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环境的民俗学》是作者通过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的分析,从近代到现代,对日本的生育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产婆、助产妇、助产师为线索,追溯了日本助产士的历史,在生产面临着过度医疗化和复杂化的困境中,助产士,或许能成为人们破除生产过度医疗化的桎梏、感同身受地帮助产妇生产的一大助力。同时希望通过《生育环境的民俗学》一书的记录,为描绘下一个时代的生育环境提供素材。目的在于明晰从近代到现代,围绕生育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探讨当前少子化、晚婚、不孕不育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本书受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委托,由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组织养老服务领域资深专家(《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核心编写人员)、职业院校教师等相关领域专家严格依据《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内容开发编写。本书是老年人能力评估培训的权威教材,上编为国家标准解读,详细说明国家标准编制背景意义、制定过程,并对国家标准实施、评估结果推广应用等提出建议;下编为评估指南,详细说明评估指标和操作要领,并辅以评估案例解读,同时对配套移动端评估工具功能及操作进行详细介绍。本书内容涵盖从事评估工作的人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贴合养老服务一线实际需要,实用性强、特色鲜明,有利于推动全国养老服务系统、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评估机构和人员全面准确掌握标准内容和评估要求,更好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实务工作。本书既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本书针对当前我国老龄化发展特征、养老服务业产业特点及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开发培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养老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建设为契机,总结推广现代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建设的机制、路径、方法和技术等,为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改革、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重新讲述人类纪与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仅仅只是一种更严重的生存威胁? 试图压制那些从以前的栖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区的"外星人"物种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种的消失速度计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会变成 孤独星球 吗?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之中,人类是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叙述是否掩盖了一个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呢? 《未来生命通史》集结了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 托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的大量实例: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不同物种在人类工农业 铁蹄 下依然能够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种植,为有进取心的动植物创造了新生存空间;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刺激了几乎每个生物种群的进化演变 托马斯挑战了如今已被广泛
在本书中,知名的未来学家帕拉格 康纳对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愿景:一个既具有移动性又具有可持续性的阶段。 作者在本书中预测和解读了由政治,经济,技术颠覆或气候变化等新因素导致的当代和未来数十年之内人、商品、服务、资本、科技和创意在全球范围的移动,以及各大洲、国家随之可能发生的变化。 通过《新迁移》,作者希望使读者了解,人文地理布局或许将在未来继续发生改变。人们将会不断转移到资源、气候较好的地方,而技术将流向需要它们的人,流动的终目的是不断建立更好的栖息地。作者通盘考虑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因素,并探讨它们会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对每个地区如何适应无限的复杂性做出构想。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想象世界文明结构在未来发生根本改变的情景 包括我们自己在人类下一张地图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分析相应对策,厉以宁先生将2018年中国道路丛书的主题定为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先生在主题文章中分析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之一,是依靠新人口红利,即创新。全书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作者们的切入角度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健康产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资本、老年人的财富管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与乡村振兴、英国乡村养老项目对中国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是一部城乡聚落视角下的区域断代人口史学术专著,研究的对象是辛亥以前西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聚落人口。研究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西北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为主。研究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咸丰末年至宣统末年的五十余年间。研究问题主要包括清末宣统人口调查、城乡聚落人口、城市人口等级模式、城市与城市化水平、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聚落尺度的人口迁徙、聚落与人口空间分布等。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尼古拉斯 戴利追踪了19世纪人口大爆炸的文化影响。随着拥挤的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继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一套针对城市生活的、共享的叙事图景在城市居民之间广为流传,包括对城市灾难的幻想、关于犯罪的影视剧以及匪夷所思的公共交通故事,这一切都折射出一种所谓 他人即地狱 的想象情景。在视觉艺术中,偏向于感性的图片开始大量出现,将城市大众浓缩成了少数弱势角色:报童和花童。在19世纪末,甚至出现了认为这座庞大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破坏者的原生态故事。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 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 反思 ,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100万人口增长到如今的70亿,经历了怎样的兴衰?为什么世界人口是70亿,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有人认为,地球能够容纳比现在多10倍的人口,真的有这么多资源可供人消耗吗? 实际上,全世界的生育潮已经过去。全球平均生育率日趋下降。然而,世界各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各不相同:许多发达国家面临人口危机,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很多非洲国家则面临人口过度增长,生存坏境日益恶化。那么,未来世界人口的趋势将是怎样的呢?人口与资源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 本书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直至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我们在书中能够看到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和人口迁徙的艰难历程,了解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规律,考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
