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28个标志性事件进行了刻画与解读。所选 事件 均为曾经在政策层和学术界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 行话 ,诸如 笼中虎 、 连裆裤 、 债转股 、 利改税 、 拨改贷 、 信贷包干 等。围绕上述每一 事件 的故事刻画和理论提炼皆单独成文,但 事件 之间又保持着整体结构上的逻辑呼应。本书对每一个 事件 的解读力求追求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同时强调宏大背景与故事细节的结合。每个事件解读大致包括事件背景描述、事件故事原形刻画、事件制度含义以及理论发现等部分,力争得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财政金融新观点和新假说,进而推动中国财政金融理论新框架的构建。
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二卷,时间分段是中世纪。 本卷认为,中世纪的宗教色彩使得女性背负着单一的职责与标签,但经过历史学家基于大量史料的专业分析发现,中世纪的女性并非毫无成就地在其中沉沦和沉默。在那近千年的历史中,女性尽管越来越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是一个奇异的他者,但她们依然在不断努力发出声音,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造着财富,为思想宝库积累着智慧。同时,在如 宫廷爱情 骑士精神 这样的新型意识形态中,女性通过与男性的博弈,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也为后世的两性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流行病与社会》讲述了可怕而震撼人心的千年瘟疫史。微生物的致命威胁无数次逼近人类:鼠疫、天花、黄热病、痢疾、斑疹伤寒、霍乱、结核病、疟疾、脊髓灰质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 针对这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流行病,斯诺登将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与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 本书论述范围极广,跨越古今,遍及全球,深入展开医学与社会历史间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流行病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一方面,疾病如何推动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塑造艺术、宗教、思想史和战争形态;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又如何让疾病获得适宜环境,迅速传播,肆虐人类。
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公元1000年,欧洲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在一千年内完成了这一演化。以工业发展阶段为参照,霍恩伯格与利斯将欧洲城市的漫长演进分为三段,结合人口学与经济学的量化分析,灵活运用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两大经典研究模型,呈现了欧洲城市的大历史,亦揭示了不可化约的区域特色。本书以详实的数据探入城市肌理,打破不同时代对城市形象的固有认知,还原出一个不断拓展阶级、移民、婚姻、家庭、亚文化等多样性空间的城市演进图景。
《重庆通史》书稿从重庆历史实际出发,以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系统地反映了从公元前200万年的巫山人到公元1952年,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进的重庆历史。
每个蒸蒸日上的国家,都拖曳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 城乡只是定居的场所,还是个体可以自在流动的公共空间?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贡献了跨越时代的思想者,产生了民族文化的传灯人,孕育了当代文明的承担者。毫无疑问,历史很少像1949―1999年的中国这样密集、紧凑,这半个世纪的中国是东方式变革直接、集中的地域,也是社会进步力量充分发展的国度。 本书记录的是近距离的、现在完成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史,回顾、凝视、思索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众生活状态,为将来 长时段 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份文图资料,为更周到的当代中国生活史书写胪列一份索引。本书从1949 1999年50年间的近200幅老照片中,提取若干社会生活史关键词并加以阐释。它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农村政策、商业布局、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内容,将 历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 熟人社会 、 礼治秩序 、 差序格局 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 礼治秩序 及其 差序格局 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
本书的初衷是想传承和发展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的思想和理论。尝试构建后乡土中国理论,是作者出于理论自觉意识和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为了把 后乡土中国 从一个概念术语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作者尝试着运用后乡土性框架去概括和解释当下乡村社会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性质,试图为人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后乡土中国的理论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当前乡村问题,而且还注重从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乡村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作为首届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之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全球城市论坛也于同一时期在美丽的黄浦江畔举行。本次论坛以“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内外城市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参与,与会嘉宾从城市创新、全球化、城市治理等不同角度出发,对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2050年上海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贡献了众多富于智慧的真知灼见,堪称一场思想的盛宴,令人获益匪浅。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肖林主编的《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联合国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城市论坛实录》,就是这场思想盛宴的精彩再现。这本实录以充分反映与会嘉宾的思想观点为宗旨,生动再现了论坛现场的交流盛况,详实记录了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详细总结了全球城市建设
本书是部相对系统、完整而深入地研究广东传统社会妇女史的学术专著。书中运用大量的案牍、契约文书、地方志、档案、族谱、碑刻、笔记文集、报刊等历史文献,以妇女史和乡村社会史相结合的学术视野,将妇女置于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贸易国际化、文化传统的国家化、士大夫化等大背景中,揭示她们的生存状态、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等演变,为理解和认识明清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新视角。
《DK人类食物百科(全彩)》内容简介:是什么让食物有味道?我们需要每天喝8杯水吗?火鸡会让人昏昏欲睡吗?为什么肚子在饿的时候会咕咕叫?为什么许多亚洲人不宜喝牛奶?食物在烹饪时会发生什么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DK人类食物百科》是一本妙趣横生的食物认知视觉指南。食物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我们的身体随之变化。本书通过科学研究与讨论,帮助读者了解日常食物背后潜在的生物效应和运作原理,并揭示不同种类食物给人体带来的不同作用。
本书以梭戛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所在地陇戛寨为切入口,对长角苗人的族源、亲属称谓、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经济、祭祀、巫术、建筑与村落、民具、技艺、日常生活、服饰与文化符号、人生礼仪与岁时节日民俗、音乐、教育、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往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记录。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生态博物馆全面、权威的著作。
全面抗战前,电车事业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共生共长、覆合共存。本书首先管窥城市电车运行的道路系统建设、传统交通方式的发展背景,由此延伸电车业出现的历史进程。其次,研讨战前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电车事业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运行路线和执行票制、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情事,全景洞悉该业运营与管理的整体态势。再次,在战前上海人口辐辏背景下,通过电车交通与人口需求、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界面交相为用,展现电车交通与城市人口的良性互动。复次,通过上海三界当局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训验、管控电车行驶与停放、交通肇事及违法惩治等向度,研判电车交通与近代城市治理的逻辑关联。*后,通过电车交通与社会现代性、公共参与、国家利权等多维视域,洞
本书旨在通过总结归纳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做法,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有效的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本书借鉴古代先哲关于理想社会 人的幸福 和 社会和谐 论述,参照欧美对传统农耕社会改造的经验,分析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文明从鼎盛到衰落,以及历次 社会改造 得失,从社会价值重塑、社会治理转型以及文化理念再造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 社会建设 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