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义控制与群体心理等角度出发,这本书着重探讨了身处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在该书出版十年后,世界与人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特别做了数万字的增订,并致敬所有忧郁赤诚的灵魂。 这是一本写给试图探索人生边界者的书。面对来自个人与群体、国家与社会的多重变化,作者分析了 半盘西化 的功利主义、消极的 公共意义 强制式启蒙 审美自治 体制内弱者 等诸多当下仍然备受争议的话题,也一直在追问作为个人,我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与宽容的社会能做哪些努力。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变幻莫测的关系以及人如何在当下充满挑战的生活中与自己和解与自洽,并在当下如何启蒙自我、超越逆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作者相信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而真
《基层治理现代化案例100》一书,内容从党建引领、权力监督、矛盾调处、人才支撑、民生保障、直通民意、数字治理、移风易俗、共建共享、乡村振兴、现代农民等十一个方面,选取典型案例探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可行、值得推广的做法。内容丰富地涵盖了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其思想性、针对性、启发性都比较强,是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参考的好资料。
本书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相关要求,以思维为基础,从申报者的角度出发,是一本帮助申报者更好地认识社科基金申报工作的性质、要求、流程、标准的指导用书。 本书绝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一种理念,澄清某些误解,更多是为了提供研究的思路和标准,使得申报者能够按照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自我练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测,从而能够通过学习和努力大幅提高申报水平。
本书针对普通高校教师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依据作者本人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经历和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来叙述作者成功立项的整个过程。 作者尝试描述了自己对申请书中每个标题的理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并对不成功申请书的写法与自己成功立项的写法进行对照,说明各自的特点。
回望晚清民国,我们发现了一个教育的传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个寒素之家,竟然诞生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人物 梁启超;梁启超又进一步发扬家风,培养出了一大批梁家子弟,子女九人均龙跃凤鸣。 其中zui著名的是三个院士,1948年中国首次设立院士制度时,梁家的两个儿子思成、思永同时当选,思礼则于1987年、199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甚至他的弟弟梁启勋、梁启雄和侄子梁廷灿在其引导和指点下也成为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新会梁氏满门俊秀,星光灿烂。 梁启超时代的教育环境同今天极其相似,学校教育偏重知识,传统教育的根本德育被忽视。梁启超在呼吁和实践教育改革的同时,倾注大量心血在家庭教育上,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其家庭教育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德育、智育、情感教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吴毅著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你是否曾经面临以下这些情境? 同学都开始做调研了,我还不知道该写什么。 好不容易想出个选题,导师却说不行,让重选。 开题报告写到第三稿,又被导师驳回了。 看了几百篇文献,很吃力地写出一篇论文,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写的有什么意义。 很多书都在告诉你该如何做研究,却通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到底该研究什么? 这本《研究的方法》解决了每位研究者都要面临的两个挑战:我该如何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 一个与我切身相关、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找到它之后,我又该如何设计我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我的选题,让它对我、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巧妙的练习和真实的研究案例,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带你以正确的方式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它不像一本书,而更像一本工作手册。你只需要按照手册里的
本书基于实地调研,从县域治理和国家整体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基层法院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定位、治理功能、运行机理等做出了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了县域社会中司法部门的实际运行状态。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层法院是县域治理中的常规性力量。相较于通常以传统司法理论或者部门法学的 内 部视角 展开的讨论,本书是一种更为偏向于 外部视角 或者 法律人 政治家视角 的研究,力图从有效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高度,立足国情考察基层法院运行的实然状态及其内在机理。 从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有别于传统司法理论描绘的法院运行面相,进而深入理解中国语境中县域司法与治理关系的深层制度逻辑。
如何入手成为一个研究者?为什么要有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做研究是有趣的工作?作为学术新人,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读文献、做文献笔记、训练学术思维?如何看懂一篇实证研究?如何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如何合理地使用理论?国际期刊投稿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参加国际会议和做学术报告?在美国读博士是怎样的体验? 本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从事教学的多年经验,以轻松、实用、近似于与朋友聊天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社会研究的底层逻辑、核心价值、操作方法,为学术新人提供入门社科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本书所探讨的如何读文献、写论文、设计研究等话题既适合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阅读,也适合于对世界和人类充满普遍好奇心、对社会科学拥有广泛兴趣的读者
