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书目: 0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02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03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下册) 04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 05 批判施塔姆勒 06 学术与政治 07 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 08 韦伯政治著作选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 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 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 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他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本书是一本关于以迈向共同富裕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手册。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不平等,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手册围绕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社会不平等的多元形式、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研究数据五个主题,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平等研究进行了系统地综述与分析。本手册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和形成机制,为控制和削弱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学术基础。
迈克尔 曼分析社会权力史是从19世纪的全球帝国开始,并持续到1945年的全球史,聚焦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帝国的相关发展。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世纪前沿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3卷):全球诸帝国与革命(1890-1945 套装上下册)》讨论了西方的 运气 及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 大分歧 ,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与日本权力的自我摧毁,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改良与民主资本主义的崛起。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自杀的另外两本著作《自杀与美好生活》和《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自杀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这项自杀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自杀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自杀率属于世界最高的之一,却与西方国家一般自杀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自杀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自杀学的哲学基础,形成《自杀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 过日子 和 做人 解释中国自杀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 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自杀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 过日子 和 做人 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
县乡政府是如何运作的? 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如何在县域社会落地的? 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 县级党委政府如何调动乡镇的工作积极性? 县域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权威? 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 县域中的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一书深描中国政治的实际运行,对上述问题做了抽丝剥茧、入木三分的剖析,是一本展现县乡政治生态的写实白描书。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体制的活力来自哪里? 体制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本书以作者最近几年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呈现了县域政治运行的丰富图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书围绕县域治理韧性这一核心主题,从体制与机制关系角度切入,对县域治理体制、政府动员、干部流动、财政制度、政策转化与执行等进行了透彻
《迷茫与超越:学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系“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重要单品,由上海踏瑞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 “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系“十三五”上海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丛书响应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涵和“十三五”期间关于社会工作的战略部署,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根据从多侧面、多角度精编精选了青少年、老年、残疾人、家庭、学校、医务、社区矫正、临终关怀、灾害以及精神健
《社会学基础》是培生(Pearson Education Ltd.)出版的经典教科书之一。作为一部社会学通识入门书,问世三十多年来已被再版十余次,被译为多种语言版本,影响深广。 在第12版中,作者着眼社会发展变迁,做出大量修订与更新。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坚持将学科理论与方法嵌入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思考与分析,广泛采撷典型社会事件及真实生活场景,同步相关数据,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无缝切换,用社会学的目光与思维为读者赋能。 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嵌入社会 从掌握社会学基础开始。
本书被认为是韦斯特马克重要的著作,其经验材料基础既有作者在摩洛哥的四年实地研究素材,也有丰富多样、翔实可靠的民族志和历史学、人类学成果。本书涉猎和论述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长幼男女亲疏关系、财产、伤害、慈善、慷慨、好客、尊重他人与自尊、利他主义、爱国情操、自律、忍耐和疏忽、对动物的尊重、对真与信的尊重、对诸神的义务、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作为道德守护者的诸神,等等。盎格鲁-撒克逊人、安达曼人、布须曼人、易洛魁人、摩尔人、纳瓦霍人、土库曼人、通古斯人等世界各地的民族在上述领域中的观念、行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均被深入翔实地描述、分析和讨论。
《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国际社会相继涌现出若干治理框架, 老年友好型社会 即其一,其得到诸多推广。《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立足于中国情境,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研究实践创新予以系统审视,在正视现有认知误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环境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创新、家庭政策与卫生政策、老年社会参与和数字融入、智慧养老及社会治理等议题,对于正处于人口老龄化深化期和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迈克尔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将权力区分为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四种来源,追溯了它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本书(第四卷)分析了从1945年至今的社会权力历史,它聚焦于二战后全球秩序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体系以及世界仅存的帝国 美帝国。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在这一时期彼此互动和相互转换。迈克尔 曼的核心观点在于,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社会权力所有四种来源的全球化,每一种权力来源都具有不同的发展节奏。本书的主题包括美帝国的兴起与开始衰败、苏联的剧变与转型、从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以及该时期出现的三大危机 核武器、大衰退、气候变化。
本书基于地域空间视角,对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展开系统研究,深入探讨城乡公共文化多元化主体与多样化载体的地方性、层级性与区域性等重要问题。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聚焦载体形态和主体构成问题。 本书把握 城乡融合 和 内容发展 两大关键,将地域空间维度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把政府、社会、公众等的复杂关联回归到具体场域和空间过程加以分析,破解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极大地丰富拓展了相关理论谱系,为政策制定和实务工作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与参考。
本书以2013年以来生育政策接连调整为背景,对现有生育意愿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指出在新的生育政策下进行生育意愿研究的重要意义。笔者在书中利用了多项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抽样所得的调查数据,对育龄人口二孩生育意愿的现状、特征、生育或者不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及影响育龄人口二孩生育决策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后,笔者结合刚刚开始实施的三孩生育政策,探讨了在新的生育政策下如何提高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观点。
本书将乡村视为人、地、业、村联动的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分析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基于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在城乡中国格局下研究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逻辑、路径、体制和政策,明确提出城乡中国是理解、分析和解决中国乡村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态,农民的代际革命及其与土地和村庄的黏度变化是研究乡村转型的根本维度,实现农业和乡村产业革命是乡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拓展了理论界对城乡中国格局下乡村问题的讨论,矫正了传统理论与政策中对于城乡关系以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一些认识,因应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和乡村变化的机遇,提出了有效的制度改革方案与实施措施,对于破除城乡分割体制结构,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中国城乡结构面临整体转型之际,南海的城乡融合探索实践及主要经验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文明范式意义重大。改革开放45年来,南海的发展道路是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延展,是最典型的中国道路,即乡村包围城市。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南海独树一帜,与以城市为增长极的地方不同,南海在实现现代文明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城乡融合之路。本书主体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其中,导言介绍人类社会和中国从传统乡土文明到城乡融合的现代文明过渡的一般规律;第一章从国际理论、国内县域比较和南海发展现状三方面界定南海当前已进入城乡融合的发展新阶段;第二章介绍南海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回顾南海40多年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性;第三章介绍改革40年来南海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其制度安排的独特性;第四章介绍南
本书聚焦近十年来党的青年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从青年使命担当、青年全面发展、青年时代特征、青年核心价值、青年研究巡礼、青年学科建设、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共青团改革再出发、强固团的基层组织、共青团的历史传统、教学育人新篇、托举团青研究新秀等十二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系统阐释新时代青年发展和共青团重点工作。作者紧扣为党育人、培根铸魂使命任务,结合自身七十余年拓荒牛般孜孜矻矻的探索,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与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全书注重政治性、时代性、学术性、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贯通历史与现实,前瞻未来,是广大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