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研究译丛)》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暖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本书用生动、平实、易懂的语言,系统介绍近二十年来在国际上非常热门的社会理论家 比如卢曼、霍耐特、拉图尔、罗萨、亚彻、博尔东斯基等 的理论梗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与劣势,帮助读者了解各种社会理论的价值与局限。通过这些介绍,本书能为学界同仁在进行当代社会现象研究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文献,为各社会科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社会理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的前沿社会理论教科书。 在书末附录,作者针对中国高校师生在研习社会理论与写作学术论文时常遭遇的问题,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答疑,对于如何从事社会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与借鉴。辅以丰富的图片以及详尽的扩展阅读推荐书目,本书力求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理解与掌握当下最新的社会理论进展。
为什么许多文化背景下的女人在两性关系中都更保守?为什么许多文化背景下的人都看重社会地位?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有内疚感?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信奉 善有善报 ?我们是基因的牵线木偶吗?孕育更多的子女会让我们更深爱自己的配偶吗? 感激、羞耻、悔恨、骄傲、怨恨、荣誉感、同理心与爱 那张困缚着所有人的紧密而错综的人性之网,到底是如何编织成的? 《道德动物:我们为何如此思考、如此选择?》这本进化心理学经典之作,试图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我们的日常行为、思想和情感。作者以达尔文个人的人生经历为案例,探讨爱情、亲情、友情、道德感、负罪感、利他心、同情心、仇外心理、手足之争等等现象背后的进化逻辑。这本书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基本的人性和道德准则,改变我们思考和感受生活的方式。一旦真正理解进化心理学
本书着重探讨时间、事件与因果性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时间性的关注有悠久的传统,本书继承和开拓了这一传统,每篇章节均将相关问题置于社会科学的分析实例中进行考察。全书阐明了社会分析理论关于原因与事件、行动者与互动、时间与意义的关键假设。阿伯特将自己的理论称为 过程论 。对这个看待社会世界处于恒久变化中的理论体系而言,首先是明确时间的结构:过去如何影响现在?大和小的关系是什么?延续和交叠如何理论化?其次是探讨时间性如何在当代经验社会学的线性模型下、历史叙事中、个案研究里体现或被忽略。通过一系列实例,阿伯特在本书中建立了一套融贯的看待社会时间的观点。
这是一本旨在提升人们情绪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的书。 本书将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的五要素(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任的决策技能)与效能训练(包括父母效能训练[P.E.T.]、青少年效能训练[Y.E.T.]、教师效能训练[T.E.T.]、领导效能训练[L.E.T.])相结合,并提供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景中的运用方法和练习,让技巧落地。 本书强调,社交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习得的,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不断提升的。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灵活运用。
讨论当代社会学就不能不提到安德鲁 阿伯特的工作。好的社会科学著作必须足够有想象力。 阿伯特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料来源和实例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并将其融合到令人惊叹的原创性、破坏性和丰富的分析中。对行动者和结果等基本概念的拷问,对序列和生态如何挫败因果论断的洞察力,在微观社会学的基础上重建宏观社会学的努力,以及对道德层面的开垦只是本卷的几个重要主题。本书既是一本好书,也是一项对社会科学家理解和开展其工作的方式的雄心勃勃和令人信服的挑战,足以改变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对社会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全书围绕社会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与评估的各种方法、技术及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案例。本书为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教材,同时可作为文科有关专业和从事社会学教学科研人员、实际社会调查研究工作人员的教学参考书。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初版于1997年,在全国高校中广为采用,发行量巨大。现重排重校再版,以便于更广大师生学习使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为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专业的教学和学习需要而编写的研究方法指导书。本书将呈现社会研究过程中各种使用频率高、基础而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定量文献研究、实地研究、个案研究等等,讲解各种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运用方式,为读者提供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入门知识,并教会读者将其运用于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书中对定量及定性研究方法均施笔墨,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本书所介绍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人口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普遍使用的方法。本书适合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专业的学生及入门级研究者学习使用。
