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文明》图文并茂,进一步普及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两个姐妹篇浓缩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精髓,体现了相同的主题:媒介对人的心理、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媒介与文明》用喑喻勾勒媒介史和文化史,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文化的变化趋势和未来。日益发展的新技术是人体的“自我截除”,电子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我们要抗拒媒介对人的麻木性影响。一旦盲目地卷入新技术,我们就成了机器人。
《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以现代中国著名报刊为主体,结合历史与新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并烛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闻史问题,诸如:民国时期的报刊如何成为自由理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有何成就与限制?国民政府如何管制报刊言论?自由报刊的宗旨和报人的观念为何?各类报刊采取什么实践模式?其盛衰荣枯的原因何在?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分子扮演什么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作者均系海峡两岸相关问题的资深专家,提出的分析与思考殊值琢磨。
这是一部以“性”为切入点,探讨人与性、与社会之关系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者指出,虽然表面上现代人十分在意自己的身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处处“否定”自己的身体。现代人将性与感情分离,滥用避孕和流产方法,这些行为导致了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作者在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不仅有理,而且有据,常常能结合临床病历深入浅出地剖析人的心理,给出解决方案。同时,作者还对“艾滋病时代的爱情”进行了深刻分析,揭示了在西方社会里新近出现的社会心理变化。本书在法国出版后曾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
本书集中讨论了人口过剩问题。作者指出,传统的增长以及无限发展的观念忽略了地球只有有限承载力的重要事实。作者提出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论断:“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使村庄的公地牧场被过度放牧,因为每个牧人都想放养更多的牲口,过度放牧的结果由所有牧人承担,而增加牲口的利益则为个体牧人所有。这一“公地的悲剧”适用于全球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施行的污染一个地方然后迁往他处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的存在已经遍及地球,无处可逃。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控制人口数量。
《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的思想就像作者的行事一样,特立独行,与俗相违,故成书八年,才获出版。意见们把中国文化贬得一无是处,作者却从传统中寻找到普世的价值;卫道士把国学当作万应灵丹,作者却说西方文化亦有优胜;愤青们狂热鼓吹进步,作者却在现代性里发现邪恶。《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作者信持“独立自由之思想,坚贞不磨之志节”(钱基博语),冥行孤往,矢志不移,坚守高贵,鞭笞卑贱,在这个民粹主义盛行的时代,像堂·吉诃德般抗争不息。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分八章:章,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历史资料和200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分析美国人口变动的历史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影响;第二章分析、比较了当代美国少数族裔人口变动的特征和影响及其社会经济状况;第三章分析了美国老年人口变动特征及其对美国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等层面,尤其是社会福利制度带来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当代美国家庭和婚姻模式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以及给美国社会和政府,尤其是给妇女和孩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五章分析了当代美国移民的特征及其对美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第六章主要介绍农业人口外迁与美国的城市化、美国城市人口郊区化与“乡村复兴运动”的概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对20世纪前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城市化进行了个案分析;第七章“对当代美国人口迁移特