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14 岁的克里斯蒂娜 J. 沃利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所在的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厂突然倒闭,接下来的几年里,近十万名附近的居民也将失去工作。 30 年后,沃利成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无地可依》中把人类学视角带回家,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结合个人叙事和家庭照片,对 去工业化 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在其精辟的分析中,每个读者都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什么向上流动从集体性转向个人化,以及哪些政策错误导致了这种困境。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乡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 乡村社会学 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对自由的阐释(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对法国大革命反思(革命的两个阶段),和对极权主义的预见(对卢梭的反对),这是本书极为重要、影响极为深远的三方面内容。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汇编了贡斯当至为重要的政治论著,包括《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适用于所有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原则》、《论僭主政治》等,是国内仅有一本贡斯当的政论集,也是一本十分经典的学术著作。 贡斯当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他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统治以及波旁王朝的复辟,并曾在苏格兰跟随亚当 斯密等英国启蒙思想家学习。他的政治思想,既有法国思想传统中对抽象理念的偏爱,更有英国经验主义政治经验的审慎。在本书所收录的论著中,他赞扬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但对大革命如何收场,提出了自己的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 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 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 永远停滞的民族 。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
从前,我们身边有许多动物能 欺骗 我们,比如狐狸、狸猫、浣熊、黄鼠狼....... 这种动物作怪的事情并不稀奇,也被人们当作一种 正常事件 来谈论。而这类事件消失的转折点是1965年!当时,日本人的自然观和生死观发生了什么构造性的转变?当我们现在讲述 我们被狐狸欺骗 的历史的时候,我们说些什么?1965年左右,日本社会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经济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人作为个体被从村落社会分离出去,不再与自然产生共鸣 换句话说,现代化破坏了人可以被狐狸欺骗的环境,而这种 现代化 扫除的是什么呢?我们失去的 看不见的历史 又是什么?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历史进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於1928年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於中国妇女史部系统性的论著,对于后来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该书时间跨度从中国上古至民国,以朝代分章,各章中又以主题分节,例如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在观点上该书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於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於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多有描述及批判。该书资料极为丰富,且论述范围甚广。
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芝加哥学派究竟指什么,或者曾经是指什么?它是一群人,抑或是一种思想?它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还是一个长期的传统?它来自个体力量,还是在更大力量的影响下产生?长期以来的研究文献都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本书详细考察了芝加哥学派、其知识遗产及其与更大的学科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对该学派及其实践的分析中,嵌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理论论点,阿伯特用它来重新定义社会对象,将其视为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而不是固定的实体。阿伯特的理论直接源自芝加哥学派将社会生活定位于时间和地点上的坚持,这一传统自一百年来一直是该学派的核心。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 讲学社丛书 第二辑,内容以 2010 年著名土耳其裔美国汉学家阿里夫德里克( Arif Dirlik )在清华园为 梁启超纪念讲座 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扩充而成。德里克教授从 全球现代性 的视角对 20 世纪初尤其是 改革开放 至今,中国知识话语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批判性的反思。其所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到社会学和人类学,再到儒学与国学。在本书中,它们都被理解为进入一个根本问题的共同窗口,即后革命时代的中国思想对文化与历史的调适。 全书共分八讲:前两讲通过厘清现代性、全球性以及历史等基本概念,说明了作者进行反思的方法论,提出我们的认识途径是 全球现代性 的视角;接下来逐次反思过去百年中国的社会史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以及儒学和国学等知识领
