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驻外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刘骁骞开启了特殊的走遍美国的行程。他踏足将近五十个州,深入人群和险地,穿梭城市和村庄,试图看清那些被笼罩的真相。 他是长期徘徊此地的路人,得以冷静而精准地触摸这个国家的伤口:在一触即发的抗议现场, 让美国再次伟大 和 种族平等 是两句并不矛盾的口号,却将美国人推挤在一起,又将他们远远拉开;逃离奴隶棉田的黑人男子永远困在私刑的梦魇中,在民族神话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一个个残垣断壁的联邦学校旧址,一群人如海底捞针般寻找着埋葬着孩童遗骨的墓地,他们会成功吗? 而当刘骁骞不断往返于新闻和历史的现场之间时,他开始回望这十余载的异乡之路,审视内心的初衷。这本书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收集的脚印。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 认同。 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请翻到第2页) 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 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 。(请翻到第124页) 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 我不是一般女人嘛 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 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 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被开大尺度玩笑、令人不快的凝视和话语、没有必要的身体接触 几乎每个女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为从未学习过如何辨识、应对性骚扰,因为担心 说No会被特殊对待、失去机会 ,职场女性时常会困惑:究竟什么是职场性骚扰?又该如何应对? 职场性骚扰,从来不只是新闻里的字眼,而是真切发生在你我周围的阴影。日本社会学家牟田和惠深度解读,从骚扰者视角透彻剖析,为你揭开职场性骚扰的真相。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职场性骚扰应对手册:告诉我们如何辨识、应对性骚扰,如何避免成为性骚扰加害者;旁观者如何支援当事人,不加以二次伤害;管理者如何正确处理性骚扰事件。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 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 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 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 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
既然要选择写作视角,我希望只保留与斗争相关的物品。 法国历史学家玛蒂尔德 拉雷尔在继《去他的父权制》之后,决定从小小的日常物品出发,以更加具体、更加鲜明的方式来讲述女性的斗争史。 本书用20个具象的物品,邀您见证200年来女性争取权利平等、经济独立、身体自由的历史!卫生巾、节育环、长裤、衣服口袋、银行卡、小家电 透过这些与女性斗争相关的物品,我们一起用女本位的观察视角,更加细致地贴近女性处境,看女性主义者如何利用物品来表达愤怒、争夺空间、交流观点、发起行动! 准备好了吗?您将看到一场喧闹昂扬的女性主义物品大游行! 翻开本书,掌控自己的身体、财产和权利!
女性学先驱上野千鹤子&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写给“ ”仍觉迷惘的女性。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生存技巧”。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 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3. 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 24页)4. 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 虽然愤怒,但也 爱自己, 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东北之为“北方”的历史,同时是它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基地、文化工业基地和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本书是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反思近年流行的“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力图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 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 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
他们直面死亡冷酷无情,对待尸体一视同仁。他们插科打诨脏话连篇,率真诚实嫉恶如仇。他们被街头百姓白眼嫌弃,遭警局高层出卖牺牲。他们与疑犯斗法、跟证人周旋、同律师角力,他们是践行正义的巴尔的摩警探,是一群不够坚定但足够可爱的理想主义者。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优选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他用纪实手法,根据自己1988年以实习警察身份深入警局一整年的调查报道写就《凶年》一书,对于美国的社会犯罪现象以及警察的执法行为做了真实披露。作品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凶案组:街头生活》等,并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匿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改变了。《无声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作者梁晨、张浩、李中清)利用1949―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的翔实材料,《无声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力图将这一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技术奇迹的时代,电脑打败了人类 象棋大师,AI写出了流行歌曲,机器正在学习阅读我们的思想……有人说,未来的世界中工作将会越来越自动化,算法将以惊人的速度处理大量的讯息,将带我们进入轻松工作的新世界,一个人人得以发展各式各样休闲活动的美好时代即将到来。然而,这些闪闪发光的表象,却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工人 原始的人工劳动和低廉薪水所支撑。 而这些来自大量低薪劳工处理的数据被应用在各种方面,从无人驾驶汽车,到Google图像搜索等各种数据处理,尽管这已经是新数字经济中越来越强大的一部分,但却很少人知道隐蔽在这背后的真相——处理大量数据的都不是AI,而是通过网络远程接单的贫困人口。当大公司发现原始人工的成本低于AI,且识别 度远高于AI,这样奇特又讽刺的新工作模式诞生了:一方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
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最后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进行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理想农民”,落脚点在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