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提问的50个问题,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为什么一个小人物的回忆录成了超级畅销书,被美国政界、企业界、科技界、学术界、金融界的精英们争相传阅?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经常用 乡下人 (Hillbilly)等词汇来形容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白人蓝领阶层。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失去希望 ,正是这个群体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 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终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随着家族故事慢慢发展,我们发现万斯的外祖父母、阿姨,叔叔、姐姐、以及最重要的他的母亲,都在极力适应中产阶级生活的要求,却从没完全逃离过药物滥用、酗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 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更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更好的应对方式。
人工智能往往被形容成一种超越人类、如美梦又如噩梦般的存在。它引发了很多关于人类社会形而上学的思考。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正一点点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它对人类社会的重塑又是怎么发生的?本书通过回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揭露了人类关于这种技术的幻觉和谬论。聚焦于沟通型人工智能,作者指出它们并不是一种真正的 智能 ,而是人类对自身的投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文化偏见和现代心理学来匹配人类对外界环境的观察和探询,从而投射出 智能 的假象。作者提出了 庸俗欺骗 这个概念来揭示人机互动的本质即欺骗,并详细阐述了 庸俗欺骗 的各个维度。所谓人工智能,无非是利用投射和刻板印象来附和社会规范罢了。透过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恰好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容易受到欺骗。在各种科技的不断兴起中,我们人类
【内容提要】 朝日新闻:2014年,丈夫坦白36年前的出轨后,遭70岁妻子殴打致死 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 丈夫 ,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 去死 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 去死 的念头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 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 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
本书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的生存录。作者特雷斯特密切关注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30位女性的故事,其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影响了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追溯女性单身的演变史、记录当代单身女性的生存状况,作者提醒我们:单身是一种力量,意味着思想上的自主和经济上的独立;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是时候开启一个 单身时代 了。
看不见的明天,无缘社会中的女性、青年与贫困固化。十几岁到二十五六岁正是充满了梦想与希望的时期,是人生中最闪耀、最辉煌的日子。在这个可以说是人生的起点的阶段,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让女孩子失去了梦想与希望呢?《女性贫困》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追随西蒙娜 德 波伏瓦的脚步,本书作者玛侬 加西亚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因为理解女性为何顺从是走向一切解放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 成为自己 ,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 自己 之所是。
书籍、艺术品、手机、汽车、服装、音乐,乃至自然,万千世界中,人们似乎有很多热爱的事物,有时是 一见钟情式 的激情,有时是长久的迷恋,但是人真的会爱上某件事物吗?我们对事物的这种爱,与我们对人的爱,有什么异同?当我们谈起所爱的事物时,实际在意指什么? 这本由营销学高引作者、爱情心理学专家撰写的小书替我们回答了这些看似寻常却很少能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在轻松有趣的讲述中,作者带我们重新解读并审视了我们对事物的热爱,我们与事物以及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尝试寻找构建自我和更好的生活的方式,也为品牌营销者带来关于品牌体验和品牌意义的启发。
本书旨在指导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掌握工作中必须的公文写作、调查研究、职业发展等基本能力和工作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实操中的常见问题,更好提升岗位履职能力和实现个人成长。第一部分:事业单位工作方法。介绍事业单位工作应把握的原则、基本任务,明确岗位职责,如何提高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分析判断、沟通协调、开拓创新等基本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机关工作习惯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公文写作。介绍事业单位公文写作的特点与要求、常用公文的种类和写作规范、公文审核要领,以及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第三部分:调查研究。介绍事业单位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常见类型,如何组织调查研究及调研方法,调研报告类型、结构及如何做好调研工作总结。第四部分:职业发展。介绍事业单位的职业特点、职业发展路径、不同
失智症意味着什么?作为这个时代的瘟疫,它就在我们身边,或许也在我们自己的未来。 这是身患失智症的人与其照护者的故事。作者从身患失智症的父亲讲起,延伸到许多人的故事,既包括处于失智症不同阶段的人、作为伴侣或子女的照护者,也包括科学家、心理治疗师和医生,以细腻的对话、深入的调查讲述失智症是如何逐渐带走一切的,并探讨不同形式的专业干预。 这也是我们的故事。失智症造成的记忆、语言丧失以及带来的羞耻感同样可能发生在不可避免走向衰老的我们身上。深入失智症内部,作者带我们走进隐秘之地,思考 家 的含义、人之为人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衰老与死亡。
本书由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凯恩斯传》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教授领衔主编。来自信息技术、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法律和劳工组织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和立场观点,探讨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自动化革命对工作未来和就业前景的影响。书中对工作的历史和意义追本溯源,对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两轮自动化浪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自动化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作用。本书既有对工作历史的探幽,也有对当今工作模式的质疑;既有对人工智能的憧憬,也有对其潜在道德风险的忧虑。全书不仅充满思想碰撞的火花,而且也为个人、企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如何迎接工作的未来提出了富有启迪性的建议。
