究目的、优势与魅力。每位研究者独特的角色、风格和主体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书充分展现了质性研究的科学与伦理的复杂性。其打破了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之间的壁垒和界限,邀请 特蕾莎 走到前台,成为第六位作者。她对五位学者的案例分析做出书面回应,从而探讨了研究参与者介入质性研究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与独特启发。 本书是质性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适
越是焦虑的时代,就越是需要变得理性 我们是否都曾为江歌案忿忿不平,质疑法律没能惩罚坏人? 我们一面抱怨社会越来越 内卷 ,一面又不得不主动 卷 ,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动辄调侃 资本的力量 ,但到底什么是资本? 我们为什么总感觉自己是 穷忙族 ? 这是一套给现代人的认知升级指南 集历史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5门人文学科的思想精华 结合作者多年跨学科思考和问题意识训练 突破单一学科视角 帮助读者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好的思维模式 成为更理性的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不言而喻的、明确的目标。增长现象支配着世间万物。小到微生物个体和群落,大到帝国、文明乃至星系,都处在动态的增长变化过程之中。在本书中,斯米尔带领读者回溯了从微生物的感染到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从早期农业的出现到帝国与文明的兴衰等种种增长现象。 在自然环境中,人类驯化了动植物,改变了它们的生长,使其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生长与它们处在自然环境中的祖先的生长截然不同,而这正是维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相比之下,在由人造物和人类行为组成的环境中,增长现象更为可观:技术革命和一系列新原动机的出现,将人类从依赖人力和畜力、增长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人口、经济和文明的形态。 然而,对任何增长来说,物质基础都是
《全集》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也是徐复观先生早投身学术的入门之作。第二至第十二册均为徐复观先生专著,涉及思想史、艺术、政治、文学等多种门类。第十三至二十五册,汇集复观先生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第十六册《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另有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徐复观后日记》、《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分别编入《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论艺术》、《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中。 本次将先生各种学术专著、散篇文论以及译著集中编辑出版,读者可由此概观先生治学一生之思想演变,研治思想史、艺术、文学之学人也可借此领略先生之治学门径。
能量是*的通用货币。要想达成任何目标,能量都必不可少。大到改变板块构造的力量,小到微小雨滴的累积侵蚀,能量无处不在。通过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为植物质的光合作用,生命得以形成。人类文明的存续更是依赖于各种能量 从化石燃料的采掘到光能发电。本书作者瓦茨拉夫 斯米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量的利用之间关系的重要历史作了全面解读,范围上至远古采集社会,近至当今的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 作为*能够系统地利用体外能量的物种,人类利用能量来开发智力、制作种类丰富的器具 从*简单的工具,到现代*的内燃机和核反应堆。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人类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战争与武器、信息与通讯、经济、政治、城市化、生活质量和环境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斯米尔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给读者提供了
《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系《狂欢与日常》及《小历史与大历史》二书的续集,书中的个案从山西的村落、市镇,到明清时期的整体变化,从北方边塞到西南边陲,既寻找区域历史过程的 历史性时刻 ,也梳理长时程中的连续性。《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是作者近10年来的论文结集,贯穿了对在一个具体空间的社会结构形成的时间过程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过程(时间)只有在特定的空间中才能得到理解的认知。通过书中的个案,作者意在重申他对于区域社会史之方法论意义的论说,以及借由人类学视角下区域社会的探讨,达致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新阐释,从而解释了历史人类学的含义。
科学在今天已经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科技的发达是近代西方强盛的核心能力所在, 得科学者方能得天下 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要问到底什么是科学,能准确回答清楚者即使在优秀的科学家群体中间也寥寥无几。过去对科学的认识散见于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与科学学等几门学科之中,但因它们都未能完备地深入整个科学内部,因此都远远解决不了以上问题。将科学简单理解为 分科而学 ,也使当今浩如烟海的不同科学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互不相通。本书总结出了可以贯通一切科学的四大主干学科:数学、测量、信息科学与牛顿力学。并且以过去的学者们非常缺乏研究的测量学科为主,系统研究了科学的内在结构、机理,以真正科学的方式给出清晰的答案。
这是一部大胆且具有挑战性的社会学著作。 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蕞繁荣的时代:物质资源丰富、科技迅速发展、文化形态多种多样,无论是财富还是生活质量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却饱受身体、心理、社交和环境为等诸多方面的困扰。 本书作者希瑟 海英和布雷特 韦恩斯坦认为,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是一个 超新奇 世界。人类原本是非常适应变化的,并做好了迎接变化的准备。但是,在当今世界,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的大脑、身体和社会系统永远无法做到与变化同步。 我们正在以前所未闻的、不断加速的速度制造着新问题,不管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还是环境上的。如果人类不能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只能走向灭亡。 两位作者通过进化生物学的视角,跨越了35亿年生命进化大历史的时空,汇集众多生命进化
《房龙人文通识教育四部曲》收录房龙四大代表作《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人类的艺术》。书中既有宏大而流畅的 大历史 叙述,也有微妙而精彩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细节描写。房龙从人类的起源讲起,在本书中讲述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沿着宗教兴起的线索讲述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从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讲述到世界性的宗教改革和各国的革命。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学著作。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 理性化 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历史学是什么》: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 历史 历史学 中国历史 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 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
