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作为鲍德里亚笔下 已实现的乌托邦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美国的经验、教训及危险性在哪里?本书以作者两次访美经历为线索,深刻分析了托马斯 莫尔等人的乌托邦理论和美国的隐秘联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 有污点的国父 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梳理了有关人类过往、现在和未来的诸多乌托邦梦想,并探讨了美好国家何以可能。 在写法上,本书尤其注重时空的穿梭呈现,既有对美国重大事件的历史回顾,又有赴美观察时的现场所感,更有几年后回到书斋里的沉淀与反思。 在深度观察美国大选之余,作者还探讨了疯狂的梦想家、勤勉的实干家埃隆 马斯克成功创立SpaceX和特斯拉,开启火星移民计划背后的动因。
《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 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我叫彼得 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
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 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 金翼 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 察机 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 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 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 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在过去的六年中,记者刘骁骞曾九次深度探访古巴。在亲历卡斯特罗逝世、奥巴马访古、美古复交等诸多历史事件的同时,他试图记录下古巴的社会气氛和人的状态:从电影学院学生到文学巨匠海明威,从国营冰激凌店到城市里的雪茄厂,从吟游歌谣到音乐剧演出,从菜市场的自由定价到民众出境许可 白卡 的废止 在这个被时光冻结的国度,探索平静表面之下的隐秘、热忱、困境与生机。
本书围绕中国城市的兴衰展开,从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的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增长与谎言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也客观指出了由于过快推进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治理与后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对巩固过去城市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建立一套城市治理的机制,以及有效地纠正和弥补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 城市病 以及城市蔓延带来的农业危机有重要意义。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 熟人社会 、 礼治秩序 、 差序格局 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 礼治秩序 及其 差序格局 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
1986年,保罗 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 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本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把近代中国的巨变放到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以三大矛盾(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商文明与以儒教为核心的东方农耕文明的矛盾)交织、四大趋势(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互动作为近代中国变革基本线索的新观点。指出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历史地位,特别在抑制半边缘化、衰败化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但革命不能概括中国现代化的全貌。在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力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中国社会内部上述四大趋势相互交织,衰败化、半边缘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结果。1949年革命完成了国家重建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
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二卷,时间分段是中世纪。 本卷认为,中世纪的宗教色彩使得女性背负着单一的职责与标签,但经过历史学家基于大量史料的专业分析发现,中世纪的女性并非毫无成就地在其中沉沦和沉默。在那近千年的历史中,女性尽管越来越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是一个奇异的他者,但她们依然在不断努力发出声音,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造着财富,为思想宝库积累着智慧。同时,在如 宫廷爱情 骑士精神 这样的新型意识形态中,女性通过与男性的博弈,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也为后世的两性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1980 年,14 岁的克里斯蒂娜 J. 沃利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所在的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厂突然倒闭,接下来的几年里,近十万名附近的居民也将失去工作。 30 年后,沃利成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无地可依》中把人类学视角带回家,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结合个人叙事和家庭照片,对 去工业化 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在其精辟的分析中,每个读者都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什么向上流动从集体性转向个人化,以及哪些政策错误导致了这种困境。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 休闲型社会 并未到来, 过度劳累的时代 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 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有权威性的赖特 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儿童群体 他们不能言说,只能被他人言说 的命运可以得到更改吗?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 无价性 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 大于 市场?
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时代废弃物。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进行民族志的程序、方法和伦理。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项目(如辍学生研究)的经验来分享了怎么做民族志。本书依据民族志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步骤,条分缕析地向读者展示每一个环节所可能用到的工具、软件、资源。这使本书成为一本做民族志研究的操作手册。同时,书中对方法的适用、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节点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有许多深入剖析,对正在实践民族志的学者而言,本书亦可成为他们设计和反思其研究的帮手。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乡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 乡村社会学 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对自由的阐释(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对法国大革命反思(革命的两个阶段),和对极权主义的预见(对卢梭的反对),这是本书极为重要、影响极为深远的三方面内容。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汇编了贡斯当至为重要的政治论著,包括《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适用于所有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原则》、《论僭主政治》等,是国内仅有一本贡斯当的政论集,也是一本十分经典的学术著作。 贡斯当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他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统治以及波旁王朝的复辟,并曾在苏格兰跟随亚当 斯密等英国启蒙思想家学习。他的政治思想,既有法国思想传统中对抽象理念的偏爱,更有英国经验主义政治经验的审慎。在本书所收录的论著中,他赞扬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但对大革命如何收场,提出了自己的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遭遇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崩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城市中的自然感兴趣。城市迫切需要重新自然化的河流、修复的湿地、恢复的潮汐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阴凉树冠,来抵御气候危机。如果你想象未来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术、飞行汽车和摩天大楼,而要多想想层层叠叠的叶饰、平屋顶上的农场、粗糙的城市草地,以及茂密的森林。 本书不仅是要唤醒读者认识城市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大城市内部,也包括紧邻大城市的周围区域。城市化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入且固有的联系,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去发现或再发现这种联系。本书最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渴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中拥有绿色植被,为此他们与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和投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 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 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 永远停滞的民族 。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
今天,无论在经济还是社会层面,美国和欧洲都处在一个“大分化”的门槛之上。尽管有危机在先,“向右转”的趋势却正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各种新型的社会架构开始成形,它们延续了以图利富有阶层为目标的新自由主义道路。而本书认为:转向左翼之路已经迫在眉睫。这一认识来自于我们对近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动因所做的调研。 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间、高薪与低薪之间差异的演进在今天已经得到了许多资料的印证。而在这一过程背后,则掩盖着一个三极(而非两极)阶级结构:即资本家阶级、管理者阶级和大众阶级。20世纪陆续出现的那些不同的政治联盟正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资本家与管理者之间在社会层面,尤其是政治层面的联盟体现的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之路,它是右翼的标志。而左翼意义上的大众与管理者之间的联盟则
本书收录了马戎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发表的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题的11篇文章。讨论中国的 民族问题 ,核心的议题就是如何把 民族 这个鸦片战争后引入中国的西方概念具体应用到中国社会。本书的中心内容即为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场景。其余各篇分别涉及族际通婚、双语教育、婚姻制度等族群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还有几篇介绍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概况、美国族群关系演变等课题。 本文集回顾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争论,深入思考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为民族问题的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研究等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