出去 ,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 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 ,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 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 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各个企业的招聘热陡然降温,找工作成为世间一大难事。在这一时期进入求职活动的一代人被称为 冰河期世代 。事过境迁,如今 冰河期世代 已经已步入中年,却由于职场跨出去的步的影响,至今依旧深陷于工作、结婚、育儿、照料老人等 人生的危机 之中。那些人生难如己愿,而且连一声 我需要帮助 都无法发出来的人,他们除了亲近的家人,和谁都不再交流互动,独自品尝着孤独的苦涩,而他们才刚刚进入人生的中盘战,渐渐迫近的还有对他们来说毫无希望的下半场。他们几乎已经认命、几乎已经放弃了。他们相伴了数十年的苦恼和仍身处其中的生存困境,难道真的用一句 自己的责任 就可以掩饰过去的吗? 本书从工作、婚姻、家庭关系、社会援助与对策等多个角度切入,详尽展示了日本目前 40岁上下 群体陷入 中年危机 的社会现实,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 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 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 但痛苦该如何测量? 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 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 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 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 思考终将到来的 *后的日子 。 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 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 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 4年协助150人 启程 的家庭医生 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不再是必死的绝症。请想一想当时认为必死无疑而选择了死亡的人们。 赋予患者生存希望的放
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 买房今后也会让日本人幸福吗? 回答当然是 Yes 。必须是 Yes 。而且必须一直是 Yes 。 人口减少、经济下行、市场泡沫化、全国房价下降 即使这种现实摆在眼前,很多人还是被一个无法用理论解释的冲动和执念所束缚: 我要买房。 然而,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住宅建后平均使用寿命 日本是三十年,美国是五十五年,英国是七十七年。 也就是说,工薪族花费毕生积蓄、历经多年还清房贷之后,你的房子很可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化贬值甚至沦为废墟。 此外还有因房屋质量问题而发生邻里纠纷、不期而至的房产泡沫、高层建筑给老人和孩子带来的安全隐患、缺少民主化管理导致业主委员会失效 本来应该是给住户带来幸福的房子,也有可能变成你的负累乃至噩梦。 这些问题是否可以规避?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从业三十年的日
福摩萨亲王 何许人也?划分猿和人的重要化石 皮尔当人 竟然是 拼接款 ?波兰村姑为何要冒充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女儿,文艺女青年伍尔夫如何冒充埃塞俄比亚皇室成员登上英国海军旗舰 无畏号 本书是法夸尔的 撷趣 系列丛书之一,这位作者的另一部有趣的著作《欧洲王室另类史》(新知文库64)是年度畅销书,本书也是。作者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汇总和揭露了历史上的各种 骗局 。大到战略战术、撤兵逃亡、媒体造假、伪科学圈钱、官方设局、宗教欺诈等,小到民间的坑蒙拐骗 虽说记录了各路骗子、赝品和诡计,但也不乏奇思妙想和机智谋略,甚至是善意的瞎话和救人一命的谎言。总之他毫无贬义和讽刺态度,而是以幽默的文风和客观的笔触,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小插曲,它们在严肃的历史滚滚洪流中,不失为一些点缀的音符,同时也不断地提醒人
本书从管理创新、治理目标、社会责任和社会共识等多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工智能涉及的信息技术伦理的内涵、技术风险的特性、技术伦理评价与技术边界的阐释和研究,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社会风险的规避措施,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管理应用中的伦理框架和原则,旨在通过形成平衡性的人工智能伦理观来实现对人工智能社会风险的管控与治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有效防控人工智能发展风险,从而以人工智能的有效治理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我国18 岁之下的未成年人犯罪、自杀等异常行为屡见报道,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给被害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给他们自己的一生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面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们只能未雨绸缪,通过借鉴国外司法和实践中的可取之处,尽全力去阻止未成年人,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误入歧途迷失的孩子们。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第10版)》是一本全景式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著,涵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性质和程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以及犯罪预防、少年司法系统四大内容板块,并未局限在犯罪学、社会学或刑事司法学等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运用一个整合性的更宏大的视野来审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得以全方位地思考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敬畏学问(增订本》是国际关系理论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的随笔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自2006年以来在生活、求学和讲学中的所思所想。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对作者父亲的印象和记忆,另一类是求学教学的经历。作者将在生活和教学中的经历和体会随手记下并集结成册,不无发人思考的闪光点。本书之所以取名 敬畏学问 ,正是因为这些思考是于生活和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在学问和人生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和感想,体会到人生与求学的不易。本书于2014年由我社出版,本次增订,作者将近年来生活、工作中的部分感悟写作成文,共六篇,添加到随笔集中。
这是被人们遗忘了的美国。洗车工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家人,他们梦想,他们的失败。而比他们更失败的,是他们的国家。尽管美国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尽管美国宣扬"劳动致富"的信条,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却令这一切饱受质疑。有些人觉得劳动确实能致富,而有些人发现自己只是徒劳无功。很多工作要求高,薪酬低。尽管换了多次工作,很多人还是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上挣扎,甚至接近赤贫。
从黄热病到天花,再到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疾病、医疗、社会生活与法律制度之间,一场场瘟疫促使一代代美国人做出选择,并以实践回应有关其基本价值观的种种问题。 这本小书脱胎于历史学家约翰 费边 威特在耶鲁法学院课程 美国法律史 上的一场讲座,追溯了传染病的法律历史,展示了传染病如何塑造法律,又是如何被法律塑造的。他着眼于美国防疫政策的法律尺度,特别是卫生法学与联邦体制之间的张力,以高屋建瓴的手法呈现美国应对瘟疫时的法律,同时不忘描摹囊括众生百态的社会图景,对 美国传染病 的深入省思尽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