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孙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着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夸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 尽管这里是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 灵性 的,甚至连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触碰。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 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 镇馆之宝 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书中每一章的切入口虽不大,但内容涉及面很广也很深,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更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美国自
本书是一部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对以特洛布里恩群岛为中心的库拉区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揭示出当地土著社会巫术、宗教、贸易、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时对该民族最完备而科学的描述。这部书也奠定了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在理论建构、田野工作方法、文本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成为后来追随者普遍奉行的具体操作规则的来源。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孙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着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夸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呈现了对人类文明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本书通过对人类、黑猩猩、倭黑猩猩之间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对来自六大洲、十几个学科、几十个物种和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进行研究与整合,从进化视角来探讨人性问题 人类既是善良的物种,也是暴力的物种,这依赖于复杂的进化和适应性的倾向。虽然世界越来越和平,个体更加友善,但人类也更擅长组织并使用有目的性的暴力。这是因为人性中的美德和暴力在共同进化,形成了一种 人性悖论 。本书同时也研究了 人性悖论 对家庭暴力、死刑、战争、同性恋、情感与道德的影响。 本书包含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多门学科,囊括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是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家理查德 兰厄姆研究人类进化的一部巨著。
结构人类学(0)》是一部结构人类学的史前史。 本书收录了列维-斯特劳斯1941 1947年在纽约生活期间发表在部分期刊等媒体上的文章,共17篇。 1941 1947年对列维-斯特劳斯而言是学术生涯的重要积累时期,他当时尚未在人类学界广为人知,仅是一位流亡海外的年轻民族志学者。 在美国的这些年,斯列维-特劳斯意识到了无法弥补的历史灾难:美洲印第安人的灭绝、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等。通过学习英语,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地阅读人类学文献,深入观察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他为自己的学术工作做了深厚的积累,梳理了他对于多种理论传统的看法,为之后的学术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收录的文章不应被简单地当成列维-斯特劳斯的 遗产 去阅读,这17篇文章见证了一个具有传记和历史两方面意义的时期,也提供了把握结构主义来龙去脉的机会。本书旨
本书对人类学丰厚的几个传统及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分别论述了英国、德语地区、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源流,总结出它们各自形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特色。本书对几大传统的论述均由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的有很高声誉的人类学家挪威的弗雷德里克 巴特、奥地利的安德烈 金格里希、英国的罗伯特 帕金和美国的西德尔 西尔弗曼分别执笔,内容详实,评价中肯。全书既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期,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将推动这门学科向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学科发展。
本书是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迈克尔 陶西格教授的成名之作,在本书中,他主要探索了当代南美洲种植园工人和锡矿工人的民间信仰中,恶魔的社会意义。陶西格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 异化 商品拜物教 等概念,他发现,当地以恶魔形象为核心的本土信仰调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种混合的信仰体系,正是南美原住民社会在与资本主义及世界市场扩张交锋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回应。
二十多年来,约翰 范 马南的《田野故事》一直是学生、学者和民族志从业者的权威参考和指南。这本书最初于1988年出版,是最早针对与文化的书面表达相关的各种风格和叙事惯例进行详细且批判性分析的作品之一。这是一本关于田野工作的案头呈现,以及文化在出版物中以多种方式呈现的书。本书着重对三种形式或类型的文化表征 现实主义故事、自白式故事和印象派故事 进行了扩展讨论和说明。《田野故事》提出的崭新问题涉及作者的声音、风格、真实性、客观性和对事物的评价。多年来,这项工作反映并塑造了民族志领域的变化。在第二版中,作者通过全新的后记,追踪并阐明了自本书首次出版以来该领域发生的变化。新版的《田野故事》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幽默感,且易于理解,仍然是初学者涉足田野工作的宝贵指南和资深民族志学者的参考基石。
