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苦难》是布尔迪厄晚年与其他22位合作者,以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观察及倾听,耗时三年访谈数百人所写就的田野调查著作。通过一个个以访谈形式出现的鲜活的生活史个案,展示了当代法国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痛苦,并透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出痛苦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本书是布尔迪厄将学者责任与公民使命融为一体,集中探讨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著名成果。在看似平淡的个人生活史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苦难真相。
县乡政府是如何运作的? 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如何在县域社会落地的? 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 县级党委政府如何调动乡镇的工作积极性? 县域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权威? 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 县域中的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一书深描中国政治的实际运行,对上述问题做了抽丝剥茧、入木三分的剖析,是一本展现县乡政治生态的写实白描书。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体制的活力来自哪里? 体制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本书以作者最近几年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呈现了县域政治运行的丰富图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书围绕县域治理韧性这一核心主题,从体制与机制关系角度切入,对县域治理体制、政府动员、干部流动、财政制度、政策转化与执行等进行了透彻
作为一本系统的质性研究方法指南,本书分7个部分、25章,由质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在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分析时所采取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指南,为读者撰写重要的实地研究结论或正式的研究报告等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方法。每章作者都提供了清晰、实用和生动的范例来解释研究方法的使用策略,详细展示了质性研究的特点。 本书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从提出研究设想、确认完善研究问题,到设计研究、收集研究资料、分析数据,包括整个质性研究全过程,一步一步指导读者将理论概念转化为研究实践。无论是从事质性研究的新手,还是富有经验的研究人员,都能从中获益。
本书在农业农村部和乡村振兴局指导下,由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负责出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智库报告之一。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篇为总报告,分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测度和评价、成就与展望两个部分。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指数,对中国31个省及典型代表地级行政区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进行评价,包括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总体特征、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短板等;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主要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水平与自然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描述、总结2022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整治提升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第二篇为专题报告,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热点
大学教职员工是近代新职业群体中重要的组成,学界现有研究多关注其思想动态、政治诉求和个人发展等,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尤其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生活水平与阶层结构研究还不充分。鉴于此,本书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在描述其群体构成、职业、教育和生活的同时,量化分析其生活水平和阶层结构。 研究表明清华教职员工的构成与生活在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清华园”中教职员工收入相差悬殊,生活水平高低有序,阶层结构分明。该结构表面上以职务或职称为基础,以个体教育获得为“合理性”依据,但从深层次上则体现了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初期,个人的教育水平深受家庭条件、地理来源等外在因素影响,教育的社会融合功能较低的实质。
本书系《费孝通谈民族和社会》的全新增补修订版,共收录费老1933 2003年间发表的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代表性学术文章共126篇。按文章主题分为 民族研究意义及方法 民族历史与发展 社会学及学科建设 社会研究及调查 四编,各编文章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序,并将其代表性民族志作品《花蓝瑶社会组织》,以及《桂行通讯》《关于追悼同惠的通讯》两文作为 个案研究 单列成编。本书的整理出版,对于研究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及范式,厘清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及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建立对中国社会和民族的 文化自觉 ,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进而,对于研究、践行当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及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议题,更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以 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 为主题,对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总体状况以及华北、华东、西南地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书分为总报告、地区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篇、口腔疾病预治篇、口腔护理保健篇、口腔健康教育篇及附录六部分,聚焦我国老年人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等问题,结合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对我国老年人龋病、牙周病、牙列缺损与缺失以及口腔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原则进行总结分析,对我国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提出了改进和指导意见。
《中国事业单位发展报告(2023)》从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不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总结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状况、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系统分析了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行业事业单位发展状况。本书还对部分地区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以及多家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分析,力图为政策制定者、事业单位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妈祖文化年鉴2019》是是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与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编撰的文献性、资料性年鉴,是开展妈祖文化学术研究基础性资料之一,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内外有关妈祖文化的各种主要活动,分三个部分,一是学术与研究,内容有专著文集等;二是宫庙与祭祀,内容有春秋二祭、习俗活动宫庙修建等;三是文创与慈善,内容有媒体传播、图书影视等,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妈祖文化,以此促进妈祖文化的学术研究,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妈祖文化,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
2015年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围农村研究院历史上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本院不仅成为 完全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特别是进行了学术整合,构建了 一个全新的调查研究计划.这。一计划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中国农村调查是基础性工程.从2015开始出版的《中国农村调查》便是其主要成果。 学术研究是一个代际接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农村调查是本院的立院之本、兴院之基本院的农村调查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项系统性工程,存在不同的审视维度和视角。本书是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建设系统性聚焦政府诚信治理的典型著述。研究立足于政府的 元治理 角色,聚焦政府推动诚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政策工具创新和技术治理等方式路径,试图建构政府从事诚信治理的法治方法论体系,畅通从 认识论 到 方法论 的社会诚信体系治理逻辑,明确了政府在诚信治理法治模式中的主导、引领和示范的多重角色,进而开拓出政府诚信治理法治模式的蓝图。
《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力图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代际均衡与多元共治 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的主要研究成果。以老龄社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支持需求分析为基础,就老龄社会中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照护保障、养老服务、精神支持和中青幼群体的社会支持以及老龄社会的数字化治理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了老龄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唯有改变现行社会政策体系方能适应。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思维,注重代际均衡,实行多元共治,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有效支持中青幼群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国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书通过查阅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记述了四川省战旗村自农业学大寨立村以来55年的变迁历程,分析了村庄演变中宏观政策调整和村庄内在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核心――乡村作为中国“去依附”的微观基础;两个视角――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结合;三个阶段――政治化竞争阶段的红色战旗、产业化竞争阶段的金色战旗、生态化竞争阶段的绿色战旗;四个启示――成本内化、村社理性、资源权益、空间正义。以“三生三治”协同作用下的“村社理性”为基础,在一定的资源权益制度空间和社会企业分配内涵下,乡土社会可以有效消化国家宏观风险,从而成为中国在国际挑战中维护主权独立和综合安全的坚实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