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知名的未来学家帕拉格 康纳对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愿景:一个既具有移动性又具有可持续性的阶段。 作者在本书中预测和解读了由政治,经济,技术颠覆或气候变化等新因素导致的当代和未来数十年之内人、商品、服务、资本、科技和创意在全球范围的移动,以及各大洲、国家随之可能发生的变化。 通过《新迁移》,作者希望使读者了解,人文地理布局或许将在未来继续发生改变。人们将会不断转移到资源、气候较好的地方,而技术将流向需要它们的人,流动的终目的是不断建立更好的栖息地。作者通盘考虑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因素,并探讨它们会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对每个地区如何适应无限的复杂性做出构想。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想象世界文明结构在未来发生根本改变的情景 包括我们自己在人类下一张地图
《生育环境的民俗学》是作者通过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的分析,从近代到现代,对日本的生育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产婆、助产妇、助产师为线索,追溯了日本助产士的历史,在生产面临着过度医疗化和复杂化的困境中,助产士,或许能成为人们破除生产过度医疗化的桎梏、感同身受地帮助产妇生产的一大助力。同时希望通过《生育环境的民俗学》一书的记录,为描绘下一个时代的生育环境提供素材。目的在于明晰从近代到现代,围绕生育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探讨当前少子化、晚婚、不孕不育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重新讲述人类纪与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仅仅只是一种更严重的生存威胁? 试图压制那些从以前的栖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区的"外星人"物种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种的消失速度计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会变成 孤独星球 吗?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之中,人类是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叙述是否掩盖了一个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呢? 《未来生命通史》集结了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 托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的大量实例: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不同物种在人类工农业 铁蹄 下依然能够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种植,为有进取心的动植物创造了新生存空间;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刺激了几乎每个生物种群的进化演变 托马斯挑战了如今已被广泛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本书依据两条主线展开研究:一是人口资源配置方面,将在梳理相关制度和政策基础之上,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生活境况、流动特征和规律,以及留城意愿及社会保障需求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二是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在描述我国农用地流转交易行为现状及区域差异基础上,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角度出发,分析农户的农用地流转行为及交易行为存在的制度激励与约束,通过对农用地流转交易行为绩效评价,从农户农地调整意愿与农地社会保障偏好角度,解释农地流转交易绩效产生的原因,并揭示与农用地流转交易行为绩效相关的制度瓶颈。通过上述两条主线,揭示中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土地流转,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尼古拉斯 戴利追踪了19世纪人口大爆炸的文化影响。随着拥挤的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继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一套针对城市生活的、共享的叙事图景在城市居民之间广为流传,包括对城市灾难的幻想、关于犯罪的影视剧以及匪夷所思的公共交通故事,这一切都折射出一种所谓 他人即地狱 的想象情景。在视觉艺术中,偏向于感性的图片开始大量出现,将城市大众浓缩成了少数弱势角色:报童和花童。在19世纪末,甚至出现了认为这座庞大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破坏者的原生态故事。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从个体性和结构性 双重因素 出发,研究中国西部某省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及面临的社会风险和引发的社会问题,并探讨 空间 这一 结构性 因素,对一个独特地域人口流动的意义和影响。本书发现,无论是个体性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人口流动,还是结构性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移民的迁移,追求更好的 空间 这一美好愿望,是高海拔地区人 口流动的重要动力,也凸显了该地区人口迁移的独特性。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过程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过去人口过快增长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 压力,还是近年来政府和社会面对人口低生育水平带来的焦虑和困境,都需高度关注,深入研究。随着 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面来临,中国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的态势和格局继续深刻变动,人口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书汇集收录叶明德教授近40年人口科学研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章:人口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第二章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第三章人口与反贫困研究。第四章浙江人口发展与人口决策研究。第五章讨论人口社会学领域有关女性人口、人口素质、人口文化等内容。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民
一国拥有的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均随时间不断变化。在开放条件下。劳动力数量与质量都是影响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在两者同时变化的情况下,一国的贸易模式会产生何种变化是个相当复杂多变的经济学课题,围绕这一课题的许多研究领域都有待发展和完善。本书主要关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力资本影响贸易模式的作用机制。人口老龄化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效应都是多重的,本书侧重分析两者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包括对比较优势、贸易量、出口结构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等方面的影响。针对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影响贸易模式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因此本书的研究思路是在掌握现有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实证方面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分别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两者其同作用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井对人口老龄
本书收录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近十年来发表的部分学术随笔、思想评议文章。本书的内容是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主要包括对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实现人口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入低生育率时代的生育控制和生育政策改革,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积极应对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性别平等和婚姻家庭的新特点等内容。在这些领域,作者提出了一些具有独*性的新观点、新见解。读者通过本书,可以增强对我国人口发展内在逻辑、突出人口问题和重点政策的了解,并对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发展挑战和未来道路,获得有益的启发。
本书在系统地回顾人口流动相关政策、总结农业转移人口的总体特征基础上,首先,基于现有的微观调查数据从住房、非农雇用及社会保险参与率、老年人养老保险参与率、职业和工资差距等方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农业转移人口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基于生活满意度和工资收入的视角,从主客观层面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福利效应进行定量评估;后,在分析市民化的内在逻辑以及体制保障基础上,提出市民化政策改革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