《文化人类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初版于1934年,是当时大学文化人类学的教本。它通俗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定义、对象、分科、目的及其他学科的关系;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学派;特别是具体介绍了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社会组织、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及原始语言文字,对了解和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原始人生活状况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之间的承续渊源,致力于本土视角的文学人类学理论建构,以中国文明发生为理论创新个案,通过考古新发现的史前玉文化8000年脉络,提出玉石神话信仰(简称玉教)奠定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用新材料新方法讲述以往所未知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故事,包括儒家君子如玉的伦理和道教玉皇大帝的原型,直至融合多民族的化干戈为玉帛理想。
假如穿越到数百万年前,你会如何度过你 猿生 的一天? 数十年间,大量关于人类进化的新证据和新观点,使科学家们能够拼凑出对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前发生的事情的更详细的理解。人们现在对祖先曾面临的问题、找到的解决方案以及他们所做的利弊权衡有了更多了解。他们的经历的戏剧性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人类:一种依赖复杂文化的动物。 人类这个物种独特的文化能力在几百万年前就开始产生了,但它只是在过去几十万年才真正突飞猛进。这种能力使我们的祖先能够在极端气候的时期生存下来,并抚养他们艰难生存下来的孩子。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今天经历的文化变化和多样性。 这本书梳理了700万年来的人类发展历程,提出相对于基因,行为选择才是塑造多样化、创新和复杂社会的真正因素。结合前沿的基因组学、气候学、人类学和历史学
作者是位与2014年至2015年,深入墨西哥恰帕斯州一个自治村社的中国人类学者,他与自治社区的民众共同生活了8个多月,对当代墨西哥印第安人生活境遇、文化传承与政治斗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书。 本书以笔者为叙事主体,系统呈现作为一个外来人的笔者如何进入墨西哥印第安社会,并通过笔者的眼光以及一系列鲜活的调查访谈呈现了墨西哥印第安文明的悠久历史、全球化进程对于印第安社会与文明的影响、解放神学与萨帕塔革命对当地民众启蒙的经验、圣卢西亚自治村社的自治实践以及墨西哥恰帕斯州华人的生活故事。 作为国内部立足于深度田野基础上系统呈现当代墨西哥印第安社会的田野随笔,本书既通过对当代墨西哥印第安族群的生活故事,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理论予以反思,也能帮助国人去除对于拉美社会的文化偏见,加
本书汇集了作者王铭铭近二十年来以学术史为主题所做的文章和演讲,以期为 人类学中国化 这一命题提供回顾与展望的新角度,整体性地展现一位人类学学者探寻既有本土特色又有世界视野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赛博格人类学对人类 类性 的探究别具一格。如果说以往的人类学展示的是特定时空内人的体质衍生、社会特征、文化秩序与文明迭代,那么赛博格人类学则通过对网络链接、云计算、复杂数据库、人类计算、量子纠缠、场域效应、非对称聚合等超越时空的流动与链接的书写,展示元宇宙、星链化、数字孪生、价值时空、人机景观、全视监狱、人际关系嬗变、文化秩序重构及爆涨式数字文明等,从而在超文本的意涵涌现中,拓展了 后人类 数智生活的跨学科广域研究,揭开了 虚拟人类学 新序幕!
本书为《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之一。在岁月的长河中,作者看过许多画,听过许多音乐,读过许多书,由此作者从人种学家的视角,讲述南美印第安人通过神话创造自己特有的艺术作品的故事,来阐明美学判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绘画内容、技法、色彩的美学意蕴,并以具体的曲调和歌唱为例,阐释音调变化所带来的美感及表现力;同时分析了卢梭、狄德罗作品中所阐发的美学原理,即美在于感受各种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明了话语与音乐、声音与颜色的关系,等等。总之,作者凭借其自身看、听、读的若干艺术作品,在其宏大的结构人类学的视域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如模仿、表现与再现、激情,以及 美 的定义。因此,对美学、艺术理论、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及实践者都有相当深刻的启发作用,具有鲜
我们身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许多极具 现实感 的虚拟世界正在向我们涌来。而前沿物理学视角下的微观现实,同样映射出令人震撼的新宇宙图景,挑战着我们对具身 现实 的认知。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既在 现实 之外又在它之中的元宇宙的本质,以及量子物理是如何从根本上晃动我们对 现实 的理解。这两者共同揭示出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即 现实 可能比我们之前所理解的更为复杂,更为神奇。 元宇宙的世界究其根本是虚幻的吗?如果是,那么当你沉浸在元宇宙中,是玩物丧志吗?我们身处其内的这个 世界 ,是真实的吗?为什么存在着 世界 ,而非什么都没有? 吴冠军教授将我们带到这些问题前,在这个喧嚣热潮下,给出独特的学术分析。 本书分别开启 未来 资本 影像 现实 世界 政治 六个通道,使我们进入 宇宙 。 《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不只
本书精选了美国中国妇女和性别史创始学者曼素恩教授论文十三篇,附录其弟子论文四篇。选录的论文以发表时间先后排列,涵盖了曼教授影响深远的学术生涯,主题包括妇女史和性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精英妇女生活与写作(包括政治书写)、妇女贞节现象、性别制度与国家政策和经世论述、家庭婚姻、女性旅行、妇女劳动、城市家庭生活、性(sexuality),以及阳刚和阴柔的概念与社会实践。这些课题以明清为主,下达民国,兼及越南、东亚和南亚,或是新创,或从新的角度重审旧课题,建树了如何运用妇女和性别史的新视角拓展和加深中国史研究的样板。纵观本集的论文不但可以领略曼教授研究思想、方法和风格的端倪,也可见中国妇女和性别史领域发展的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