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之一,书中,作者E.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等。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 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它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解剖台上的遗体残留着生前的信息, 记录了人们活着时的生活。 被裁员后存款见底,在公寓里冻死的中年男子;独居家中,中暑而亡的老太太;帮助laonian chidai的妻子入浴,却意外溺毙 与刑侦故事中描述的有所不同,现实中的法医追求的不是 事件的真相 ,而是 死亡的真相 ;他们所面对的许多非正常死亡虽非谋杀,却是残酷的现实。 解剖台上,一具具冰凉的遗体,诉说着生活在日本的人们无声的苦痛与悲哀,于死亡之中见证生的无奈。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出现。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乡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 乡村社会学 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初版于1947年。一共由12篇文章组成。该书本为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 乡土社会学 时的上课内容,辑录而成一书。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而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绘,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前,我们身边有许多动物能 欺骗 我们,比如狐狸、狸猫、浣熊、黄鼠狼....... 这种动物作怪的事情并不稀奇,也被人们当作一种 正常事件 来谈论。而这类事件消失的转折点是1965年!当时,日本人的自然观和生死观发生了什么构造性的转变?当我们现在讲述 我们被狐狸欺骗 的历史的时候,我们说些什么?1965年左右,日本社会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经济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人作为个体被从村落社会分离出去,不再与自然产生共鸣 换句话说,现代化破坏了人可以被狐狸欺骗的环境,而这种 现代化 扫除的是什么呢?我们失去的 看不见的历史 又是什么?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历史进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赫伯特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他早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就提出了社会进化的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极力主张把生物中 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的学说应用于社会领域。他拭思想对世界各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02年严复即《群学肄言》的书名把他的代表作《社会学研究》译介到我国来。 《社会静力学》是斯宾塞的每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他研究社会和政治学说的主要著作之一。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部著作 包含了自1850年以来已经有很大发展的一些思想和思想的萌芽 。因此研究斯宾塞的思想,此书不可不读。 《社会静力学(汉译名著本)》于1850
本书以纪实手法讲述了贯穿*一生的重要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的故事,同时又对他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过程等进行了阐述。本书整理收录了*同志一生中30余次影响重大的调查研究过程,包括学生时期的 招生广告为何没人响应 、建党初期的 安源调查 、大革命时期的 *份土地纲领的诞生 、土地革命时期的 寻乌调查 等。本书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感悟领袖调查研究的精神,学习正确、有效的方法,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6篇文章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领导审定后刊发于《学习时报》头版,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文章均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知名专业人士撰写。本书收录上述6篇文章,并以《学习时报》刊发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文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作为开篇,以《学习时报》刊发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林振义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典范》作为结
本书基于技艺和人工品的治理哲学范式和界面治理的理论视角,以北京市超大城市治理的变革实践为基础,尝试回答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何以可能,如何建构让人生活更美好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真正实现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 。通过建构多层次嵌套界面治理框架,提出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处理的战略议题、横向和纵向议题、自身议题、政民互动议题等核心议题,重点关注认知治理、关系治理、发展治理、基层治理、文化治理、互动治理、乡村治理、数字治理等内容,以期实现概念框架建构、理论阐述和案例研究三者统一,推动中国自主的超大城市治理知识体系形成,从而为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和智慧。
本书针对社会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从事实际社会研究的需要,围绕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两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部分主要围绕研究与设计的关系、研究问题选择、文献回顾等基础内容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在对研究设计一般原则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社会研究中常见的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的设计;第三部分主要围绕与写作相关的内容进行介绍。除了逐一介绍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外,还专门介绍了研究计划书的写作要求;第四部分通过详细介绍一个实际例子,将前面各章的内容融汇在一起,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问题选择、文献回顾、研究设计、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列举了各方面的实例,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研究生和缺乏经验的社会研究者一些实际的启发和帮助
在本书中作者司马少林(萨林斯)旁征博引,梳理摩尔根之后百余年来西方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涉及涂尔干、施耐德等影响深远的学者的亲属制度理论,尤其是建构论、解构论和族性生理学等。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讨论人类学亲属研究中的思想,而非具体的亲属制度研究技术或术语。他把这些思想放置到广义的西方思想脉络之中,延续他在《文化与实践理性》中提出的文化论。该书在国外已经引起较大范围的讨论,是我们理解近来诸多相关文本的一个关键性参照。
本书内容包括六章,即问卷与社会调查、问卷的类型和结构、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标准、问卷设计的步骤、问卷设计指导、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从内容来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各章论述的问题不是泛泛空谈,而是有的放矢。同时,书中举了大量实例,这便于提高读者进行问卷设的实践能力。总之,这是一本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又十分通谷易懂的问卷设计方法的入门书。
本书是哈耶克生前后一部作品,也是他重要和*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不同于以往,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上是 哈耶克对自己毕生所反对 极权社会主义 的思想努力的总结 。正是由于本书集中体现了哈耶克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 社会主义 的主题,认为 社会主义 的思想主张是一种 致命的自负 、 一种谬误 ,它的译介出版势必会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影响。 事实上,哈耶克的 所谓 极权社会主义 是指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的那种 社会主义 ,它与20世纪后半叶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崛起的 第三世界社会主义 有本质的不同。欧洲的社会主义,与它的对立物 欧洲资本主义一样,被韦伯定义为 理性社会主义 ,与 理性资本主义 构成一对政治范畴。在这样的思想视角下,哈耶克以这本书的副标题 社会主义的谬误 挑明了对 社会主义 的批判,就应当被理
《罗马盛衰原因论》著者孟德斯鸠(1689-1755年)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本书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本中他次概略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按照孟德斯鸠的历史编纂学的观点,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是由它的政治制度的优劣和居民风俗的善恶决定的,孟德斯鸠和所有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一样,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当时封建、反君主专制的斗争是有积极作用的。 本书是许明龙先生的全新译本,对全书进行了大量修正,并增加了作者有关罗马的相关论述的新文章。相信在体例、选目及译稿质量上会比婉玲译本有较大提升。
《社会进化史》是中国*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就的社会发展史,在这部著作中, 作者以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运用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了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程,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通过考察家庭、财产、国家的起源与进化,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介绍和阐发。在大量引证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社会发展史研究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布尔迪厄一直致力于揭露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 性别统治 。《男性统治》正是布尔迪厄为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所作出的努力。
在日本, 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 贫困状态 , 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 贫困并不存在 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 看不见的贫困 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用被子捂住妈妈的口鼻的话,她便能得到解脱 我意识到自己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护士(48岁),母亲因脑淤血瘫痪在家11年 每晚我都会对母亲讲话,母亲虽不曾回应,但我说了许久的话后便止不住地流泪。对我而言*难过的事便是看着母亲逐渐消瘦衰弱的样子。 来自大阪府的男性(70多岁),居家看护母亲7年 我平时还要工作,几乎没法照顾儿子。今后我的工作可能会更加繁忙。平日里妻子承担了看护儿子的全部事务。我对她深感歉疚,也很心疼妻子。万一妻子精神崩溃的话该怎么办,一想到这里我就感到恐惧。目前还尚且能够维持现状,但10年后又会怎样呢?我并不乐观。 来自大阪市的男性(55岁),其子身患重度脑瘫
尽你所能,行*的善。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何谓 *的善 ?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的效用? 作为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彼得 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在这本书中,辛格为我们引入了 实效利他主义 ,它是一种哲学概念和一场社会运动,旨在应用证据和理性来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慈善领域。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这一点。 除此之外,辛格还探讨了实效利他主义作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如何结合百年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看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如何解读党和国家间的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如何理解党的使命性特质以及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构成了本书作者思考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