为什么有些城市的公共空间很人性化,运转良好,有些却不然? 这本书是关于城市空间的,所得出的结论,也都是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 1970年,威廉 H 怀特建立了一个叫做 街头生活项目 的研究小组,观察城市的公共空间。观察是从纽约市的公园、游戏场地和街区里那些非正式的休闲娱乐场所开始的。观察的时间长度是10年。 究竟是什么让城市里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或死气沉沉?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又是什么在令人们厌恶?对于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阳光是重要的,树、水、可以买到小吃,能有地方坐坐,也很重要。这听上去没什么稀奇,而怀特用10年的观察证明,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异乎寻常地重要。 我们无法阻止城市的蔓延。 对于生态环保主义者而言,保护乡村和保护城市其实同样重要。因为如果人们发现城市不宜居住,就像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之一,书中,作者E.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等。
????本书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学主张经验性和整体性研究的理论承诺与坚持客观性追求的理论原则之间的矛盾,论述了从现代西方社会学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在现实基础、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及其局限,借鉴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和其他当代正在流行的社会学理论,提出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解决社会学理论承诺和理论原则的矛盾,实现社会学在新的历电条件下的理论发展。 ????本书以丹尼尔.贝尔、福柯、布迪厄、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吉登斯、鲍德里亚和卡斯特等人的社会学理论为代表,考察了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思维方式、理论视野、问题论域、基本观点、展开形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学术拓展,对于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学的重要变革和演化趋向,在信息化或全球化时代推进中国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书既
本书系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安德鲁 阿伯特的自选集,展示了阿伯特作为当今芝加哥社会学派的领军人物,数十年来对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实体问题的不断追索。 本书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理论与实体的关系,以及过程性的社会学理论。作者呼吁社会科学界探索一种新的、过程性的规范性本体论,以理解和应对根本性价值差异的不断变化,并拥抱这种差异。
这是一部超越了研究方法操作化、程序化、流程化层面的方法论著作,强调针对质性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和研究,要注意质性探究的过程性,研究方法本身应为社会进步负责任。 作为一位质性研究方法论学者,本书作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予与研究对象保持距离的探究机制是存在问题的,他重新审视了质性研究中的 数据分析 过程,以及方法论讨论中对 风险 和 真相讲述 的规范性概念化。本书倡导一种唯物主义的探究取径,作者提出,在方法论上负责任意味着要意识到:探究什么、谁来探究、如何探究、为何探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缠绕的交叉性。
鸟居龙藏,近代东亚人类学、考古学的开拓者,其足迹曾踏遍大半个东亚地区。 本书是他百余年前的西南中国行纪,记述了他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收录了他拍摄的一些影像资料,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弥足珍贵。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运用抽样方法的实际例子,对扎根理论性抽样、目标导向性抽样、理论或立意抽样展开方法论的论证。第二部分聚焦质性研究中的实在论抽样方法,其中第四章阐述了一种实在论策略的抽样基础,此部分考量的是影响研究的内外部因果作用力和生成机制。接下来的三章阐述实在论抽样策略的三个关键因素。第五章考虑立意工作和假设如何影响样本选择。第六章聚焦于目标导向性选择,探讨实在论案例化策略如何不同于建构案例和典型案例,以及案例在研究中如何被转化。第七章讨论了案例化的方法论策略,揭示观念和证据之间的关系,以拓展研究中新的诠释和解释。 第八章是对样本规模的思考,汇集了本书第一部分方法论辩论的关键内容,以及质性研究中实在论抽样策略的方法学。第九章则呈现了质性研究中样本选择的实在论方法。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 哈维新近的力作。《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 时空压缩 ,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 拼贴社会 。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出现。
赫伯特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他早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就提出了社会进化的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极力主张把生物中 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的学说应用于社会领域。他拭思想对世界各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02年严复即《群学肄言》的书名把他的代表作《社会学研究》译介到我国来。 《社会静力学》是斯宾塞的每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他研究社会和政治学说的主要著作之一。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部著作 包含了自1850年以来已经有很大发展的一些思想和思想的萌芽 。因此研究斯宾塞的思想,此书不可不读。 《社会静力学(汉译名著本)》于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