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简单阐述有关人体步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所开展的人体步态实验,基于人体步态分析进行了行走稳定性研究。全书共分五章,前两章是对人体步态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综合阐述,包括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步态分析参数、步态研究方法及常见测量系统等。后三章分别为人体在楼梯及坡道两种步态环境下的稳定性与自适应平衡、人体行走稳定性研究以及不同结构环境人体行走下肢生物力学特性研究。其中,对人体在楼梯及坡道两种步态环境下的稳定性与自适应平衡研究中主要对人体足底压力和表面肌电进行了分析。在人体行走稳定性研究中,包括了材料止滑性能试验、弯道行走实验、负重行走实验、不同足部约束状态下的行走实验。在不同环境人体行走下肢生物力学特性研究中,主要包括楼梯行走、跨越障碍物以及滑跌状态下的下肢生物力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6-2010)》的栏目基本与前三卷保持一致,设有“研究综述”、“研究成果选介”、“学术团体、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简介”、“学者简介”及“附录”5个栏目。与前三卷有所不同的是,本卷年鉴将“重要文献”栏目调整至附录部分。本卷年鉴的“2006-2010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概述”对这五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概况、特点、主要研究进展及不足进行了较为整体和全局性的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构建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奠基了社会认知理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
中国的代社会学者,曾经苦苦探索,以源自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的文化体系与社会问题,试图在动荡的大时代中寻找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生动翔实地勾勒了中国社会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建立、发展、变迁的过程,记述了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吴景超、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的学术观点、社会实践和人生探索,探讨了中国社会兴衰与社会学以及社会学者命运的联系。《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特,是研究中国社会学史的一部力作。《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可供社会学界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阅读,也可供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研究者参考。
《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