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事实上,每一次划时代的技术浪潮,都粘满了 盲目乐观 的羽毛。原子弹虽然结束了二战,但也形成了对人类存在的巨大威胁;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边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反而经历着时空坍缩;人工智能虽然使得机器变得越来越人类友好,但人类反而像是沦为了机器的附庸 本书中,熊培云以原子弹为思绪的起点,进而延展到互联网构建的新型文明,及至近年来欣欣向荣的人工智能,系统、广阔地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思考。试图在科技一往无前的当下,唤醒 人何以为人 的意识;唯愿科技与人文,各执半轮明月。
本书讲述了发生于19世纪徽州一个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细致解读这个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纪录的基础上,以其生命历程为经,生活世界为纬,全面再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 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卖,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 及其变动趋势。本书力图有机结合整体史分析、微观史诠释及民族志方法,近距离观察国际贸易、王朝制度、区域社会及个人决策等不同因素在塑造乡民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民众的历史际遇及19世纪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 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 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 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韩国的认知惯在 我者 与 他者 之间来回摇摆。 时而将其视作曾经的 属国 与如今的东亚近邻,时而又将其归入 西方阵营 或 全球北方 。不论偏向哪一侧,都难免导致韩国认知的失衡与失焦。 本书雏形为北外亚洲学院朝鲜语专业《朝鲜半岛地区研究》的课堂讲义。贯穿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韩国何以为韩国?第一部分聚焦其近代转型,考察在19 世纪末 西势东渐 浪潮下,朝鲜半岛近代转型的尝试与挫败;第二部分聚焦其民族认同,把握近代以来韩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演变,尤其关注深刻影响当代韩国民族认同的朝鲜半岛分裂体制;第三部分聚焦其社会变迁,关注韩国经济模式的演变,以及伴随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流行文化、家庭形态、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地壳变动。简而言之, 本书旨在多层面、多角度梳理并审视韩国的现代化转型,力图
本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把近代中国的巨变放到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以三大矛盾(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商文明与以儒教为核心的东方农耕文明的矛盾)交织、四大趋势(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互动作为近代中国变革基本线索的新观点。指出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历史地位,特别在抑制半边缘化、衰败化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但革命不能概括中国现代化的全貌。在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力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中国社会内部上述四大趋势相互交织,衰败化、半边缘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结果。1949年革命完成了国家重建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
作为鲍德里亚笔下 已实现的乌托邦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美国的经验、教训及危险性在哪里?本书以作者两次访美经历为线索,深刻分析了托马斯 莫尔等人的乌托邦理论和美国的隐秘联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 有污点的国父 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梳理了有关人类过往、现在和未来的诸多乌托邦梦想,并探讨了美好国家何以可能。 在写法上,本书尤其注重时空的穿梭呈现,既有对美国重大事件的历史回顾,又有赴美观察时的现场所感,更有几年后回到书斋里的沉淀与反思。 在深度观察美国大选之余,作者还探讨了疯狂的梦想家、勤勉的实干家埃隆 马斯克成功创立SpaceX和特斯拉,开启火星移民计划背后的动因。
1986年,保罗 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 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部 寻求都市梦 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 和 上海屋檐下 ,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 ,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本书围绕中国城市的兴衰展开,从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的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增长与谎言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也客观指出了由于过快推进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治理与后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对巩固过去城市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建立一套城市治理的机制,以及有效地纠正和弥补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 城市病 以及城市蔓延带来的农业危机有重要意义。
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时代废弃物。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
芝加哥学派究竟指什么,或者曾经是指什么?它是一群人,抑或是一种思想?它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还是一个长期的传统?它来自个体力量,还是在更大力量的影响下产生?长期以来的研究文献都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本书详细考察了芝加哥学派、其知识遗产及其与更大的学科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对该学派及其实践的分析中,嵌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理论论点,阿伯特用它来重新定义社会对象,将其视为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而不是固定的实体。阿伯特的理论直接源自芝加哥学派将社会生活定位于时间和地点上的坚持,这一传统自一百年来一直是该学派的核心。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空间,也充分反映了改革时代的制度精神,释放了基层社会的活力。本书精选多位社会学学者的相关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产权研究,分析乡镇企业的生成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入阐释乡镇企业在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回答了产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乡土性与现实性等重大问题。 乡镇企业的活力之源,在于它将各种各样的历史遗产、传统资源和本土策略与现行体制结合起来,也与外来制度融会起来,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造,印证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的时代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世界见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然而就在1973年,喧嚣戛然而止,繁华惨淡落幕。西方各国经济大幅下滑,长期在 滞胀 的泥潭中挣扎,此后即便有所回暖,也是短暂和不稳定的。经济停滞不前、贫富差距扩大、工薪阶层陷入困境、社会普遍焦虑、政治主义盛行 我们眼前的世界,正是这场经济危机的直接遗产。 在本书中,经济史家马克 莱文森以1973年为立足点,抽丝剥茧,全景式复盘战后西方经济起落的50年。经济奇迹由谁缔造又因何破灭?它为何不能持续也不可再现?1973年那场危机如何奠定了当今世界格局?学术和政治精英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经济现实?以事实为据,马克 莱文森将对这些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本书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的特点 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本书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