《人口原理》是世界上*早的人口学著作之一 ,是人类文明史、学术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自出版以来直到今天乃至可见的未来,它已经并且仍然将对世界人口理论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人口原理》共19章,可分为四个部分:*和二章提出人口原理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三个命题;第三至七章通过描述野蛮或狩猎状态、游牧状态、文明国家状态的人口历史,以及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来论证三个命题的合理性;第八至十七章通过批判以葛德文和孔多塞为代表的学者观点,来强化人口原理的合理性;第十八和十九章总结全文,概括和重述作者的观点。 在翻译的基础上,此译本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社会人口状况,新增由译者撰写的导读部分,对《人口原理》各章的内容做进一步阐解。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 郭志刚、王丰、蔡泳编写的这本《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精)》是2013年选集,包括: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等内容。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全面把握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利用现状对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提升服务效果至关重要。本书在介绍人口流动基本概况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梳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模式与实际需求,评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近期实施效果,并分析该类项目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满意度及其健康素养水平等产生的远期影响。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存在知晓率偏低、利用程度不均的特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满意度及健康素养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从项目信息宣传、服务供给模式、服务过程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进行干预改进,以增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需双方主动性,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原华荣编写的这本《“生态目的性”与环境伦理——“小人口”原理(第3卷)》是“小人口”原理的第3卷,共8章(第16章~第23章)。主要内容有:“能量法则”和临界不确定性,生态系统、生态原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存适应和生命原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生命的维持与消亡;“生态目的性”、生物,人类的资源配置原则、生物平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地质灭绝与进化的“悖论”;进化的性质,双赢还是零和?生境冲突、人为灭绝和生命演化的危机;“文化适应”、人在本质上的外部性和反自然;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道德权利,选择、“外在价值准则”和“颠覆性”的生态学:伦理的主体和尺度,自然“本善”、人性“本恶”,“天赋生存权”、生态义务权利“基石”和“生物圈伦理”。 《“生态目的性”与环境伦理—
《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由杨菊华著,整合数据挖掘、管理、模型分析及Stata统计软件应用于一体,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数据的基本结构、缺失值与*值的处理、因子分析、连续数据与OLS模型、分类数据与logistic模型、纵向数据与固定效果模型、多层数据与*效果模型、计数数据与相关模型。《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内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结合大量实际问题讲解数据处理技术、常规和前沿模型的特点及软件操作示例,架起基础统计理论和软件应用之间的桥梁,架起研究思路与数据管理和挖掘之间的桥梁,架起研究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之间的桥梁,为社会科学领域定量研究的专业教学和普及培训提供了一本通用教材。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9)》综合运用前瞻研究、政策分析、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理论方法,力图科学研判科技创新人才形势需求,系统分析现状问题,建设性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报告、专题分析、区域人才、参考借鉴四个板块,由15篇专题报告组成。参考借鉴板块重点收集梳理了国内其他省市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经验以及国外科技人才发展政策情况。另外,附录部分收录了2018年上海市科技人才重点政策和2018年上海市科技人才工作大事记。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9)》可以为政府人才管理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为高校院所及服务机构相关人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主要分为大会论坛演讲、家庭发展与社会融合、卫生健康服务三部分。其中,大会论坛演讲包括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政协副秘书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家强,暨南大学党委、副校长张宏,共三位领导专家的主旨发言文稿。本书旨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来自相关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
《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是笔者工作以来有关中国流动人口相关成果的荟萃。其中部分成果已经公开发表。一部分成果正在研究中。《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共包含六章内容:章,绪论;第二章,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特征;第三章,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四章,中国流动人口的婚育与健康;第五章,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前景;第六章。流动人口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希望《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的出版能为占中国总人口约1/6的流动人口群体向社会发出一个声音。希望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这一群体有一个更加准确、更加客观的认识。《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的出版在程度上表达了流动人口的相关需求,以期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建议。帮助解决新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