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 美国中心主义 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 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 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本书是当代德国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大师尤尔根 哈贝马斯的论文集,收入五编、九篇论文,时间涵盖1963 1977年。在这十五年间,哈贝马斯作为批判社会理论的旗手,一直在与对手论战,并且在本书收录的九篇论文中反思和追问此种批判社会理论自己的方法论立场。为此,他在书中探讨了实证主义、阐释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哲学等关键问题,寻找他自己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在这些大问题中的角色和效力。读者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哈贝马斯在社会科学领域核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追随哈贝马斯与各方学者论战的足迹,从哈贝马斯个人观点形成史的角度解读大师本人。本书作为把握社会科学关键问题、理解哈贝马斯思想脉络的重要著作,几十年来一直是德国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问题和解决可
本书是一本关于以迈向共同富裕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手册。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不平等,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手册围绕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社会不平等的多元形式、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研究数据五个主题,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平等研究进行了系统地综述与分析。本手册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和形成机制,为控制和削弱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学术基础。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自杀的另外两本著作《自杀与美好生活》和《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自杀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这项自杀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自杀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自杀率属于世界最高的之一,却与西方国家一般自杀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自杀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自杀学的哲学基础,形成《自杀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 过日子 和 做人 解释中国自杀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 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自杀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 过日子 和 做人 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 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他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迈克尔 曼分析社会权力史是从19世纪的全球帝国开始,并持续到1945年的全球史,聚焦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帝国的相关发展。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世纪前沿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3卷):全球诸帝国与革命(1890-1945 套装上下册)》讨论了西方的 运气 及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 大分歧 ,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与日本权力的自我摧毁,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改良与民主资本主义的崛起。
本书被认为是韦斯特马克重要的著作,其经验材料基础既有作者在摩洛哥的四年实地研究素材,也有丰富多样、翔实可靠的民族志和历史学、人类学成果。本书涉猎和论述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长幼男女亲疏关系、财产、伤害、慈善、慷慨、好客、尊重他人与自尊、利他主义、爱国情操、自律、忍耐和疏忽、对动物的尊重、对真与信的尊重、对诸神的义务、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作为道德守护者的诸神,等等。盎格鲁-撒克逊人、安达曼人、布须曼人、易洛魁人、摩尔人、纳瓦霍人、土库曼人、通古斯人等世界各地的民族在上述领域中的观念、行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均被深入翔实地描述、分析和讨论。
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本书是黄宗智教授关于中国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的总结,足以代表黄宗智教授50余年来学术研究的主要经验发现和基本理论概括。本书首先从 中国经验的悖论性 出发,进而探讨 选择与综合西方不同理论传统 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 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 ,最终期望能够在中国研究中 融合中西方的学术 ,为此,黄宗智教授做了 进一步的前瞻性探索 。总之,本书各编与各章之间层层推进、互为呼应,从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和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实际经验出发,检视中西方不同理论之间的价值与不足,进而提倡融合中西与二元合一的研究进路,倡导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
《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国际社会相继涌现出若干治理框架, 老年友好型社会 即其一,其得到诸多推广。《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立足于中国情境,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研究实践创新予以系统审视,在正视现有认知误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环境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创新、家庭政策与卫生政策、老年社会参与和数字融入、智慧养老及社会治理等议题,对于正处于人口老龄化深化期和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迈克尔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将权力区分为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四种来源,追溯了它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本书(第四卷)分析了从1945年至今的社会权力历史,它聚焦于二战后全球秩序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体系以及世界仅存的帝国 美帝国。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在这一时期彼此互动和相互转换。迈克尔 曼的核心观点在于,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社会权力所有四种来源的全球化,每一种权力来源都具有不同的发展节奏。本书的主题包括美帝国的兴起与开始衰败、苏联的剧变与转型、从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以及该时期出现的三大危机 核武器、大衰退、气候变化。
