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 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 以县为主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本书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先生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比较凝练地体现了费孝通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实际上它们在他写作中也是一个系列。本书正是这三本小书的汇编本,希望能借以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研究作一全面而系统地呈现。
《街角社会》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 科纳维尔 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 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本书是为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青年研究者定制的案例分析型研究实战指导书。 社会研究方法专家风笑天老师从自己已公开发表的150余篇学术论文中,精心挑选了10篇论文作为例子进行解析,详细地讲解了每一项社会研究从浮现初的想法,到提炼具体研究问题,再到实际开展,后撰写论文以及发表的整个过程。 书中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研究案例,从 问题哪里来 研究如何做 论文怎么写 三个角度入手进行讲解,同时特别增加 研究评价与启示 模块,专门结合研究实例对选题、设计、实施、写作各个环节中值得注意的方法问题进行提示,以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全书以 庖丁解牛 的方式,结合实际的案例,从操作化的角度,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研究的实际过程,慢慢体会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是如何 从选题到发表 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切实理解和掌握研究
总是比周围人更勤奋,却一直处在抑郁之中;父母像小孩一样被白人训斥;为无法说地道的英语而感到羞耻;书写被白人的想象力塑造,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写作打上种族化的标签 韩裔美籍作家凯茜 帕克 洪从小事件切入,深入剖析了亚裔美国人日常感受到的一系列情感,如羞耻、偏执、忧郁、自我怀疑等等,称它们为 少数派的感受 (minor feelings)。这些感受折射出亚裔美国人生存现状、模范少数族裔神话、个人政治身份困境和种族意识等重要问题。 从个体经验出发,作者还将笔触拓展至美国历史和文化深处,剖析社会新闻、大众文化、历史事件中的种族症结,透视塞林格、王鸥行、裘帕 拉希莉、韦斯 安德森等创作者,对美国当代文学和艺术作品做出了辛辣的评论。在《一位艺术家的肖像》中,洪还以女性视角反思韩裔女作家车学敬在1980年代遭到奸杀案件,审
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埃米尔 涂尔干的开山之作,最初出版于1893年,至今仍是社会学经典文本之一。 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动荡与冲突,涂尔干对劳动分工扩张的社会现象、影响及其与道德秩序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深刻解释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现代社会的结构构建提出了新的愿景。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 社会团结 道德密度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等一直为社会学界沿用的概念,也通过对 机械团结 与 有机团结 环节社会 与 分化社会 的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书中对重整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团结的回应,与今日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息息相关。
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常或不正常的?如果你在马路上边打手势边自言自语,别人可能觉得你不太正常,当人们看到你的耳机时,可能会觉得你在打电话,又觉得这很正常。类似这样的情形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覆盖各种各样的群体。 作为最早应用标签理论来解释此类现象的社会学经典,《局外人》用 越轨 来讨论正常或不正常的各种可能性。在大麻吸食者与缉毒警察、舞曲音乐人与听众、驾驶员与交警、学生与老师、小偷与警察等此类局外人或局内人之间,谁来制定规则?谁是违规或越轨者?谁来执行规则?谁来贴越轨的标签?这种标签有何影响? 作为曾经的音乐人,作者用第一手的对话或访谈,生动呈现各个社会群体的亚文化。时隔五十余年后,作者在新版本中分享了他关于越轨问题的最新思考。
孤独是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情感。它既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一种罕见的痛苦。被严重孤独感攫取的人们普遍感到不被关心、不被需要、没有方向、无家可归。严重和长期的孤独是对个人和公共健康的威胁,而且存在着上升趋势。 在这本富有启发性的书中,人类学家慈子 小泽-德席尔瓦研究了日本的孤独问题。她认为孤独已经成为当代日本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对此,她重点关注日本社会孤独现象的宏观统计数据的变化、亲密关系的商品化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从采访当代日本大学生,到叙述2011年关东大地震和核灾难后的孤独故事,再到研究孤独个体聚集的线上聊天室的讨论,作者生动地捕捉到人们所经历的存在性痛苦,而这种痛苦无法还原为 抑郁症 这样的精神病学范畴。作者认为,孤独不只是一个个人的病痛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只有加强人
电影《黑客帝国》中,墨菲斯给尼奥两个选择: 吞下蓝药丸 故事结束,你从床上醒来,相信你愿意相信的一切。吞下红药丸 你留在这个乐园,我来告诉你兔子洞有多深。记住:我提供的只有真相。 在美国第五大网站Reddit上,最有影响力的男性论坛的名称就是 红药丸 (The Red Pill)。它的成立标志了网络厌女的全新阶段 他们不仅嘲弄和贬低女性,也同样相信,在这个社会中,男性 尤其是异性恋的白人男性正在遭受女性的压迫。 他们运用古典形象、古典学著作来推动白人种族主义的宣传,认为自己是智识权威的捍卫者,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继承者。 社交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民主化,但它也为那些持有反女权观念的男性创造了机会。社交媒体已经把厌女症抬到了暴力和恶意的新高度。
