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本书的初衷是想传承和发展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的思想和理论。尝试构建后乡土中国理论,是作者出于理论自觉意识和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为了把 后乡土中国 从一个概念术语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作者尝试着运用后乡土性框架去概括和解释当下乡村社会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性质,试图为人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后乡土中国的理论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当前乡村问题,而且还注重从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乡村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文化中心 是北京城市战略定位,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全国 文化中心 的具体表现。颐和园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之处,是两个文化带中的璀璨明珠。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颐和园与两个文化带都有密切联系。历史上瓮山泊是通惠河的上源,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现实中颐和园是大运河文化带中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西湖(瓮山泊)西堤在历史上是西山游线的起点,现实中颐和园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独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所处的三山五园地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的皇家园林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点区域。本书从文献史料和现存古迹中寻找线索,介绍颐和园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全面抗战前,电车事业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共生共长、覆合共存。本书首先管窥城市电车运行的道路系统建设、传统交通方式的发展背景,由此延伸电车业出现的历史进程。其次,研讨战前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电车事业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运行路线和执行票制、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情事,全景洞悉该业运营与管理的整体态势。再次,在战前上海人口辐辏背景下,通过电车交通与人口需求、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界面交相为用,展现电车交通与城市人口的良性互动。复次,通过上海三界当局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训验、管控电车行驶与停放、交通肇事及违法惩治等向度,研判电车交通与近代城市治理的逻辑关联。*后,通过电车交通与社会现代性、公共参与、国家利权等多维视域,洞
方志是学术研究资料的知识宝库,内容涉及各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的丰富资料,也是记录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本辑收今上海市范围内府县志23种,所收方志以晚近时期修纂的为主,以取其涵盖时间长,记述方面广,包容材料多的优点。
本书旨在通过总结归纳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做法,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有效的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书中,湖南省领导、各省直单位、社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依法治国、司法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强省、医疗卫生、文化惠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对湖南省2016年社会发展形势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并前瞻性地展望了2017年湖南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为湖南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2011年9月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邀请外知名学者,围绕“农政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广泛主题展开系列讲座,涵盖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曾先后邀请詹尼佛·佛朗哥、汪晖、秦晖、詹姆斯·C.斯科特、乌丙安、杜赞奇、范德普勒格、等学术大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其定位是:对话世界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为此系列讲座合集的本,一共14讲。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中国陶瓷史》,分别对中国陶器、瓷器的区别和发展史进行了不同的论述。本书作者集近50年古陶瓷研究之成果,另辟蹊径,追本探源,以胎和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进行研究,指出高温釉才是瓷器与陶器*根本的区别,并首次提出中国瓷器的五个发展阶段,即胎釉同源的灰釉阶段、胎釉同源的自然釉阶段、胎釉分制的自然釉阶段、胎釉分制的化学釉阶段、胎釉分制的长石釉阶段。这五个发展阶段孕育了两次大的制瓷技术革命,*次是南北朝时期从胎釉同源转向胎釉分制,它为白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第二次是17世纪制坯工艺、制釉工艺、彩绘工艺、装饰技法的全面革新,从而将中国的制瓷技术推向*。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观点新颖,论理深入,证据充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对许多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挑战,阐明新的观点和理
这是一部跨界艺术家兼文化学者从自己的视野来感受和认知北京的一本大书。书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文化名胜、现代建筑、风情民俗等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本书更致力追求的是表现北京的精神风貌,如北京的国际化视野、北京海纳百川的胸怀、北京勇于创新的胆识等。作者不仅将视角伸向了北京的方方面面,更将自己的思考深入到的北京的心灵深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感受北京的精品佳作。 本书为上下两部,此部为下部,重点表现了北京的前沿艺术、摇滚音乐等动人风景,以及北京大学等处的时代风貌,以及北京的人文风情画面,令读者耳目一新。
本书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的研究课题。作者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描述了这些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对于促进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袍哥》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 日常 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学界出现了相当一批关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研究成果,而从建设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角度从进行的研究和著述相对较少。本书一方面立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30年来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如 三步走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等基本政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另一方面,又站在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的角度,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一般意义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性和具体差异性,又对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应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执政党建设及领导水平、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等做了分析论述。
讨论中国1930年代的 文艺大众化 运动需要重新思考几个问题,即文学是什么和大众是谁?如果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就无法理解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发生以及演变,并且也容易把文艺大众化的特殊内涵泛化为一般的如何使文艺普及于大众以及如何将大众提高到能接受文艺的程度的问题。文学和语言都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标准的客观存在,对它们是什么的认识和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关,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所指的词汇,而是具有其历史阶段上的意味的。对大众的认识必须放到一个 关系 性的体系中来认识。作为1930年代的两种文艺类型 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双方所分别坚持的民族和阶级的立场互相对立,但是又互相涵盖。 本书与已有的研究中将现代文学中的 大众文学 只放在左翼文学叙述的框架之内评价其得失的做法不同,而是将大众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放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