做学问、搞研究离不开发表。但如何发表?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方法呢?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针对年轻学子在学术发表、学术研究与学者生涯等方面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全书分为六讲,分别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原创、表达、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有术、有道,术道结合。对于年轻学者以及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助益良多,尤其在当下学术体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信,2015)并称尼尔 波斯曼的 媒介批评三部曲 ,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 软 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 科学 ,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 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
《关键词》是对文化转变中的语言的一种精彩的考察与探究。它不是一部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 它应该是一种对词汇进行质疑探询纪录:这类词汇包含了英文里对习俗与制度广为探讨一些语汇及意义 这种习俗与制度,现在我们通常将之归类为文化与社会。 作者考察了131个彼此相关的 关键词 ,追溯这些语词意义的历史流变,并厘清这些流变背后的文化政治;当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写义、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这些语词不仅引领我们了解英国的文化与社会,也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的文化与社会。 本书从撰写到付梓,历经二十多年,《新左派评论》把它所激发的知识效应称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评 。威廉斯一生的知识工作与文化唯物主义息息相关,《关键词》无疑为此提供
本书为一本开创性学术指南,涉及了一个在众多研究方法类著作中从未被过多讨论的领域:如何增强学术研究者的研究潜能和成就。 为何有的学者在从事研究活动时更加成功?研究者可以参加哪些活动来提升自身和其他人的研究质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经济学讲席教授唐 J. 韦伯以专家的视角,汇编了无数备受尊敬的 过来人 的心得体会,即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研究环境的优秀学者的经验与反思,并结合自身几十年来的经历、观察、听说或采用过的公开或未公开的实践,从实际出发总结出了100条实用建议,旨在指导学术研究者产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目标:有目的地共同提升社会研究成果的质量。 对于刚入行,想了解最佳研究实践的博士生、青年教师来说,本书是重要的学术生活指南。对于迷失方向、想让研究重回正轨的资深学者来说
内容简介 本书凝炼了吴军博士对重要问题的思考,也是吴军所有作品思想的来源。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吴军博士有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城市生活,游历了世界绝大多数的主要国家。正是这些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阅历,塑造了他如今的成就,构建了其普遍性的想法。 《脉络:小我与大势》以宏历史和多元化视角,沿着时间的轴线,探讨了历史、当下与未来;站在空间的维度,分析了外在现实与内在人性之间的关系。从文明历史的脉络到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再到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吴军博士将他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转化为可以指导行动的知识,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看懂趋势的宏观脉络,看清个人的微观路径,活出精彩的人生。 目录
从过家家到戏剧表演,从秘密社团的入会仪式到游乐场的大转盘,从古希腊的体育竞技到现代的晋升体系,从投币游戏机到股票债券 游戏不仅仅是爱好和消遣,它闪烁在日常经验之中,突显了社会文化的特质,映照出人类文明的变迁。在《游戏与人》这一经典著作中,法国知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罗歇 凯卢瓦对广义上的游戏进行充分考察,深入阐述游戏的本质与文化意义,建立了一种始于游戏的社会学。 凯卢瓦基于系统的游戏分类,开创性地用游戏原则区分不同的社会运作模式,从游戏出发追寻文明变迁、观照现代社会。横跨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史等多门学科,纵览众多地域文化中的游戏因素,凯卢瓦以引人入胜的语言、逻辑严密的论证,呈现了一幅包罗万象的游戏图景,使人得以重新审视游戏与文化的内在关联,一窥游戏之于文明的价值。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九大问题,推进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聚焦主线、主题鲜明,研究深入,理论性强,问题导向、助推实践,对深化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和促进新时代工作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中国建筑,构件千变万化,门类林林总总,关乎技术,更是艺术;小到残砖片瓦,大到城池营构,处处体现美的用心,更是中国人宇宙时空观念的展现。气韵生动,流转不息。中国建筑,于斯观止。
30个临终故事,描述了每个人从容面对人生终点的可能;6件重要的事,描绘出英国知名姑息治疗专家献给每个家庭的必修课;40年行医经验倾囊相授,助你和家人安养zui后的时光。帮助临终者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安然度过人生zui后旅程;帮助照护者摆脱无助与疲惫,获得科学、温暖的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了解临终模式、找到合适的告别方式、选择讨论死亡的更佳时机、调整生命的预期,到留下给世界的赠礼、超越生命的局限等6大方面,用30个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写出了一本让读者了解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经典之作。 如果你正在陪伴人生临近终点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缓和医疗相关工作,如果你想扩宽自己人生的宽度,提升生命的质量,那这本书有助于你更多了解死亡、更深思考自我、更能无所畏惧,逆风翻盘,笑对人生。
本书为*名科学史家陈方正教授的文集,主要包括作者关于文化、科学领域*典著作的序言、书评,以及在一些论坛上的讲稿和专题论文。文章或追昔往事,感怀旧人;或着眼中国传统文化,剖析中西古今之异;或触及科学的历史与前沿,畅想未来世界的各个领域。从王元化、饶宗颐、汤一介到杨振宁、狄拉克,从西方地理大发现到阿尔法围棋、人工智能、人文精神,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宏大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呈现出了对人生、对世界诸多发人深省的回顾与思索。怀人则情真意切、文辞雅正,论述则清晰翔实、深入浅出,对于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都价值不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