本书收录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有关中国研究的代表作15篇,囊括了两位顶级学者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如黄宗智教授的 内卷化 第三领域 集权的简约治理 实用道德主义 、周黎安教授的 晋升锦标赛 行政发包制 官场 市场 模式 等等。在本书中,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各自围绕国家治理、国家能力等议题,在西方理论的 话语丛林 中穿梭往来,既与之对话,又面向实际,试图还中国一个本来的面目。他们的对话并非一问一答,也不是直接对应,而是在各自独立的探索中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书中也不乏争论碰撞。两位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对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
本书描述了台湾从光复到21世纪初,其人文学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演进、政治形势变迁的共生互动关系。全书系统地梳理了战后初期的 去日本化 和 再中国化 思潮,1950 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1970年代的 科际整合 思潮、文化 回归 思潮,1980年代的 中国化 思潮,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 本土化 思潮等重大社会文化思想的发源与流变。 全书共分九讲,深入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氛围,探讨人文学术在不同背景下的问题意识、理论方法与发展路径等。在人文学术与政治、社会、思想、期刊著作、人际网络、机构社群与芸芸大众之间,析出有机的互动与紧张,力图从细节与整体上揭示60年来台湾人文学术的发展与其政治变迁、社会演进、制度嬗变、思想脉动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县乡政府是如何运作的? 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如何在县域社会落地的? 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 县级党委政府如何调动乡镇的工作积极性? 县域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权威? 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 县域中的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一书深描中国政治的实际运行,对上述问题做了抽丝剥茧、入木三分的剖析,是一本展现县乡政治生态的写实白描书。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体制的活力来自哪里? 体制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本书以作者最近几年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呈现了县域政治运行的丰富图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书围绕县域治理韧性这一核心主题,从体制与机制关系角度切入,对县域治理体制、政府动员、干部流动、财政制度、政策转化与执行等进行了透彻
作为一本系统的质性研究方法指南,本书分7个部分、25章,由质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在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分析时所采取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指南,为读者撰写重要的实地研究结论或正式的研究报告等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方法。每章作者都提供了清晰、实用和生动的范例来解释研究方法的使用策略,详细展示了质性研究的特点。 本书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从提出研究设想、确认完善研究问题,到设计研究、收集研究资料、分析数据,包括整个质性研究全过程,一步一步指导读者将理论概念转化为研究实践。无论是从事质性研究的新手,还是富有经验的研究人员,都能从中获益。
本书的科技史笔记第4部,重点讲述了从热气球开始,到飞艇一直到专业航空飞机的发展历程,详细阐释了人类飞天从梦想到现实的发展道路,让读者从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两条路径了解这一科技发展史中每个发展阶段的里程碑人物和事件,了解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必然结果,可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视角和解读方式,能够在客观中立的角度深度理解人类飞天的发展之道。
《美杜莎的笑声》是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 西苏的代表作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开端之一,它呼吁女性在文学和社会中发现自己的声音,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写作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美杜莎的笑声 是一种象征,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女妖,她具有将男人石化的力量,同时也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创造力。作者借此传达 女性需要找到自己的语言和文学,以表达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观点,并摆脱单一性别主导的文学和语言的束缚。这种写作风格强调直觉、感性和非线性的思考方式,这是不同于男性写作的写作。作者认为,女性的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她们重新获得力量和自我认同,同时也能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在多元主义世界中,人类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应该如何行为,才能更好地共同生活在一起?作者从行为方式和平等原则这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相应地本书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交互行为与关系平等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人类之间平等对待是当前广受关注的一种行为方式。与其他对待(如歧视、冷淡等等)相比,平等对待更加有利于缓解利益或价值冲突的程度。当代主流的平等理论主要是元素平等,如福利平等、资源平等、能力平等,等等,它们的缺陷是既不能充分关注程序上的不公正,也不能有效识别内嵌于社会关系中的剥削现象。作者倡导的关系平等是对元素平等的一种超越。与元素平等相比,关系平等及其原则所具有的优越性体现在:更能够关注和识别剥削、压迫等以关系形式存在的现象;能够更好地与个人选择、努力、责任等人类珍视的价值