本书以百科条目的形式介绍了影视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重要人物、影视作品、代表性著作和机构等。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影视、外国影视、影视理论、影视编剧、影视导演、影视表演、影视摄影、影视美术、影视声音、影视技术等方面。是汇集了影视领域基本知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影视学科最新发展特点的专业工具书。 全书收录约1800个条目,配有约960幅照片,总计221余万字。设置彩色插页,展示中外影视作品剧照等。内文列有条目分类目录;设有参见系统及笔画索引、外文索引、内容索引等多种检索渠道;附设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可查阅网络版相关内容如影视作品片段等,可为读者提供多维立体的知识系统。
《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是“景观人类·跨文化的视野”丛书中的一本,是198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次“景观人类学”主题学术会议的成果汇集,是人类学界第一部具有“景观人类学”分支学科意识与方法论自觉的著作,标志着景观人类学这一交叉领域探索的起点,具里程碑意义。在书中,12位人类学与艺术史学者提出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概念体系和基本方法,对全球10处田野点展开景观人类学精彩个案研究,涵盖从部落社会到现代国家、从农村社区到城市环境的广泛主题,涉及景观与人类活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族群如何能动地与自然互动,进而塑造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和文化实践,共同构成对全球景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基于这些跨文化和地理的比较,书中不仅展示了景观在不同文化中的代表性,也阐明了景
中央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部《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正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融汇广大农民、乡村基层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思考、思想与立场的著作。 本书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于2021年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5省5县10村深入开展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 的成果,围绕 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 这一直接而朴素的问题,以529份农民问卷,154份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深度访谈等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需求,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些分析和思考能够丰富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理解,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政策设计和行动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本书基于乡村立场、乡村价值和乡村利益,旨在通过对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议题研究,重点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理论基础、数字乡村治理与经济提质增效、数字乡村治理与政治秩序重构、数字乡村治理与文化传承发展、数字乡村治理与生态环境美化、数字乡村治理与社会权益保障等内容,探析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中的不同作用方式、作用机理及成功经验,从理论上论证数字乡村治理的理念,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本书是1972年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推出的 凯恩斯全集 的第28卷。全书共五章:*章,凯恩斯与金斯利 马丁的通信。该部分收录了凯恩斯与《新政治家》杂志的著名编辑金斯利 马丁的大量通信,时间跨度长达23年,涉及社会﹑政治和文学等各方面的问题。第二章,凯恩斯关于古代货币的著述。凯恩斯在1920至1926年这段时间,曾几次放下《货币论》的写作,而集中精力研究古代通货史,这部分收录的就是他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凯恩斯关于艺术的著述。凯恩斯为英国艺术贡献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他担任过国家画廊管理委员,为国家画廊收购藏品,参与国际藏画拍卖;担任过一些重要艺术团体的财务总监、主席、经济担保人;这部分收录的是他为一些大型画展写的前言和为新闻媒介的艺术评论和文章。第四章,关于休谟的著述。1933年,凯恩斯作为一个藏书家,得
现代人虽是国家化生存,但未必理解国家如何与自己 心理 相通。本书揭示了以合法性与有效性增强为轴心的国家治理如何以文明为根基,以政治理念为宗旨进行政治体制构建、制度设计、治理方式选择、人财物资源配置、协同发展以及达成共同体理想的心理机制。本书采用 中国本位 问题中心 的研究取向,创新性地跨越了 个体 的心理学与 公共行动者 的心理机制、组织的 管理心理学 与国家治理的心理规律、西方的 国家在社会中 的知识系统与中国的 社会在国家中 的治理实践之间的三重知识鸿沟,构建了体系性的国家治理心理知识原理。
本书对社会科学中比较历史研究的成就和未来议程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它在解释重要的世界性成果(例如创新、社会供给、民主)方面的优势。 它包括关于实质性研究成就、方法论和理论的部分,并收录了一些目前工作的最重要的政治科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文。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考量比较历史分析领域出现的实质性的成就和知识积累;第二部分报告比较历史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第三部分安排了一组聚焦于比较历史方法的论文。本书的编者詹姆斯 马汉尼( James Mahoney )是西北大学决策学戈登 富尔彻 (Gordon Fulcher) 教授以及社会学和政治学教授;迪特里希 鲁施迈耶 (Dietrich Rueschemeyer) 是布朗大学社会学名誉教授和布朗沃森国际研究所的研究教授。
本书为 博闻自选文丛 史学 之第三种。是武汉大学陈锋教授关于清代盐务与财政研究的成果结集。陈锋教授此前已经出版有《陈锋自选集》《清代财政史论稿》《中国财政经济史论》三种论文集。本论文选集所选取的均是前述文集未选录的近几年发表的最新成果,包括对清代盐务方面的盐业管理与盐商及食盐运销过程中的成本、利润等问题的探讨,以及财政方面的财政变革、货币、税种、皇室财政、赋税册籍等方面的内容。 全书内容丰富,主线明确。视野开阔,自成一家。
竺可桢,字藕舫,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 科学史家。1890 年 3 月 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1974 年 2 月 7 日病逝于北京。哈佛大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科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等方面,竺可桢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竺可桢全集》24 卷。 《竺可桢年谱长编》集纳竺可桢相关原始文献,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汇编、收录竺可桢在其所处时代的主要思想、活动、事件,呈现其时代影响、人格魅力与学术轨迹,国内外各界人士与竺可桢的函电往来,提供《全集》未能涵盖的文献资料,以及选辑竺可桢本人拍摄、收藏的照片,为研究竺可桢的思想、事业、人格、精神等文化遗产(拟议中的 竺可桢学 )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