本书是一次先锋的思想实验,作者以在地的观察视角,从空间、物质、人物着眼,考察一个东北工业城市具体层面上的景观与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内涵。那些正在变化或已经消失的事物,逐渐成为现代精神的象征。记录东北城市的日常景观,这既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它意味着我们必须诚实地面对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那些生长的、消失的事物,正蕴藏着我们未曾仔细了解的现代精神,属于中国城市的现代精神。
1980 年,14 岁的克里斯蒂娜 J. 沃利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所在的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厂突然倒闭,接下来的几年里,近十万名附近的居民也将失去工作。 30 年后,沃利成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无地可依》中把人类学视角带回家,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结合个人叙事和家庭照片,对 去工业化 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在其精辟的分析中,每个读者都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什么向上流动从集体性转向个人化,以及哪些政策错误导致了这种困境。
从各类草药、引起痛苦的置入器,到避孕药物、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安全套,现代避孕药具如何变得更加科学、更加触手可及? 作者唐娜 J. 德鲁克追溯了现代避孕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女性生活的深刻影响。通过回顾避孕技术的历史,作者剖析了避孕与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的复杂关联,进而指出,避孕技术的研发及使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重视个人自主权利的外在标准,并且构想了避孕及养育的未来。
《乡争》一书聚焦的主题是当下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的社会竞争。竞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今天中国乡村社会的繁荣与富裕。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面对的是怎样的竞争情势,竞争又会给农民个体、家庭、乡村、城市,甚至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本书通过几年来与华中乡村研究团队的集体调研,按照 农村婚姻 家庭关系 南北社会 村庄竞争 收入结构 等五个维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研究,鲜活地呈现了乡村社会变迁的内在的机制与逻辑,为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收录了马戎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发表的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题的11篇文章。讨论中国的 民族问题 ,核心的议题就是如何把 民族 这个鸦片战争后引入中国的西方概念具体应用到中国社会。本书的中心内容即为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场景。其余各篇分别涉及族际通婚、双语教育、婚姻制度等族群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还有几篇介绍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概况、美国族群关系演变等课题。 本文集回顾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争论,深入思考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为民族问题的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研究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人类已经进入 个人经济体 时代。 大量的网红带货大 V、知识付费大 V、抖音快手达人、社交商业大咖等,凭出色的能力和努力,借助平台赋能,早已超越了 个体经济 的概念,成为 个人经济体 。 这既是一种新经济与新文化现象,更是一个新经济物种。 这个新经济物种诞生的时代土壤给予了它哪些时代红利? 这个新经济物种的成功有哪些规律可循? 个人经济体与其赖以成长的平台是何种关系? 平台又该如何赋能? 如何对这个新经济物种进行更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合理评价 ? 这个新物种出生以来遇到各种挑战,是新经济物种错了,还是社会管理对新经济物种的失措? 本书给出了探索性答案。 更多的答案,还在路上。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 大问题 ,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 西方崛起 的压力下 被动 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开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他们中有人 适西再未归 ,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至上游,更成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华人流寓的源头之一。
这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在作者索尔尼的笔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双足直立行走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古往今来的城市变迁与走路有着怎样的关系?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 行者 与那些酷爱漫步、健行的文人学者们又为何沉迷于走路这一如此质朴的行为呢?当行走将我们的身心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一切的问题便都找到了答案。索尔尼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优雅洗练的笔触,为我们编织了一部关于走路的独特历史,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学、社会思考等人类智慧之林,使我们沉醉于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所带来的惊喜。
们专注于寻找宏大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身边在一起劳作、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人们产生的无比惊人的创造力。《新经济的召唤:设计明日世界》用丰富的实例告诉我们,来自优选不同社群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替代性经济,一种滋养自然而不是危害未来的新经济。这些案例,以大地、水源、衣、食、住、行、健康等人类永恒的需求为线索,编织成一幅希望的图景。在新的经济体系中,实现整个地球生命系统的生生不息,才是专享有意义的 增长 我们需要健康的土壤,清洁的水,拥有活力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以及更有弹性的社会。这正是全书传递的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