卢梭与德国观念论的思想联系并非被遗忘了,但或许因为种种原因,人们缺乏对这一思想场景的真切还原与综合关照。 大卫 詹姆斯借助自由、依赖与必然这三个核心观念重新审视了这一主题,构筑了整体性的思想对话。他以卢梭为锚点去反观康德的历史哲学、费希特的权利与财产理论以及黑格尔的折中综合方案,并依次揭示了三者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认为三者(据其在思想史上的位置)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延续了卢梭提出的意志与必然的问题,然而他们都没能真正地回应卢梭的挑战。可以说,本书考察的是卢梭的发问以及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包括他自己的 失败的尝试 以及借助这种整理与反思我们能够得到哪些新的认识基础。本书重估了卢梭思想的价值,并为18、19世纪的西方哲学史带来一种新鲜的观察视角与深入理解的可能。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一书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为瞩目的寡头引领俄罗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险峻试验。 从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巨头斯莫伦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 这些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反过来操纵旧制度,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在寡头资本主义走向*之时,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油气、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 时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的戴维 霍夫曼亲身见证了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他参考了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与当事人多次面谈,将新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细地讲
唐人街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于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中? 唐人街如何在制度性排斥的逆境中蓬勃发展? 华人移民在唐人街是如何自强不息,最终成功融入主流社会的? 本书以社会学视角对纽约唐人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作者通过实证分析探究这个历史悠久的族裔社区内部有助于移民落地生根的机制和潜质,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群体族裔资源的互动作用,得出了不同于经典同化理论所预测的结论:居住在唐人街的华人并非 被拯救的弱势群体 ,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唐人街并非传统的都市贫民窟,它具有坚韧抗逆性的社会结构和独特的族裔经济。尽管唐人街的发展受到主流社会的制度和结构限制,但它深具发展潜力,为华人新移民创造了当地社会所不能提供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提供了一条向上社会流动的替代路径。
一个世纪,五个国家, 丹麦、瑞典、英国、法国和德国, 从俾斯麦到撒切尔夫人, 从贝弗里奇到T. H.马歇尔, 实行福利制度的改革尝试, 证实了支持团结式社会政策的大趋势。
唐人街,有人称之为西方世界中的 小东方 。没有一个地方像唐人街那样,近切而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文化的会合与碰撞。在这一独特的地方社区,华人紧密交往,自成一体,仿佛这里便是海外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唐人街成了华人设法在外国土地上维持集体和个人生存的标志。而另一方面,唐人街又是华人作为一个群体,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枢纽之处,不同文明在共生中逐渐融合。 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先生,借助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概念 共生 与 同化 ,从大量珍贵的美国早期报刊与档案材料中,梳理并阐释了华人华侨初涉美洲大陆,在风俗、制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美国社会既碰撞又互通的多面关系。这段中美人民相逢之初充满波折与激荡的历史,仿佛一阙主调,其音绵绵,回旋至今。
为什么有些男性在和伴侣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会用暴力解决?亲密关系中暴力受害者如何防止暴力循环、消除痛苦 性别研究教授、资深家庭暴力治疗师阿普特根据近30年为上千名施暴者治疗的经验,结合40余则案例和治疗过程,对亲密关系中的施暴者和暴力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溯源施暴者为何会使用暴力,揭示了他们暴力行为的原因、特征和后果。作者重点探索男性施暴者鲜为人知的一面 施暴者的心理,展示了男性施暴者背后的复杂原因和社会影响。书中穿插治疗对象的案例分析,概述了为什么男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变得暴力,以及如何预防暴力和让施暴者改过自新。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源流和当代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根源、要素和逻辑,再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历史建构的全过程,突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日标任务、方法论原则、主要路径等的学理研究和系统阐释。本书全面系统、论述深入,对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学术研究和新时代建设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