《乡争》一书聚焦的主题是当下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的社会竞争。竞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今天中国乡村社会的繁荣与富裕。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面对的是怎样的竞争情势,竞争又会给农民个体、家庭、乡村、城市,甚至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本书通过几年来与华中乡村研究团队的集体调研,按照 农村婚姻 家庭关系 南北社会 村庄竞争 收入结构 等五个维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研究,鲜活地呈现了乡村社会变迁的内在的机制与逻辑,为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是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的代表作。书中介绍了法国农村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前农业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着重阐述了法国的土地制度、圈地的形式、畜牧业和农耕的结合、农业革命的进程。
《乡土中国(修订版)》除收入费孝通代表作《乡土中国》外,还收入他的《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等5部著作,集中体现了费孝通早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也是目前收录较全的一个版本。本书没有按各篇出版时间的先后排序,并取《乡土中国》为总书名,意以其为总纲,可以引领后面各篇的阅读和理解。《乡土中国》虽然是作者在 乡村社会学 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层面,而具有多学科的价值和影响,堪称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一把钥匙。 本版还收入珍贵的图片20余幅,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如何结合百年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看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如何解读党和国家间的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如何理解党的使命性特质以及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构成了本书作者思考的主题。
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 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 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 W. 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 《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
2013年,荷兰科学家波斯特公开了世界首个实验室制作的汉堡。自此以后,用精心培育的细胞组织生产肉类这一想法就在媒体上呈燎原之势传播开来。《肉食星球》一书对实验室生成的肉类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把人造肉当成未来的趋势,那这意味着什么? 作者本杰明 阿尔德斯 沃加夫特历经五年时间,遍访从事人造肉以及有关未来食物的各色初创公司、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以及从中看到利好的投资人等。他把人造肉当成一片田野,进行了带有人类学色彩的研究调查,也像是在进行 人造肉 的编年史写作(虽然人造肉的历史实在很短)。在本书中,他认为有关实验室培育肉类的讨论已经超越了有关食物的讨论,而延伸到对资本主义和人类日益增长的口腹之欲相互关系的讨论上。 一味满足我们人类对肉食的口腹之欲真的会导致我们自身的灭亡吗?
《分裂的西方》围绕美国911事件以及随后美国入侵伊拉克,阐述了欧洲一体化的问题,特别提到了联合国的改革和未来。他指出,造成西方分裂的并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险,而是现今美国政府的政策。该政策忽略了国际法,对联合国弃之不顾。这条裂痕已经贯穿了欧洲,也贯穿了美国自身。作者希望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差异,他以此为契机研究国际法宪法化,旨在探讨欧洲一体化的问题。
《乡村旧事 田野研究札记》是作者在既往多年从事农村调查和研究中所撰写的学术随笔与札记的精选,分 转型世像 治理素描 底层游戏 和 研究杂感 四编,共23篇。内容涉及世纪之交及进入新世纪之初的乡土社会变化、乡村基层治理状况、农民的日常生活政治以及对农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等方面。其选题来源于田野,鲜活而直面问题,小故事包含大意蕴,文字凝练而有思想深度,深度的田野工作给人以方法上的启示。该书以一种独特的学术体裁与写作风格记录和思考了过往的乡村变革史,对当下的乡村治理具有借鉴价值。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 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 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 他回答: 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看不见的世界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衣阿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队的啦啦队员们。 啦啦队员?是的,她们也代表着你看不见的美国。
家 (home)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一个独立的地方、一个我们可以展现真实自我的地方,但 家 与人类的历史同样悠久吗?不,弗兰德斯这本雄心勃勃的著作认为, 家 其实是一个晚近才诞生的观念。 作者追溯了近五百年来西方人的房子从 栖居之所 演变为 温馨之家 的过程,这一演变并非偶然,而是内承人文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思潮,外借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作者从家庭模式的演变、房间分配的变化、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家具的沿革变化、建筑类型的发展、炉灶厨房和水电设施的现代化等方面,层层地揭开历史的画卷,驱散了笼罩在一些假想之上的迷雾,破除了人们以往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获得的关于家的神话。 作者巧妙而优雅地将宗教、历史、经济、技术和艺术的线索结合在一起,不仅展示了发生什么,而且展示了何以发生。我们*终来到一个这样的世
基层社会是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场域,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的基层社会,既是人民群众的追求,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建设基层社会关键在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2013年起源于浙江省桐乡市的 三治融合 创新实践,为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本书从桐乡经验出发,考察 三治融合 的发生背景、发展进程、制度设计、持续创新和治理成效,并基于 三治融合 创新基层治理理论,探讨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可行性和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