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28个标志性事件进行了刻画与解读。所选 事件 均为曾经在政策层和学术界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 行话 ,诸如 笼中虎 、 连裆裤 、 债转股 、 利改税 、 拨改贷 、 信贷包干 等。围绕上述每一 事件 的故事刻画和理论提炼皆单独成文,但 事件 之间又保持着整体结构上的逻辑呼应。本书对每一个 事件 的解读力求追求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同时强调宏大背景与故事细节的结合。每个事件解读大致包括事件背景描述、事件故事原形刻画、事件制度含义以及理论发现等部分,力争得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财政金融新观点和新假说,进而推动中国财政金融理论新框架的构建。
本书可被看作 布尔迪厄基本思想手册 ,旨在阐明支撑布尔迪厄科学实践的原则,为读者提供理解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布尔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第二部分展现布尔迪厄在芝加哥大学研讨班上对话的内容,澄清了他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研究实践的要点,并对这两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是布迪厄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讨班所做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在此他强调能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倡导并采纳了一种总体性的自我指涉教学法。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於1928年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於中国妇女史部系统性的论著,对于后来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该书时间跨度从中国上古至民国,以朝代分章,各章中又以主题分节,例如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在观点上该书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於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於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多有描述及批判。该书资料极为丰富,且论述范围甚广。
中镇是美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这个小城市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随着美国社会的巨变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书通过调查研究,对中镇在衣食住行、家庭生活、教育休闲、宗教习俗、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和分析,以该城市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观念转变的原因。 本书既是学习社会学课程的学生的首选书,也是帮助一般读者了解美国经典社会学研究的一部优秀作品。
本书依据大量有据可查的资料,讲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杜鲁门主义的冷战思维及至特朗普政府所代表的反智主义影响下,美国的科学研究如何逐渐转变为主政者以及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从而污染、腐蚀了社会民生的各个基础而具体的方面。 本书探讨了美国科学如何在对资本和军事资助的极度依赖下,由促进人类进步的创造性力量转变为破坏性的、反人类的力量。数以万亿计的资源和科学人才并没有用于解决贫困、疾病与环境破坏等问题,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悲剧之一。但尽管根本性的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作者也有力地论证了,以造福人类的科学体系取代现有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科学体系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乌托邦式梦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认真面对上述现实。
芝加哥学派究竟指什么,或者曾经是指什么?它是一群人,抑或是一种思想?它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还是一个长期的传统?它来自个体力量,还是在更大力量的影响下产生?长期以来的研究文献都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本书详细考察了芝加哥学派、其知识遗产及其与更大的学科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对该学派及其实践的分析中,嵌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理论论点,阿伯特用它来重新定义社会对象,将其视为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而不是固定的实体。阿伯特的理论直接源自芝加哥学派将社会生活定位于时间和地点上的坚持,这一传统自一百年来一直是该学派的核心。
全书共有九章,第一章过往即为序章,第二章经济学:平等的兴衰,第三章政治:从不落主义到礼让的轮回,第四章社会:社会资本与家庭形成,第五章文化:个人主义与社区,第六章种族与美国人的 我们 ,第七章性别与美国人的 我们 ,第八章20世纪的弧线,第九章漂泊与成功。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如何结合百年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看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如何解读党和国家间的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如何理解党的使命性特质以及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构成了本书作者思考的主题。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遭遇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崩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城市中的自然感兴趣。城市迫切需要重新自然化的河流、修复的湿地、恢复的潮汐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阴凉树冠,来抵御气候危机。如果你想象未来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术、飞行汽车和摩天大楼,而要多想想层层叠叠的叶饰、平屋顶上的农场、粗糙的城市草地,以及茂密的森林。 本书不仅是要唤醒读者认识城市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大城市内部,也包括紧邻大城市的周围区域。城市化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入且固有的联系,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去发现或再发现这种联系。本书最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渴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中拥有绿色植被,为此他们与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和投
本书是卢梭专门为波兰问题所著的政治专著。卢梭为某一特定国家的人民撰写的作品只有三部:1764年为日内瓦人民撰写的《山中来信》,1765年为科西嘉人民写的《科西嘉制宪意见书》及1770年所著的本书。本书作为卢梭晚年的著作,继承了他一贯的思想精髓,在书中他主要论述的其实是《社会契约论》在波兰的应用模式。
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 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 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 W. 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 《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
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个人幸福、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回顾了现有关于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的研究,并使用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方法对当代中国家庭的居住方式和代际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过程、多代家庭在当代中国继续存在的原因、家庭居住安排中的性别差异和家庭网络、空巢对老年人的真实影响、女儿养老功能的提升、家庭养老基础的转变、双向代际支持及其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影响、孝道变迁与代际关系的转变等。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 大问题 ,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 西方崛起 的压力下 被动 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开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
这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在作者索尔尼的笔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双足直立行走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古往今来的城市变迁与走路有着怎样的关系?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 行者 与那些酷爱漫步、健行的文人学者们又为何沉迷于走路这一如此质朴的行为呢?当行走将我们的身心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一切的问题便都找到了答案。索尔尼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优雅洗练的笔触,为我们编织了一部关于走路的独特历史,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学、社会思考等人类智慧之林,使我们沉醉于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所带来的惊喜。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 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 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 他回答: 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看不见的世界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衣阿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队的啦啦队员们。 啦啦队员?是的,她们也代表着你看不见的美国。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公元1000年,欧洲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在一千年内完成了这一演化。以工业发展阶段为参照,霍恩伯格与利斯将欧洲城市的漫长演进分为三段,结合人口学与经济学的量化分析,灵活运用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两大经典研究模型,呈现了欧洲城市的大历史,亦揭示了不可化约的区域特色。本书以详实的数据探入城市肌理,打破不同时代对城市形象的固有认知,还原出一个不断拓展阶级、移民、婚姻、家庭、亚文化等多样性空间的城市演进图景。
《分裂的西方》围绕美国911事件以及随后美国入侵伊拉克,阐述了欧洲一体化的问题,特别提到了联合国的改革和未来。他指出,造成西方分裂的并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险,而是现今美国政府的政策。该政策忽略了国际法,对联合国弃之不顾。这条裂痕已经贯穿了欧洲,也贯穿了美国自身。作者希望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差异,他以此为契机研究国际法宪法化,旨在探讨欧洲一体化的问题。
《芝草无根》以贵州乡村生活的在数字时代的变化为主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日常生活书写手法,展现了中国在跨越式发展中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乡村生活现代化过程。 中国曾长期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在近几十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但都还多少留有乡村生活的印记和记忆。那些在数字时代展现中国乡村生活方方面面的短视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获得了广泛的受众,数据网络一端链接着现代社会的窗口,一端链接着遥远的乡愁。新乡愁文化也衍生出现代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新型乡村旅游产业链,给贵州大山里的人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生活机遇,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像本书主人公丁浪那样掌握了新技术新能力的返乡青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他们对乡村生活的认识与他们的长辈完全不同
基层社会是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场域,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的基层社会,既是人民群众的追求,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建设基层社会关键在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2013年起源于浙江省桐乡市的 三治融合 创新实践,为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本书从桐乡经验出发,考察 三治融合 的发生背景、发展进程、制度设计、持续创新和治理成效,并基于 三治融合 创新基层治理理论,探讨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可行性和实现路径。
本书是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的代表作。书中介绍了法国农村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前农业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着重阐述了法国的土地制度、圈地的形式、畜牧业和农耕的结合、农业革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