迈克尔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是探讨权力在人类历史上的四种来源: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旨在追溯这四种权力在整个历史上的相互联系。本书(第三卷)对社会权力的历史分析肇始于19世纪的全球诸帝国,阐释持续到1945年为止的全球变迁史,讨论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主要内容:西方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 大分流 ;欧洲和日本权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自我毁灭;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崛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民主资本主义在改革后的成功。
本书以科学实证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对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要素、现状与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结合国内外医保基金监管创新及治理模式的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了 一轴 四梁 八柱 的医保治理改革框架;系统论证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医保治理组织体系、
戴蒙德的大历史典系列从多角度解读人类如何走到今天,试图从历史中找寻应对危机的答案。《枪炮、病菌与钢铁》跨越学科藩篱的宏大历史叙述,洞见1.3万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出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同社会发展轨迹的极原因。《第三种黑猩猩》解答了人类何以为人的世纪疑问。《崩溃》集结古今10余个案例,解释生态环境对社会兴亡的关键影响,人们面对环境危机的抉择将决定社会的终结局。《昨日之前的世界》脱胎于数十年亲身调查,展现39个传统社会珍贵资料,从划分区域、解决争端、教养子女、对待老人、应对危机、宗教信仰、语言多样性、健康饮食等侧面看传统如何反哺现代。《剧变》借鉴个人危机应对研究成果,巡礼7个全新国家案例的危机应对历史,构建危机应对的12个步骤,直面个人与国家困局,转危为机。
《社会学基础》是培生(Pearson Education Ltd.)出版的经典教科书之一。作为一部社会学通识入门书,问世三十多年来已被再版十余次,被译为多种语言版本,影响深广。 在第12版中,作者着眼社会发展变迁,做出大量修订与更新。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坚持将学科理论与方法嵌入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思考与分析,广泛采撷典型社会事件及真实生活场景,同步相关数据,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无缝切换,用社会学的目光与思维为读者赋能。 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嵌入社会 从掌握社会学基础开始。
本书的主旨是阐发现代唯物论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应当如何做。首先从分析形而上学的角度阐明什么是唯物论,然后分别从具体的科学 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科学来探讨物质世界的运作方式与规范性之间的问题,后将讨论结果用于政治哲学领域。本书部分以问题为导向,模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政治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分析哲学、以及国内尚属于边缘的当代日本哲学之间的二级学科壁垒,为 唯物论 提供更丰富的经验养料与更精准的表达方式;第二部分,为在前信息技术时代形成的历史唯物论思想提供合适的理论通路,以便帮助马恩的思想能够圆融地切入信息技术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后,以 研究小问题,缺乏全局观 的分析哲学方法,提供一条切入宏观问题的新路径。
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现代公共治理追求的重要目标。《公共服务创新手册》聚焦于现代公共服务系统的优化与变革,剖析公共服务创新的内涵、特点、脉络等基础理论问题,梳理公共服务创新面临的时代挑战,并从管理与领导、知识与循证、技术与制度、合作与网络、组织与政策等多个维度阐述公共服务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总体上看,全书涵盖了现代公共服务创新和改革的各个重要方面,布局合理、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反映了全球公共管理改革前沿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探索,可以说是近年来公共服务创新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适合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公共服务部门的实践者阅读,还适合广大对公共服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这套丛书是由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贺雪峰及其主要由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大型原创学术随笔作品。贺雪峰领衔的学术团队多年来坚持以田野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从事中国乡村问题的研究及现代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实验和探索。 重新发现中国 ,就是由这样一个有着卓越学术成就并有着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在治学心得、社会思考、民生观察等诸多内容层面的首次大型结集出版。 丛书不拘泥于严谨、刻板的学术架构与表述,而是更多地以开放、生动兼具私人视角的笔触,书写自己的学术理想及对包括城市、乡村在内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是一套有温度有情怀的优质学术随笔作品,对读者而言有着更亲和的阅读界面。 《大均衡》:在本书中,作者围绕当代农民愿否返乡、能否返乡以及如何返乡这一紧迫的社会课题,展开了全方
本书从宏观视角较为客观全面地总结了2023年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分析分行业、分区域特点,展望2024年交通发展趋势,较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交通运输发展实际情况,可为各级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交通运输企业提供重要参考,也可作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读物。
本书聚焦近十年来党的青年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从青年使命担当、青年全面发展、青年时代特征、青年核心价值、青年研究巡礼、青年学科建设、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共青团改革再出发、强固团的基层组织、共青团的历史传统、教学育人新篇、托举团青研究新秀等十二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系统阐释新时代青年发展和共青团重点工作。作者紧扣为党育人、培根铸魂使命任务,结合自身七十余年拓荒牛般孜孜矻矻的探索,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与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全书注重政治性、时代性、学术性、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贯通历史与现实,前瞻未来,是广大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